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55
苏宁(1953年12月7日~1991年4月29日),男,汉族,山西省孝义市人,中共党员,中校军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65435部队参谋长。
1953年12月7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他先后在长春八一小学、哈尔滨八一小学和哈尔滨师大附中读书。
1969年2月27日,苏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70年春,苏宁所在部队换防至哈尔滨市郊。
1973年3月,苏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初,苏宁作为优秀连长被调到师新组建的炮兵指挥连任连长。
1987年9月,苏宁从解放军宣化炮兵学院毕业回到部队,被分配到一营工作。
1989年6月,苏宁任团参谋长。
从1981年到1991年,苏宁独立完成和参与研制的改革项目有162项,1项获全军模拟器材二等奖,6项被总部、军区机关肯定和推广。
1991年4月21日,苏宁组织部队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为保护战友身负重伤。4月29日18时8分,苏宁不治牺牲,时年37岁。
苏宁历任班长、排长、连长、作训参谋、作训股长、营长、炮兵团参谋长等职,陆军中校军衔
苏宁是个军事指挥人才,他认为:祖国需要军人去保卫,实现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光靠上级不行,需要全军指战员共同努力;登上了军事舞台,就要唱主角,完成一代军人的光荣使命。他学习科学知识,钻研军事技术理论,取得多项成果,先后撰写了70篇军事学术论文,其中在解放军军内刊物发表和军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的有25篇。苏宁的研究成果,有的在解放军全军属于首创,有的填补了解放军军事科研研究的空白,有的被一些专家论据引证。他提出的一些训练、作战指挥改革方案研制的15项训练器材,多项被上级肯定推广。
苏宁钻研军事科学,立足当下瞄准未来。一次,集团军首长在军事演习中讲到,老山战役中红箭-73反坦克导弹按规定测距瞄准,多次出现未靠近目标爆炸的现象。苏宁为此三次到导弹连请教,找来各种资料、数据,进行研究计算,写出《红箭-73反坦克导弹山地射击时的高差耗线现象》的研究报告,找到了影响这种导弹的射击效能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意见,对提高和改进红箭-73反坦克导弹实战效用具参考价值。同时,对21世纪炮兵发展的预测,对海湾战争高科技应用的追踪,更增加了他探索未来作战规律的意识。他在司令部与大家研究海湾战争,反复看海湾战争资料录像片,分析美军部队进攻特点和伊拉克军队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海湾战争刚刚结束一个月内,他就修改和拟写了《2000年炮兵战术发展预测》、《试论坦克紧随炮弹炸点冲击的可行性》等论文。
苏宁对国防现代化的追求和所发挥的聪明才智,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肯定,他被解放军军事运筹学会、军事统筹学会、经济数学研究会和总参谋部炮兵射击学会吸收为会员,先后四次参加全军性的学术讨论会,被称为炮兵指挥人才。
苏宁生前曾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为国防现代化建功立业,力争做一名优秀指挥员。
苏宁所在部队每次野营拉练回来,苏宁就一直想解决战士“冬季拉练的取暖问题”。苏宁设计了一款“多功能帐篷”,能保温,体积小,拆装方便。经过反复研究、修改,冬季多功能帐篷缝制成功。经部队试验,支起一顶帐篷三个人只需一分钟;当室外温度是零下30摄氏度时,帐篷里是20摄氏度,最高时达到27摄氏度。行军时可以罩在汽车上,随时用随时可以取下来,解决了野营行军取暖的问题。苏宁研制的多功能帐篷被命名为“90式多用野战帐篷”。
苏宁经过钻研,把计算机引入作战决策系统,经过三年时间,于1984年完成《摩步师攻防作战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受到上级重视。
苏宁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共同研制一种激光测速系统,用激光测试炮弹的初速。经过努力,课题组进行了三次实弹射击和五次枪代炮实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该项实验研究取得成功后,课题组用苏宁的名字命名科研成果。
苏宁先后撰写了70余篇、共30多万字的学术论文。他撰写的《用对策论研究选择炮火反击最优方案》学术论文,被评选为军区优秀论文。他撰写的《用运筹方法优选野防最佳方案》论文,首次提出和论证采用纵深机动防御的设想,对战术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的《摩步师攻防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共两万余字,几千个数据,上百个计算公式。
1981年到1991年4月,苏宁自己完成和参与研制的改革有162项,其中1项获全军模拟器材二等奖,6项受到总部、军区机关肯定和推广,1项获军区科研成果四等奖,8项被军区、集团军推广。
1991年4月21日上午,团参谋长苏宁带领机关干部参加越野考核。苏宁第一个来到靶场,检查手榴弹投掷场地设置情况。上午,他现场指挥建制连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苏宁示范投了第一弹,随后全团按照建制连顺序,组织实弹投掷。轮到十二连投弹时,意外情况发生了:十二连连长由于向后引弹时挥臂过猛,手榴弹碰撞到堑壕的后沿,掉在不到一米外的十三连连长的身后。手榴弹冒着烟,3-5秒内就会爆炸,苏宁大喊“快卧倒!”同时从右侧一米多远处冲过来,一把推开战友,伸手抓起冒烟的手榴弹。可就在扔出去瞬间手榴弹爆炸,气浪把苏宁掀出了一米多远。两名战友得救,而苏宁却倒下了。随即苏宁被送到师部医院抢救。1991年4月29日下午6点8分,由于伤势过重,经九天九夜抢救,苏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父亲:苏醒;母亲:冯静轩;哥哥:苏峰;妻子:武庆华;儿子:苏任韧。
苏宁出生于军人家庭,他的父亲苏醒、母亲冯静轩都是军队的老干部,妻子武庆华也是一名军人。苏宁牺牲时,儿子只有八岁,苏宁牺牲八年后,儿子苏任韧应征入伍来到苏宁团,继续苏宁的现代化国防梦。
苏宁的父母、岳父母都是领导干部,妻子是军医,家庭生活条件较好,但他自己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当团参谋长以后,他住的宿舍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背阴小屋,把向阳的大房间让给公勤人员。团领导多次要给他换房子,都被他谢绝了。他自己平时花钱十分节省,但别人有困难时,却慷慨接济。大家赞扬他“像雷锋那样做人,像焦裕禄那样做官”。
苏宁曾经说过:“三百六十行,唯有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服务的,我热爱这一行。”因此,作为战士,他始终坚信“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
苏宁感到,在世界上,没有国防现代化,一个国家就没有真正的安全。他曾说:“当你看到外军的指挥系统一秒钟处理几万个数据,指挥高水平,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们还用铅笔在地图上圈圈点点时,作为中国军人,你能不着急吗?”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为国防现代化建功立业,力争做一名优秀指挥员。他用自己的奋斗、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这一誓言。
苏宁还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共同研制了一种激光测速系统,用激光测试炮弹的初速。因困难有人劝苏宁放弃,苏宁回答说:“我什么也不图。作为基层指挥员,这个难题我完全可以不去考虑。但我总觉得,我们的国防现代化,人人有责。”
苏宁的父亲1937年就参加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任骑兵团政委。父亲曾这样回忆说:“苏宁从小就懂事,从他出生到他牺牲,我从没动过他一指头。”苏妈妈回忆说:“苏宁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他和哥哥苏峰特别热爱部队。”(七一网 评)
苏宁先后成为团里、师里的训练尖子;作为连长、营长,他处处以身作则,严格摔打部队,带出一个个训练先进单位;走上团领导岗位后,他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为提高部队战斗力而刻苦学习、勤奋思考,联系部队建设实际开展军事学术研究,运用研究成果指导部队建设,不断提高部队的训练质量与水平。苏宁同志舍身救战友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德,在解放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报刊连续报道他的事迹,赞誉苏宁是一个“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的先进典型”。
苏宁是一个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的广大官兵学习的好榜样。(中国军网 评)
1991年4月30日,解放军陆军某集团军批准苏宁为革命烈士。5月3日上午,上千人向苏宁遗体告别。当天下午,为苏宁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苏宁所在部队师长含泪致悼词,总参谋部炮兵部发来唁电,哈尔滨市的一位个体户送来一幅60平方米的金丝绒挽幛,上面精心地绣着“学苏宁精神,走苏宁道路”十个金黄大字。
哈尔滨市青少年和驻军部队捐款10万元,在松花江桥头的街心花园用大理石和花岗岩为苏宁修建了塑像,让苏宁的形象永远屹立在城市里,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2018年4月21日,苏宁生前所在部队——解放军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数千名官兵集结演兵场,举行迎苏宁雕像入营仪式。
1993年3月10日,中央军委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命名大会在沈阳隆重举行。随后,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副主席刘华清、张震分别为苏宁题词,号召全军官兵以苏宁同志为榜样,献身国防现代化事业。
1996年“八一”前夕,苏宁同志的画像,同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英模的画像一起,由总政治部印发全军,供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
2018年9月20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制包括苏宁的10位挂像英模画像,下发至全军连级以上单位。军委政治工作部下发通知,要求旅团级单位统一组织画像悬挂工作,积极营造崇尚英模、学习英模、争当英模的浓厚氛围。
1994年,为纪念1991年英勇牺牲的苏宁烈士,苏宁曾就读的原哈尔滨八一小学命名为为苏宁小学。
2005年,苏宁团位于哈尔滨市柞树林地区,是解放军先进模范炮兵部队,因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舍身救战友的炮兵少校苏宁而得名苏宁团。部队营区矗立着苏宁纪念馆,馆内展览苏宁同志工作及学习的事迹,全方面展示了苏宁的一生。
2021年9月13日,苏宁烈士事迹展馆在苏宁小学落成开馆,苏宁烈士事迹展馆是中国首家建在小学校园里的苏宁烈士事迹展馆。
《炮兵少校》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93年根据苏宁烈士的事迹为原型创作的一部电影。
导 演:赵为恒
编 剧:郝中夙、杜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