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04 14:35
花斑石,又名紫花石,是一种珍贵的天然石料。质地坚韧,细腻润泽,温润如玉,图案丰富多变,色彩斑斓亮丽,兼有红、紫、绿、橙、黄等多种颜色。这种石材是由数亿年前海相运动过程中海底的多种颜色鹅卵石经过沉积、覆盖、压制等物理过程形成的,虽然五彩缤纷光彩夺目,但因质地坚硬,雕琢十分困难。
花斑石为石材中的珍品,历史上一直为皇家所用,禁止民间私自开采。元代的大明殿,明代的奉天殿、皇极殿(清代太和殿的前身,俗称金銮殿)、清代的坤宁宫、乾清宫、宁寿宫、锡晋斋、澹泊敬诚殿(承德避暑山庄)等殿堂,还有一些帝王的陵寝,昌陵隆恩殿、定陵后殿、永陵的宝城、所用的石材都有花斑石。
明紫禁城营建石材大都采办于北京附近地区,部分石材来自于江苏徐州和河南等地。北京西北部山区盛产各种石材,根据《日下旧闻考》卷150《物产》记载,“白玉石产大石窝,青砂石产马鞍山、牛栏山、石径山,紫石产马鞍山,豆渣石产白虎涧。”明政府在这些地方设置采石厂,开采石材用于各种营建工程。花斑石多来自今山东临朐,江苏徐州、河南浚县等地的山区。
花斑石由多种颜色的鹅卵石经过地壳变动,受到高温高压以后,再生而成。这种岩石,虽然五颜六色光彩灼目,但却没有纹理,质地坚硬,雕琢十分困难。开采时,只能按最大尺寸开成毛材,然后用手工反复研磨,其费工耗时,可以想象。据文献记载,花斑石只有临朐,浚县、徐州、三河四地出产。
浚县善化山花斑石早在汉代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并引起重视,到了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开采利用,元代修大明殿所用花斑石就是自此采运。所以,明清两朝的陵园宫殿的修建,多采用浚县花斑石。
自元代修建大明殿以后,明代永乐、万历、嘉靖、天启和清代嘉庆年间,曾多次大规模开采花斑石,如今地面上早已难以见到,尚有一小部分被埋在几十米深的地下。
嘉靖以后开始施行收购买办制度,以银二万两发江南而鹰平(木)至,以银二万两发苏州而金砖至,以银二万两发徐州而花斑石至。
嘉庆皇帝帝陵寝昌陵是清代所有帝王陵寝里用花斑石铺地的陵寝,昌陵的建筑规模与规制和泰陵基本相同,唯隆恩殿地面独具特色。昌陵隆恩殿地面铺墁采用的是珍贵的紫花石(天然花斑石),每块62厘米见方,磨光烫蜡,不滑不涩,砖缝如线,平亮如砥,石面呈黄色,缀以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纹图案,其状如竹笋、似春蚕、若芙蓉、像绒球,在阳光照耀下,似满堂宝石铺地。
和珅的居所叫锡晋斋,它就是和珅二十大罪第十三款中“僭侈逾制”的楠木房屋。屋内隔断式样仿照宁寿宫,为金丝楠木所制,每一扇都价值连城。地砖也使用了宁寿宫里的花斑石,超越了臣子的建筑规格。
明曹昭《格古要论》: “土玛瑙,此石出山东兖州府沂州,花纹如玛瑙,红多而细润,不搭粗石者为佳,胡桃花者最好,亦有大云头花者及缠丝者皆衫次之。有红白花粗者又次之。大者五六尺,性坚,用砂锯板,嵌台桌面几床屏风之类。又日锦屏玛瑙。”
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彭城山上有花斑石,纹如竹叶,甚佳,而土人不知贵。若取以为几,殊不俗也。”
乾隆皇帝东巡山东,据清代《内务府奏底档》记载,沿途有蒙古王、巡抚官员,各处盐政、织造等,陆续“恭进”金锭、朝珠、衣料等大量财物。九江关监督全德恭进掐丝珐琅扳指20个,(左口右甚)达尔汉扳指20个,洋彩竹黄扳指20个,花斑石扳指20个。广东总督李侍尧恭进子儿皮钉花扳指50个、象牙扳指50个等等。
《中国人盗墓史》——核心提示:根据当时奉命督修十三陵的吏部尚书刘墉、礼部尚书德保、工部尚书金简的奏章,在这次修缮中,采用“拆大改小”的方案是存在的,修葺后也确实“多出”了不少材料,这些陵材,最后统统被从十三陵运走。当时,被运走的材料明细如下:大小楠木238件、木墩头584件、改砍糟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700余尺、花斑石500余块、旧砖130万块……而这之中,楠木柱每根可谓黄金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