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9攻击机

更新时间:2023-11-17 21:03

苏-39攻击机(英文:SU-39 Attack Aircraft),是苏联/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一种亚音速空中支援攻击机。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苏霍伊设计局擅长对于主战机型的改进改型,例如苏-7战斗机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出来的,70年代将其发展成为苏-17变成后掠翼战斗轰炸机,最后发展成为苏-17M-4/22M-4。苏-24战斗机也有好几种改型,比如战斗轰炸机、侦察机和电子对抗机。

20世纪80年代,甚至在苏-25攻击机开始批生产之前。苏联军方就已经意识到,一种仅能在白天进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并只有有限使用制导空对地武器能力的空中支援飞机很难满足现代化战场的需求,同时提出,苏军需要一种能够在战区前沿450千米以远区域30至4500米高度昼夜执行任务的空中支援飞机。它们能攻击敌人的机动和固定目标、空防系统、直升机、运输机和水面的小型舰。这种军事需求被视为是苏联对西方的能昼夜连续作战、攻击敌区纵深同标和精确打击敌军第二梯队部队空中支援飞机方案的响应。

研制历程

苏-39攻击机就是根据上述要求,在军方80年代初期提出的T-8M(苏-25T)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苏-39攻击机绰号“白脸熊”,其设计集中在改进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上,对原苏-25攻击机的机身只做了少许修改。苏-39攻击机的的产生是T-8M方案的最终结果(T-8是原苏-25计划的代号)。

首架T-8M原型机(计划代号为苏-25TM)于1984年8月首次飞行。从外观上看,它很像苏-25UB“蛙足B”双座教练机。后来,T-8M计划因研制“风雪”光电瞄准与制导系统以及新型“龙卷风”导弹的拖延而推迟。

1988年4月,俄罗斯武装力量从乌兰乌德厂订购2架苏-25TM多用途战斗机,拟装备新组建的快速反应部队。俄罗斯设有6个军区,每个军区都建有一个快速反应大队,每个大队装备4架苏-25TM和12架标准型苏-25攻击机,此外,还有攻击直升机救援直升机

1990~1991年间,在第比利斯厂生产了20架苏-25T,由于苏联解体,工厂只向俄罗斯交付了8架苏-25T攻击机,另外12架仍存放在该厂的机场。乌兰乌德厂曾计划将20架苏-25T全部改进成苏-25TM,以增强俄罗斯空军的快速部署能力。随后,在苏-25T攻击机的基础上,研制方加强了武器和电子设备,进一步改型成苏-25TM,苏霍伊设计局将苏-25TM正式称为苏-39攻击机。

1997年,苏-39攻击机完成研制,随后在阿克杜赛斯克试验中心试飞。

2002年年底,首架改进型苏-39攻击机开始进行国家试验。之前已经完成飞行结构试验,共进行了41次试验飞行,而随后阶段为联合国家试验,共进行数百次试验飞行。

2003年,研制方制造出4架苏-39攻击机,其中一架由苏-25UB型机改进成苏-25UBM。在改进型飞机上,机载设备和武器控制系统均已完成更换。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机体结构

苏-39攻击机的气动外形是基于苏-25UB双座教练型基础上发展的,其总体布局和基本结构没有变化,但取消了后座舱,更新了设备,对机体也进行了部分改进设计。为了安装光电瞄准系统和制导系统、机头被加宽加长。飞机座舱采用了钛合金焊接结构,加装了防弹玻璃风挡,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进一步加强。据说能抵御直径 30毫米的炮弹和导弹碎片的撞击。与苏-25UB相比较,苏-39攻击机的前机身更宽而长,取消后座舱,腾出空间容纳了增加的油箱和电子设备。在前机身右下部的双管炮的安装位置做了调整,同时把前起落架向左移动。中间机身段与苏-25UB一样。苏-39后机身装有新增的第4个机身油箱和新设备。苏-39的红外干扰机和箔条投放器整流罩改在了垂直尾翼的根部。

座舱座椅

苏-39攻击机的座椅和座舱增压系统:单座的苏-39飞行员坐在与所有苏-25相同的K-36L弹射座椅上,增加了有座舱增压系统,这在所有的苏-25基本型是没有的。此系统可以使飞机飞到10000米的高度,还能使飞机的航程相应增大。对比之下,由于没有座舱增压系统,苏-25的最大飞行高度只有7000米。

动力系统

苏-39攻击机装备两台图曼斯基(Tumansky)R-195涡轮喷气发动机,是苏-25的R-195发动机的改进型,主要改进增大了推力(42.8千牛),减弱了红外信号特征。

发动机排出的热气是通过从排气喷嘴内的锥形中心体向热气注入冷空气的方法来冷却。冷却发动机舱的气体是从喷嘴的外表面和发动机短舱之间的环行槽排出。电源由2台直流发电机和一对30千伏安(115伏/400赫兹)交流发电机提供,由液压恒速驱动。

飞控系统

苏-39攻击机的飞行控制系统中,除了副翼的液压传动系统外(这是苏-25UB的特点),升降舵也是液压传动的。一个重要的革新是采用了SAU-8型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该系统能与武器投放、导航系统联合操作。

SUV-39系统是苏-39的武器投放和导航计算的任务计算机,可提供综合的导航、显示和瞄准功能。SUV-39也联结到SAU-8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可执行低空自动或引导飞行、进场高度50米的自动或引导着陆、自动拉出俯冲、回避强阵风、限制驾驶杆动作等操作。

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多普勒导航系统、近距与远距无线电导航系统、A-735卫星导航接收机和无线电高度表。

座舱显示装置包括有光栅能力的平视显示器和位于座舱右边的苏-17M-4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后者作为雷达和光电系统显示器。

目标感受电子设备有“风雪”光电瞄准与激光制导系统,装在机头内。

“风雪”系统结合“系缆”测距仪/指示器和白昼电视系统它可以提供27度×36度宽视场电视图像,或23倍放大率的窄视场电视图像。在窄视场方式下,可作自动目标跟踪和某种形式的目标自动识别。系统的所有光学设备都装在稳定平台上,有方位正负35度、俯仰向上15度和向下80度的方向接头。“风雪”系统机头窗口装有酒精除冰系统。“风雪”系统的目标识别距离对坦克为8至10千米,对直升机为6千米,对摩托艇为12千米,对桥梁为24千米。来自此系统的信息显示在仪表板右侧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上。

夜视光学/电视系统吊舱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执行任务时使用。它能识别6至8千米远的桥梁和小船,识别8至12千米远的驳船。

夜视光学/电视系统吊舱: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执行任务时使用。它能识别6至8公里远的桥梁和小船,识别8至12公里远的驳船。

宽视场图像投射在平视显示器上,窄视场图像显示在仪表板右边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上。有人说“梅尔库里姆”吊舱配置的是一种微光电视,也有人说它是热成像系统。

航电系统

苏-39攻击机在1995年莫斯科航空沙龙中,参展飞机上挂的是新型的RLPK-25吊舱。该吊舱内装有“科皮奥”-25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该雷达对坦克群的探测距离是25公里,对飞机的探测距离为57公里,对驱逐舰的探测距离为200公里。“科皮奥”具有现代战斗机雷达的许多功能,包括边搜索边跟踪、多普勒波束锐化和对地面活动目标指示/跟踪等工作方式。

通信设备和敌我识别设备:没有与SUV-39系统综合在一起。它们包括甚高频无线电、敌我识别设备和空中交通管制应答机。

导航设备:也没有综合到SUV-39系统中。它包括自动测向仪和信标接收机。自动保护系统主要是“伊尔杜西”综合式自动保护系统。此系统包括雷达自动引导和报警接收机,用于威胁报警和雷达瞄准,还包括箔条投放器、装在机尾根部的无线干扰机和红外干扰机。此外,机翼下还可以挂电子对抗吊舱。

苏-39攻击机还有综合的内部检测和记录设备。

机载武器

苏-39机翼下共有11个挂点,可以根据执行不同任务挂多种弹药,具体如下:

1、对地攻击模式

可挂载X-29T电视制导导弹,X-25M、X-29激光制导导弹,KAB-500电视制导炸弹,KAB-500JI激光制导炸弹,AB-100、A-250、AB-500航空炸弹,KMIV集束炸弹,C-24、C-25、C-25JI火箭弹,C-8、C-13集束火箭,以及X-3I和X-587反雷达导弹等。

2、对海攻击模式

可挂载X-31A和X-35主动雷达制导反舰导弹。

3、对空作战模式

可挂载P-73E红外近距格斗导弹,P-27P、P-27OP半主动雷达制导及PBB-AE(即P-77)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对空导弹。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俄罗斯空军前线航空兵装备的苏-17、苏-25和米格-27对地攻击作战飞机已陆续退出现役。

俄罗斯空军决定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定购少量苏-39攻击机。俄罗斯乌兰乌德飞机制造厂负责把苏-25UB改装成苏-39攻击机。此外,苏-39攻击机还具有很大出口潜力。一方面原苏联曾经向捷克斯洛伐克、伊拉克、朝鲜和保加利亚出售了100多架苏-25攻击机,由于经费紧张,上述国家更愿意将在役的苏-25进行改装。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原苏联曾向上述国家出售苏-25,因此,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对苏-39攻击机颇感兴趣。按照国际武器市场惯例,购买国一般都愿意采购已经列装的武器,因为这些武器经过检验,具有较高可靠性。

总体评价

苏-39攻击机尽管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但该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座舱按照现代飞机座舱的基本设计方案,座舱内除了广角平视显示器外,还应该有2个或3个多功能显示器的仪表板、设计合理的操控台和带有数据输入键盘及平视显示器的控制面板。而苏-39的座舱内除了有平视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外,与其前型苏-25攻击机的座舱完全相同。尽管苏霍伊设计局称其座舱设计得很好,但一名飞行员不可能充分利用飞机的所有功能,只不过其座舱的布局可以为提高航空电子设备的综合程度打下基础。西方飞机的电子设备通过利用1553B数据总线使电子设备综合程度大为提高。相比之下,苏-39的电子设备的综合程度和灵活性要低得多。

苏-39攻击机的“风雪”系统具有自动识别目标和接近目标的功能,但一名飞行员在高密度防空火力环境中,特别是在从座舱向外看的能见度较低的情况下,用激光制导导弹来攻击坦克的方式不够成熟。“风雪”系统与西方的激光目标指示系统如“夜间低空导航与红外瞄准系统”相比视场有限。

苏-39攻击机把雷达设置在机身下方,使其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特别是影响其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而且雷达天线接近机身腹部的金属,也会对雷达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苏-39攻击机的机载武器中,除了反坦克导弹的效能比较好以外,其它武器的战术攻击能力均比不上北约的现代飞机。为了保护飞行员的安全,苏-39采用了很好的防护措施,但在高密度的防空火力之下,飞机的生存能力不能只依靠防弹钢板的保护,往往还与许多其它的因素密切相关。

从总体看,苏-39攻击机还不能符合未来高技术战场环境的需要,其作战价值值得怀疑。对于人机接口程度有限,座舱能见度较差,以及其它固有条件受限制的单座亚音速飞机来说,要完成近距空中支援,超过战区前沿纵深达到450千米作战的使命,似乎有些鞭长莫及。(《兵器知识》 评)

苏-39攻击机的作战能力和性能水平比它的前身苏-25T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难以与西方用于执行同种作战任务的对地攻击机的能力和性能相提并论。尽管有关该机的机载航空电子系统和武器已经大加渲染,但实际上,这些说起来属于高水平的设备和武器,或者尚未达到生产阶段,或者由于该机自身设计的固有限制、使它们的应有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因此就苏-39攻击机的作战效能而言,其更加适合于在像第三世界局部战争那样的低威胁战场环境中使用。(空军之翼、《国际航空》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