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2 18:59
关于“花街”街名的来历,流传有两种说法:
一种传说是这条街很早以前商业繁华,商贾云集,私家花园众多,所以养花、赏花、评花便成为这条街的一大特色。花香四溢,满条街自然充满了花的芳香,花街之名也由此传开。
另一种说法是卖绢花说。以前花街家家都做绢花,用上好的苏州府香绢做成,瓣大,蕊艳,色多,样俊,跟鲜花一般。更为重要的是,据说每年京城里都派人下来察看,挑选花样,送进宫里,专供皇城里嫔妃宫娥们戴。这让花街名声大噪,历代商贾富豪、文人墨客蜂拥而至,还吸引了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途中多次驾临。
花街位于清江浦东安澜门外,自清江闸东运河南堤止,历史上曾盛极一时。花街因淮扬运河而生,明清时期转运漕粮北上,重载舟船均泊于花街河堤下,来往人员等候过闸,就近餐饮、投宿、短憩。而花街是连接码头与清江浦城的入口,因此商业繁华、商贾云集。民国期间,诸多轮船公司设于街头河堤上。抗日战争时,淮阴沦陷后,日本人在东门设立检查站,产品交易受阻,作为连接东门的花街,四乡八集农产品都汇聚于此,由此持续繁盛。
从前的花街不仅花店多,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方面的店铺,是涵盖了日用商品、小吃、娱乐、集会等承载着淮安老百姓生活的地方。
1805年,邱心如出生在清江浦石码头街,后嫁入花街。邱心如从小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其祖父、父亲都是当地很有文学造诣的文化人,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她开始创作弹词作品时,刚年满18岁。婚后她日夜操劳,写作弹词巨著《笔生花》。不久丈夫死了,爱子又夭,接着公婆又相继离世。邱心如贫困无依,不得不重回娘家,在饱尝了人世辛酸的艰苦岁月中,她前后用了约30年的时间,以汗珠和泪水凝结成《笔生花》这部近120万字的宏篇巨制。《笔生花》是继《天雨花》和《再生缘》之后又一部出自女作家之手的长篇弹词。全书结构宏伟,情节曲折,有说有唱,诗文并茂,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曲艺巨著。
著名历史学家郑振铎在评论邱心如的《笔生花》和陈端生的《再生缘》时认为,《笔生花》在写作技巧、人物刻画与情节安排上,都比《再生缘》细微、巧妙、生动活泼,无异于是一个重大的文学发现,是当时一部难得的好作品,从而奠定了《笔生花》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独特地位。
作家申海琴在她的散文《花街》中赞誉邱心如是花街的形象大使,是花街文化底蕴和气质风韵的代表。
青年作家徐则臣在其多部长篇小说里多次提及花街,将花街作为故乡的意象描写。其中最著名的,是获得第五届老舍文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的作品《耶路撒冷》。
“花街”和“北京”是徐则臣作品中常见的生活场景,“花街”若从故乡的角度理解,是“根”所在,“北京”则是年轻人从“花街”走出来奋斗、漂泊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交织和对峙,是徐则臣的小说基本元素。在《耶路撒冷》中,除了花街和北京,又多了一个“耶路撒冷”,它与花街、北京的含义不同,实际上只是人们在精神上的一个空间。“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你是你,你也不是你,自我确证需要他者的参与,一条偏安一隅的花街也不可能脱离北京、纽约、耶路撒冷单独存在。”
申海琴《花街》:“花街的来历,据说一是因过去在街上住的人家爱摆弄花草,二是为宫廷做绢花而得名。我倒觉得是因为邱心如似花一般的美貌,和她创作的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笔生花》而得名的。因为在我看来邱心如就是花街的形象大使,成了花街文化底蕴和气质风韵的代表。”
杨溢《淮安花街》:“无论早晚,饮食摊点星罗棋布,花街的小吃早在乾隆年间品种就达百余种,虽历经百年沧桑,小吃品种仍斗艳争奇:文楼汤包、菜蒸包、油煎包、牛肉馄饨、肉丝面、黄桥烧饼、牛舌烧饼、油端子、浦楼茶馓、麻花、绿豆圆、薄脆、糖粥、蒸糕、糯米甜藕……让你眼看不过来、嘴吃不过来。”
何永年《花街旧忆》:提到了花街琳琅满目的各色店铺,包括朱桂记印刷店、蔡姓白铁店、粉团店、许源和丝线店、王元记蜡烛店等等。
历尽岁月沧桑的花街,由原来三四里的长街,变成现在二三百米的短街,而且破败不堪,在周围一幢幛高楼掩映下,垂垂老也。关于花街的改造,一直以来呼声很高。
淮安市文物局专家认为,花街作为清江浦繁华的见证,保护的意义重大。2011年,淮安市对花街进行全面改造。花街内的古建筑多为明清及少数解放后的老建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此次改造修旧如旧,尽量还原本来的风格。改造后,整条街在使用上进行适度利用,重点引进一些老字号和传统手工艺的店铺,从而与大闸口片区整体打造成休闲旅游场所。
现在的花街为国家AAAA级景区——里运河文化长廊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