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26 12:01
花椰菜软腐病是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细菌引起的、发生在花椰菜的病害。主要为害花椰菜的花球、花梗、叶柄以及茎部。多在花椰菜生长中后期,特别是花球。发病初期,根部或茎部的横切面出现淡黄色至茶黄色的斑点,纵剖面出现淡黄色至茶黄色的条纹;到了后期,中午萎蔫的叶片,早晚不能恢复,病株腐烂,发出恶臭味。
花椰菜软腐病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细菌(学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rovora (Jones) Bergey et al.),属杆菌。病原菌菌体为短杆状,大小(0.6—0.9)微米×(1.5—5.0)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鞭毛1—5根,在YEP培养基上菌落淡乳白色,圆形,稍隆起,表面光滑,半透明,具光泽。
该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广泛,不仅可以为害花椰菜,还可以为害大白菜、甘蓝、胡萝卜、黄瓜、辣椒、莴苣、马铃薯、芹菜、番茄等蔬菜,以及粮食作物、花卉、果树等。
花椰菜软腐病主要为害花椰菜的花球、花梗、叶柄以及茎部。多在花椰菜生长中后期,特别是花球。花球发病,花球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小斑点,随着病情扩展,病斑逐渐变褐并扩大,在潮湿的条件下发病部位腐烂并发出恶臭;叶柄和茎基染病,叶柄染病时呈水浸状腐烂并脱落,威胁到茎基部,使得茎基部也呈现水浸状软腐,最终导致整个茎基部崩溃;叶片染病,常见到有些植株老叶发黄萎垂,细看花球基部或茎基部变褐、湿腐,中下部叶片在中午呈似失水状萎蔫。
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主要在土壤、病残体及害虫体内越冬,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肥料也是侵染源。病原在阳光下暴晒2小时以上大部分死亡。在有机质堆肥丰富的土壤中,病原可活40个月。病原从寄主的伤口、自然孔侵入,在薄壁组织中繁殖,病原在花椰菜幼苗期从根部根毛区侵入寄生,潜伏在维管束组织中。
传播特点:第2年通过雨水、灌溉水、施肥、昆虫(跳甲、小菜蛾)等传播。
发病时期:特别是夏季栽培发生严重,发病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句。
气候条件与发病:久旱遇雨易形成伤口,造成发病。
栽培管理与发病:病害的发生与伤口多少有关,蹲苗过度、浇水过量,都会形成伤口,造成发病。地表积水、土壤中缺少氧气时,不利根系发育,伤口也易形成木栓化,这时发病重。
日光土壤消毒:土壤中的病残体是花椰菜软腐病的主要侵染源,采用土壤消毒等措施创造无病土壤是控制花椰菜软腐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将基肥施入菜地耕翻后起垄,垄宽60—70厘米,高30厘米左右,在垄上覆盖厚0.5毫米的聚乙烯薄膜,薄膜铺平拉紧,四周用土压紧,浇透水。大棚温室要将门窗关闭封严,露地应再起拱搭盖一层薄膜,四周也应用细土压实。消毒期间,根据天气和土壤含水量的多少,6—7天(天)灌水1次,保持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以上,密闭20—30天(天)。采用此方法,可使土壤0—20厘米土层温度达到50℃,达到土壤彻底消毒的目的。
药剂处理:前茬收获后对土壤进行深翻,晒土10—15天(天),还可用生石灰撒施地面,每亩用75千克,然后深翻两遍,利用生石灰杀菌既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又有补充钙元素的作用。
合理轮作:避免与茄科、瓜类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实行2—3年轮作,可与豆科蔬菜及粮食作物轮作,可以有效降低田间病原菌数量。
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垄栽培,以利排水,防涝降湿,高垄栽培后在大雨或灌水后茎基部不存水,可减轻花椰菜软腐病的发生。彻底清除田间杂草、残株落叶,及时拔除病株和附近的植株,将病残体集中到一起进行焚烧,并对病穴和周围的土壤撒施生石灰,尽快消毒,避免病菌随病残体传播蔓延。避免湿度大时进行农事操作。要防治虫害,减少病菌从伤口侵染的机会,因而虫害多的地块要先治虫,尤其要控制菜青虫和小菜蛾的为害,降低虫口基数,以减少害虫对作物造成的伤口,控制花椰菜软腐病的传播。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喷药要周到,特别是在雨前和雨后,要注意喷到近地表的叶柄和茎基部。可选用20%噻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施,每隔3—4天(天)喷施1次,连续使用2—3次;还可选用2%的春雷霉素水剂500倍液,每隔5—7天(天)喷施1次,连续使用3—4次;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0%琥胶肥酸铜·乙磷铝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400倍液等,隔7—10天(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对花椰菜细菌性软腐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发病比较严重的田块,特别是连作地、重病地,必须同时结合灌根进行防治,可以选择3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500—600倍液灌根,每株约0.5升,每隔15天(天)左右灌1次,连续灌2—3次。
田间施药时要注意药剂交替使用,一些品种对铜制剂等较敏感,要注意防止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