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戏剧运动

更新时间:2024-10-13 09:07

1927年冬至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的戏剧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许多革命根据地。1927年冬至1935年底,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被称为“红色戏剧”,也叫苏区戏剧。

萌发阶段

1927年冬至1929年冬,是“红色戏剧”的萌发阶段。“三湾改编”后组成的红四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首先建立了文艺宣传队,运用活报剧的形式,在井冈山地区演出了《打土豪》、《活捉肖家壁》、《毛委员的空山计》等剧目。

真实生活场面

独幕话剧

1928年元宵节,在江西苏区雩都县创作演出了独幕话剧《收谷》,以真实的生活场面表现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接着,大型话剧的演出也相继出现。1928年6月,红军文艺宣传队为配合庆祝七溪岭大捷,编演了大型话剧《二羊大败七溪岭》,以后又陆续演出了《二七惨案》、《两个面孔》、《豪绅末路》等剧。其中,红军纵队政委何长工与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袁文才创作的多幕话剧《二七惨案》,对生活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较为深入细致,标志着话剧创作的提高。

红色戏剧

这一时期,广东省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海南岛工农红军、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湘鄂边工农革命军都有“红色戏剧”萌发。许多革命领导人很重视革命戏剧的教育作用,如彭湃在海丰县亲自领导组织了白话剧(即广东方言话剧)剧团,方志敏在赣东北主持创作并登台主演了大型话剧《年关斗争》。

蓬勃发展

1929年12月,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和“古田会议决议”的下达,对苏区的戏剧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群众性的戏剧运动蓬勃发展。在闽西革命根据地,从苏联回到苏区的李伯钊主持演出了反映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团结战斗的《明天》和表现苏联红军为保卫苏维埃而斗争的《骑兵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湘鄂西苏区,贺龙、周逸群领导的红二军团组建了著名的战斗剧社;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组建了火线剧社,以编演新剧(现代话剧)为主,在前线流动演出;在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领导组建了猛进剧社,并主持编演了许多活报剧、话剧。尤为突出的是红一军团的演剧活动。 1932年9月,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成立了工农剧社

战士剧社

红一军团组建的战士剧社,是红军部队中创作演出活跃、影响很大的业余演剧团体,先后编演了《庐山之雪》、《八一南昌起义》、《亡国恨》、《杀上庐山》、《广州暴动》等剧。军团领导人聂荣臻、林彪、罗荣桓、李卓然、罗瑞卿、童小鹏等都参加了李卓然创作的《庐山之雪》的演出。《八一南昌起义》是军团政委聂荣臻主持、集体创作的,由罗瑞卿导演。此剧运用多场次的形式,从敌我双方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风暴。演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1933年苏区“八一”文艺晚会上最突出的剧目。

1931年11月,在瑞金,为庆祝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掀起了“红色戏剧”运动的热潮。中央局委派戏剧活动骨干李伯钊、胡底、钱壮飞负责组织文艺晚会,晚会除演出配合现实斗争的歌、舞、活报剧外,还编演了大型话剧《最后的晚餐》和《黑人吁天录》(李伯钊、钱壮飞改编),开阔了“红色戏剧”的剧目题材。演出的成功,使中央苏区有关领导感到需要建立一个专业化的剧团,于是以开展戏剧活动有成绩的红军学校俱乐部为基础,成立了瑞金第一个专业化演剧团体八一剧团。剧团在瑞金、汀州等地演出过反映城市工人运动内容的《父与子》和揭露阶级压迫题材的《阶级》等剧目。

工农剧社总社

枢纽

1932年9月,八一剧团进行改组扩建,成立了工农剧社总社。以瑞金的工农剧社总社为枢纽,在各地又成立了许多工农剧社分社、支社,从而使戏剧运动深入到各县、区、乡以及部队的连队俱乐部。工农剧社总社对全苏区的戏剧运动起了组织领导作用和艺术示范作用,曾组织演出队以中央蓝衫团、中央苏维埃剧团的名义到各地巡回演出,并出版推荐剧目,还创建了高尔基戏剧学校,培训了约1000名学员。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沙可夫直接参与了工农剧社的领导工作和创作实践。1934年2月,瞿秋白来到苏区就任教育部长,他为领导苏区的戏剧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趋成熟

这一时期“红色戏剧”的创作与演出日趋成熟,不仅产生了几百部戏剧作品,而且出现了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较高的剧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外已收集到苏区的话剧剧本50余种,已出版的有37种。其中代表作有: 7场话剧《我──红军》(集体讨论、沙可夫执笔),反映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真实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部队、赤色游击队、革命群众以及反动阵营的各种人物形象;3幕话剧《战斗的夏天》(李伯钊创作),反映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斗争,揭露了富农伪装革命、地主混入农会以及他们互相勾结的破坏活动;《松鼠》(胡底创作),描写了红军侦察员机智勇敢,情节惊险,语言幽默。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退出苏区进行长征,苏区戏剧队伍也分为两部分,一部随军长征,一部留在闽赣边、粤赣边地区参加游击战争。在瞿秋白领导下,留在苏区的工农剧社成员和高尔基戏剧学校的师生,编成了战号、红旗、火星3个剧团,继续在艰苦环境中进行宣传演出活动。1935年元宵节,3个剧团在雩都县举行了一次文艺会演,会演中的话剧《牺牲》、《非人生活》、《李保莲》、《女英雄》等受到好评。

遍布解放区

在长征途中,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合后,举行了盛大的联欢会,战士剧社演出了黄镇创作的话剧《破草鞋》,歌颂了红军抢渡金沙江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士气。红军二、六军团转战云贵高原时,创作演出了4幕话剧《我当红军去》,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扩大红军队伍起了积极作用。甘孜会师组成红二方面军时,贺龙委托李伯钊组织培训战斗剧社。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胜利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苏区的文艺战士分散到各部队、各地区,“红色戏剧”的火种带到了各个解放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