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9 23:30
1952年7月23日,以默罕默德·纳吉布挂名,真实领袖为纳赛尔的一个军官秘密组织(自由军官组织)发起政变推翻并了旧亲英法的法鲁克王朝,并控制了埃及政权。其推翻1923年《宪法》所推行的体制,建立起新的政治体制并推行一系列改革,诸如规定个人所拥有土地不能超过200英亩(81公顷),超额者将土地卖给政府,由政府将这些土地连同王室地产一起重新分配予无地农民。同时,积极开办学校和工厂。
1954年初,鉴于纳吉布的声望日益增长,纳赛尔剥夺了其傀儡领袖的权力,并将其软禁。此举挫伤了一些外国人和埃及人对革命的激情。
纳赛尔诉诸阿拉伯民族主义,明确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立志将英法逐出中东地区,并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埃及问题。
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在西欧势力范围的一片兴盛,美国亦展示出它愿意以武力保卫其势力范围。苏联开始将其注意力转向中东,试图以此跨越美国在苏联周遭建构的防御封锁线。争取埃及成为了其目标之一。
1955年,苏联与埃及达成一笔军火交易,以武器向埃及交换当时已经供给过剩的棉花。
鉴于苏联的行动与埃及局势的改变,美国希望使埃及加入中东的类似于北约的反共产主义同盟,英国迫于美国的压力而与埃及进行谈判。1954年,英国同意从苏伊士运河的军事基地撤军。
艾森豪威尔政府设计出所谓的“北边国家”(Northern Tier)的观念——这是一个包括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和巴基斯坦在内,并且希望以后再把伊朗纳入的中东版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目的在沿着苏联南方国境加以遏制。
阿斯旺大坝是尼罗河的水利工程之一,其有助于调节尼罗河水域的水利灌溉,控制尼罗河水域的水灾。
英、美领导人为了缓和双方的关系,将注意力转移到援助埃及建设阿斯旺大坝上来,试图以此缓和、拉拢与控制埃及。并遏制苏联对中东进一步经济影响力。但实际上,水坝建设方案一开始就考虑的十分薄弱,其更像是政治操弄,而非经济援助。
面对英、美的温和外交,纳赛尔变得更加激进,仍拒绝美国的参与与协商。纳赛尔在1956年5月16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6月,苏联外长谢比诺夫访问埃及并提议苏联可以提供对大坝的财务、工程援助。面对纳赛尔的进一步亲苏行为,美国决定撤销对阿斯旺大坝的援助。
为报复西方国家的政治操弄,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一边进行演讲,一边指挥埃及军队占领运河,并将运河收归国有。
面对纳赛尔的行为,艾登在英国国内与对艾森豪威尔的表态中,都表现出强烈的态度。法国亦如此。
1956年7月29日,法国驻伦敦大使照会英国外相,法国预备把法军交给英国指挥节制,并准备把部队由阿尔及利亚抽调出来供联合攻击埃及之需。
但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则认为,尽管纳赛尔是本地区的民族主义领袖,但如果能够将其纳入北约组织式的中东安全体系内,亦有助于遏制苏联的扩张。但如果对纳赛尔进行军事行动,那势必会引起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怒火,西方由此将失去在中东的影响力,这种情况比失去苏伊士运河更糟糕。因此,美国并不希望英法对埃及动武。
英法与美国就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自由,纳赛尔政权的合法性等进行不断的外交斗争,英法试图以前二者为理由对埃及动武,美国考虑到长远利益则极力避免之。美国试图平衡双方利益,提出召开航运会议的方案,但均被纳赛尔拒绝。
面对西方国家意见的不统一,苏联表示愿意进一步提高对阿斯旺大坝的援助,以取代西方的援助;增加对中东的军火支持;赫鲁晓夫也表示道,如果埃及爆发战争,苏联不会坐视不管。
在多方会议磋商,联合国会议磋商,乃至埃、英、法三方都一致同意的“六点原则”协议,最终都被美、苏以其利益而否决后。在1956年10月2日,当美国在记者会上再次表态不会武力解决后,英法在面对外交努力都失败的情况下,在失望之余决定自行解决,英法的军事干预已箭在弦上,只剩下少数战术行动履行完程序。
法国怂恿以色列进攻埃及,向苏伊士运河出兵,然后英国和法国以维护航行自由为名义,要求埃及和以色列都退兵到运河十英里之外。料定埃及必然拒绝,这时英法就出兵占领运河区。
1956年10月28日,以色列征召其预备役入伍。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包围加沙并直插西奈半岛。
1956年10月30日,英国和法国要求埃及、以色列双方撤离运河。但实际上以军根本还未推进到这里。此通牒被埃及拒绝后,英国和法国轰炸了埃及的空军基地,伞兵部队在塞得港着陆并占领了运河北段。同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决议,要求埃以停止交战。
1956年10月31日,英国和法国宣布它们将在陆地上介入,不过,要等到四天之后,英法部队才会在埃及登陆。美国和苏联明确反对英法的军事干预。
1956年11月2日,联合国大会以64票对5票要求当事国中止交战。
1956年11月3~4日,联合国大会通宵开会,讨论组建一只联合国维和部队。
1956年11月5日,联合国维和部队组建完成。同一天,英法表示,当联合国部队到达驻地,英法军队将立刻退出。
1956年11月5日夜,苏联表示英法的入侵必须停止。联合国必须制止英法的行为,苏联愿意提供海空军参加联合国部队,并提议美苏联合出兵。美国则拒绝苏联的联合出兵意见,并警告苏联不要进行片面行动。
1956年11月6日,英镑在国际市场上暴跌,美国一反过去的做法,按兵不动,拒绝介入去稳定市场。同时,艾登在国会下议院里惨遭抨击,在英联邦中又找不到太多的支持,而且遭到美国的抛弃,只有黯然罢手。同一日,他同意在翌日开始停火,这时距离英法部队登陆运河区还不到48小时。
而在法国,居伊·摩勒由于右派指责其入侵苏伊士运河而使得国家预算严重亏空,并在此时仍然推行社会改革,从而导致他的政府倒台。
与此同时,纳赛尔政府将数以万计的英国臣民和法国公民驱逐出埃及,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从而消灭了西方在埃及残存的大部分经济势力,完成了埃及的独立斗争。但同时,其也导致了西方对其政权和国家的极端仇视。
在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4个月后,以色列在美国的压力下最终撤军。
经过此次事件,使得美国意识到,美国与欧洲保持距离,使得其必须进而承担其国际影响力,从而助推了“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形成。
此后两年,1958年,艾森豪威尔咨请国会批准一项对中东的经济援助、军事援助和防止共产主义侵略的三合一政策
此次事件,让当时的欧洲各国意识到,一方面,由于能源通道不再受欧洲控制,欧洲各国合作发展原子能解决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欧洲解决能源问题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二战后国力衰弱的欧洲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使欧洲拥有足以对抗美苏的威胁的能力。由此促进了《罗马条约》的签订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在英国的中东势力中,有两大支柱,一是伊朗,其通过英伊合资公司供应石油;另一是埃及,它的战略基地价值无与伦比。
但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伊朗将伊朗石油工业收归国有,同时下令将英国的驻军撤出。而苏伊士运河事件以后,英国也失去了埃及与苏伊士运河这一重要据点。英国自此失去了其在中东的所有重要势力支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英国与英国国际体系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