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地戏

更新时间:2023-07-05 09:00

地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被誉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贵州汉(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被列入了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地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被誉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贵州汉(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被列入了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溪地戏主要分布在该区中部和西部,演出队伍大多为布依族民间艺人组成,其中以大寨地戏队最具代表性。其演唱用当地方言,形式憨直拙朴、粗犷自然。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地戏表演共有20余堂,主要演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英雄人物,歌颂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剧目包括隋唐薛仁贵征东、宋朝杨家将、岳飞传等。花溪民间地戏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丰厚的底蕴,传承几百年来成为当地布依族同胞劳动之余喜爱的娱乐活动。

起源之说

花溪地戏源于古代的“扮傩”。“扮傩”是为逐疫鬼,迎神灵,保平安的祭祀仪式。地戏是传入花溪地区最早的戏种之一,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贺长龄编修的《贵阳府志》载:“土人、贵筑、广顺、贵定皆有之,岁首迎山魈,逐村屯为傩,击鼓以唱神歌,所到之家,皆饮食之。”花溪地区的地戏,至今仍有上述的习俗。如唱戏的时间均在正月初开场,演出前要燃香点烛,举行祭祀活动和开财门仪式。

发展现状

花溪区的地戏共有18拨,他们是以下18个村寨的地戏队:花溪大寨、燕楼的思惹、槐州、燕楼村、谷蒙(燕楼村有两泼)、党武的当阳、葵林村、新寨、下坝、湖潮的新民、杨梅、寅贡、车田、芦官、汪官、元方和麦坪的杉木二村。这些地戏队所演出的剧目都是《薛仁贵征东》《杨家将》《罗通扫白》《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历史故事剧。这种表演场合方便人们观看。演者均戴面具,服饰简单,以鼓击节而歌,一人领唱,众人合之,不用任何器伴奏,其风貌近是阳腔。

在花溪区的地戏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大寨地戏队,除天时地利用职权外,他们的演出技巧高于其他戏班,湖潮新民、党武下坝和燕楼思惹三地戏队次之,其他队则各有所长,他们的演出同样受当地人的欢迎。花溪区的地红演唱不用乐器伴奏,只用一面大鼓和一只铜锣打节奏即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