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6 18:14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参加7月26日发表的《波茨坦公告》,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宣布苏联从8月9日零时起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苏联的主要军事目标是:击溃关东军,解放中国东北及朝鲜北部,使日本丧失在大陆的军事经济基础,加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8月9日零时,苏军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总攻击。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苏军仍继续向预定军事目标推进,历时3周,占领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共毙伤俘日军68万余人,胜利结束对日作战。随着关东军的灭亡,由它一手扶植保护的伪满洲国也一起崩溃。
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与美英两盟国达成协议:在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3个月后,苏军参加对日作战。其中,2月10日下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向哈里曼正式递交了关于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草案,美国因有求于苏联,原则上同意这一草案,只做了三点修正:一是大连商港须国际化;二是中东和南满铁路应中苏合营;三是苏联的条件尚须征得蒋介石的同意。翌日,应斯大林要求,三国首脑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协定强调“苏联的这些要求须在日本被击溃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
也就是说,1945年2月开始,苏联即已着手准备对日作战,从欧洲战场秘密抽调75万人到远东地区,使该地区的兵力增至158万余人,5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300余架飞机和670余艘舰艇。驻守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原来号称“百万精锐”,随着日军在各条战线的失败,其作战部队和军需物资一再被调走,战斗力大为削弱。至1945年春,关东军仅有97万人,160辆坦克和1800架飞机。
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结束。28日,新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私人代表霍普金斯在莫斯科和斯大林会谈时,希望苏联履行雅尔塔协定中的承诺,即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斯大林表示,苏联远东部队到8月8日各就各位,但宣战的确切日期将视雅尔塔协定的执行情况而定。如果蒋介石接受苏联的政治要求,苏军就于8月对日本采取行动。杜鲁门得知苏联这一态度后很快电告斯大林,“已指示赫尔利大使在6月15日把苏联的条件通知蒋介石,并尽一切努力取得他的同意。”斯大林立即回电表示,“谢谢您采取的措施”。该月,苏联从西线抽调大批军队增强远东部队。
随着远东战局发生急剧变化。美军加紧准备攻占日本国土的“奥林匹克行动”。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发出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在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的波茨坦会议上,苏联再次重申履行对日作战的义务。8月6日,美国突然对日本实施第一次核打击。面对日本崩溃加速的形势,苏联急忙于7日向远东部队下达了9日对日本关东军作战的命令,并于8日正式通知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9日起日苏进入战争状态。这一天已经是履行协定规定出兵时间的最后一天。
而到8月初,苏联在远东的地面部队达80个师,总兵力为175万余人,拥有飞机3400多架、坦克5500多辆。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统辖3个方面军,即麦列茨科夫元帅指挥的远东第一方面军、普尔卡耶夫大将指挥的远东第二方面军和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指挥的后贝加尔方面军。这时,日本在我国东北的所谓“精锐部队”即关东军,经过大批抽调之后,实力已远非昔比。况且,当时关东军的各类轻重武器严重短缺,其保有的弹药仅可供13个半师团的一次战斗之用。在苏联出兵前夕,关东军可用来对抗苏军的总兵力只有24个师团、11个独立旅团,总共约75万人。因此,苏军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
1945年8月8日下午5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通知日本驻莫斯科大使佐藤尚武说,从8月9日起苏联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佐藤原先与莫洛托夫约好于当晚会谈,想不惜“废除朴茨茅斯(日俄)条约”,最后争取苏联“好意的中立”,实现对英美“讲和”。但如今,一切幻想都破灭了。
日本大本营和关东军对苏军参加对日作战的时间做了错误判断。大本营判断说:“苏军对日作战的部署可于8月末大体就绪。从军事上看,初秋时节发动对日战争的可能性最大。”关东军头目则认为,苏联参战“最早很可能是1946年春”。直到8月6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还认为,“苏军的进攻还是遥远的事”。所以当苏联正式对日宣战时,关东军措手不及,指挥紊乱。当时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不在长春,而到大连观赏歌舞伎演出去了。他匆忙乘飞机赶回司令部,仓促应战。在苏军几路纵深打击下,不及一周,关东军就被击溃。这时,中国东北抗日联军与饱受日军铁蹄蹂躏的东北人民纷纷袭击日军,有力地配合了苏军的作战。
翌日零时,苏军在400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对关东军发起全线总进攻。苏蒙军队分4路进军:后贝加尔方面军从蒙古东部向沈阳、长春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远东第二方面军自北向南,由伯力,海兰泡向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一带推进;远东第一方面军自东向西,从兴凯湖地区向哈尔滨、吉林和朝鲜北部推进;苏蒙联军向承德、锦州和张家口进攻。8月9—14日,苏军和蒙军在不同的方向上推进50~500公里,完成了对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地日军的分割包围。15日起,日军除在个别筑垒地域顽抗外,已基本失去抵抗力。15日日本天皇广播投降诏书后,18日关东军总司令下令部队向当地苏军洽降。为了尽快赶到主要城市受降,苏军一方面加快推进速度,另一方面抽调部分兵力空降到沈阳、长春、哈尔滨、吉林、旅顺和大连等地。
8月14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天皇广播投降诏书。关东军士气一落千丈,全线抵抗顷刻瓦解。8月18日,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下令向苏军投降。19日,苏军进占齐齐哈尔;20日,苏军开入长春、沈阳、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22日,苏军200多名官兵作为先头部队,分乘10架飞机抵旅顺、大连;23日和24日,苏坦克部队乘火车进驻旅顺、大连。至8月底,苏军在中国军民和朝鲜人民革命军的配合下,肃清了中国东北、朝鲜三八线以北地区、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的日军,共毙伤俘日军68万余人,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二战史的研究中,苏联对日宣战问题一直是史学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史学界看法不一,观点各异。有的认为,苏联迟迟不肯宣战,意在拖延,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是对英美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报复,意在削弱日本的同时削弱美国。有的认为,苏联1945年8月8日宣战,时间上没有违背雅尔塔决议精神,无可指责。还有的认为,苏联宣战问题有个变化过程。德黑兰会议前后,苏联承诺参加对日作战是为争取美英早日开辟第二战场。随着欧洲战场形势的变化,苏联实力地位的提高,对日宣战成为其争夺远东利益的筹码。原子弹的使用,才使苏联迫不及待地最终宣战。目前来看,较多学者认为,苏联对日宣战是为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苏联对日作战和歼灭关东军的主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进程,也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苏联红军与关东军之战,作为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仗彻底埋葬了关东军,给军国主义分子沉重打击,促使日本帝国主义迅速投降,为避免更多的生灵涂炭,早日结束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战胜日本关东军,苏联在战前成立远东司令部统一指挥远东苏军,制定周密详细的作战计划,三面突出,分割包围日军,并从西线东调大量苏军,装备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以强大的机械化兵团展开大纵深进攻,并牢固控制制空权。机械化行军对后勤要求较高,苏军在战前准备时,通过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方法在远东储备大量战备物资,基本保证了战争的需要。苏军在战前的战争准备保证了对日战争的迅速胜利,也为早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重大贡献。
这次战争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41年前的日俄战争,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的,虽然这两仗的性质有所不同,但对于我们来说,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和灾难。日俄战争是两个帝国主义为侵略和争夺东北而爆发的战争,这次苏联出兵,具有反法西斯的一面,也有维护正当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前者是次要的,后者是主要的。苏军自称在这次战争中伤亡32000人,他们在中国东北作战所获得的利益,远远超过它所付出的代价。
中国接受苏联帮助,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丧失了大量主权及东北的财富。但是,我们要看到,苏军对东北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美蒋反动势力的侵入,为我党我军深入东北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中国革命不无帮助,缩短了中国内战的时间。苏联通过秘密的外交获得的不正当权益,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归还了中国,这还是值得称道的。不过,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外国军队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遏制和打赢战争的能力,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