花彩雀莺

更新时间:2024-04-05 09:35

花彩雀莺是雀形目莺科雀莺属鸟类。全身毛茸茸、偏紫色;顶冠棕色,眉纹白;虹膜玫瑰红色,嘴及跗蹠黑色。雄鸟头顶中央向后颈栗红色;前额及两侧乳黄色;背及两肩稍沾沙色的灰色;腰及尾上覆羽呈带有紫色的辉蓝色;眉纹淡黄色,自嘴起一道黑褐色斑纹,通过眼睛直到耳羽上方;翼羽沙褐色,飞羽的外边缘辉蓝色;颏栗色,胸及颈侧、两胁呈带栗色的辉蓝色;腹部乳黄色,尾下覆羽栗色。雌鸟颜色较淡且不具紫兰辉色;头呈淡赤褐色,头侧以及下体羽毛概呈淡茶色;两胁稍沾染蓝色。

形态特征

花彩雀莺是一种体型小有毛茸茸偏紫色雀莺。顶冠棕色,眉纹白。与凤头雀莺的区别为眉纹白,无羽冠,顶冠棕色,外侧尾羽有白边。

雄鸟:头顶中央向后颈栗红色;前额及两侧乳黄色;背及两肩稍沾沙色的灰色;腰及尾上覆羽呈带有紫色的辉蓝色;眉纹淡黄色,自嘴或一起一道黑褐色斑纹,通过眼睛直到耳羽上方;翼羽沙褐色,飞羽的外边缘灰蓝色;颏栗色,胸及颈侧,两胁呈带栗色的辉蓝色;腹部乳黄色,尾下覆羽栗色。

雌鸟:似雄鸟,但具任何紫蓝辉色,所有雄鸟有鲜艳颜色的部位,在雌鸟都变淡或不具,如头呈淡赤褐色,头侧以及下体羽毛概呈淡茶色;两胁稍沾染蓝色。

虹膜玫瑰红色或亮红色,嘴黑色;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8克,♀6-7克;体长♂92-126毫米,♀92-115毫米;嘴峰♂7-9毫米,♀7-8毫米;翅♂47-52毫米,♀44-52毫米;尾♂51-57毫米,♀51-56毫米;跗蹠♂16-21毫米,♀17-20毫米。(注:♂雄性;♀雌性)

花彩雀莺亚种分化明显:青藏亚种较指名亚种色深,下体全紫,腰蓝色而非紫罗兰色;疆西亚种色较淡,腹部蓝粉色上伸至胸;疆南亚种的色最淡,下体皮黄色上延至喉基部。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和亚高山矮曲林、高山杜鹃灌丛和草地,最高可上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山荒漠地带,也栖息于高原戈壁荒漠灌丛和高山针叶林及其林缘灌丛草地,一般不进入茂密的森林,冬季有时也下到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山脚和平原。

生活习性

花彩雀莺是一种高寒山地和高原鸟类,主要为留鸟。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则多成群,有时亦与柳莺或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频繁地在树枝和灌木枝间穿梭、飞行、跳跃或觅食,有时也见于头朝下悬吊于枝叶上啄食叶背面的昆虫,有时又直接的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很少到地面觅食。活动时常常发出单调而细弱的“吱吱”声。主要以昆虫为食,冬季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在中国为罕见留鸟。指名亚种于中国新疆喀什、天山及哈密地区、甘肃北部、青海祁连山东北部、青海南部;新疆亚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指名亚种见于塔里木盆地的山区,阿尔金山和柴达木盆地周围,以及西藏西部的狮泉河;青藏亚种生活于西藏东部至甘肃、四川及青海东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最早开始于4月下旬,最迟到7月末。1年繁殖1窝或2窝,通常营巢于海拔2500-4200米的山地灌丛中,巢距地高10-60厘米。偶尔也到1米以上的灌木上部枝杈间或藤本植物上营巢的。在好的营巢位置上,有时也见2-3个巢彼此靠的很近,呈松散的群巢。巢多置于茂密的枝叶丛下,较为隐蔽。巢通常为球形或椭圆形,也有呈杯状或不规则形状的,用苔藓、植物须或动物毛构成,内垫有鸟类羽毛。出入口开在顶端,其四周固定有很多羽毛,以致不能看到巢内的鸟和卵,有时巢口用羽毛做成漏斗状,以容易飞进而难以飞出。巢的大小为外径9.5-11厘米,高15.5-15.7厘米,出入口2.3-3.0厘米。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偶尔运送一些巢材。每窝产卵4-6枚,卵白色,被有紫黑色斑点、红色或黑色深层斑,卵的大小为13.3-16.7毫米×10.6-12.2毫米。雌雄亲鸟共同孵卵和育雏。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