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抗日根据地

更新时间:2024-06-20 16:55

苏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刘少奇陈毅粟裕等将领在淮(阴)海(州)、盐(城)阜(宁)等地区建立的抗日据点。它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苏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地理位置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地方组织在淮海、盐阜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苏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省市之间,是向任何一方都可进攻的战略要地。

历史背景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任书记,以加强党对华中工作的领导。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中原局连续召开三次会议,讨论发展华中的战略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问题,并建议中央派一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南下,协同北上的江南新四军,支援江北新四军,大力发展苏北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新四军大江南北部队应在现地区力求发展,江南陈毅处应努力向苏北发展。5月4日,中共中央再次要求东南局,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抗日政权。6月,苏南新四军击退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积极部署渡江北上,执行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7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指挥,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

建设情况

1940年5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共1.2万余人,由冀鲁豫根据地南下,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黄克诚率部在皖北涡阳县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七八月间,八路军第二纵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以及1939年5月南下创建皖东北根据地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10月进入皖东北根据地的原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等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第五两个纵队。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留在豫皖苏地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配合已经渡过长江北上的陈毅粟裕所部,东进淮海,开辟苏北根据地。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联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

1940年11月17日,为统一对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领导,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海安成立,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叶挺抵达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这标志着华中抗日根据地领导核心的形成。随后,华中总指挥部迁到盐城,盐阜地区成为华中抗战指挥机关所在地。

重建情况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主要任务是保卫和建设淮海、盐阜两块抗日根据地。随后成立了中共盐阜区党委、盐阜军区、中共淮海区党委、淮海军区和淮海、盐阜区行政公署。

胜利解放

1942年底,中共淮海、盐阜两区党委和军区合并,成立中共苏北区委、苏北军区和苏北行政公署,黄克诚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金明任区党委副书记。根据地军民在苏北区委领导下,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多次粉碎日、伪军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华中新四军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苏北军民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和沿海攻势作战,攻克敌据点40余处,使淮海、盐阜连成一片。1945年8月,苏北抗日军民举行大反攻。9月攻克淮阴、淮安。10月,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决定发起盐城战役,11月攻克盐城。至此,苏北敌占区全部解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