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盲蝽

更新时间:2023-01-06 01:04

苜蓿盲蝽是盲蝽科节肢动物。主要危害苜蓿、草木樨、马铃薯、棉花等农作物。

简介

中文名: 苜蓿盲蝽

拉丁学名: 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

纲: 昆虫纲

目: 半翅目

科: 盲蝽科

主要危害作物: 棉花、苜蓿、草木樨、马铃薯、豌豆、菜豆、玉米、南瓜、大麻等。

编号:1102

拉丁目名:HEMIPTERA

中文目名:半翅目

拉丁亚目:HETEROPTERA

中文亚目:异翅亚目

中文科名:盲蝽科

拉丁科名:Miridae

中文亚科:盲蝽亚科

拉丁亚科:Mirinae

中文属名:苜蓿盲蝽属

拉丁属名:Adelphocoris

拉丁种名:lineolatus

定名人:(Goeze)

年代:1778

中文名:苜蓿盲蝽

ogenus:Cimex

原始文献

Entomologische Beytrage zu des Ritter Linne Zwolften Aushsbe des Natursystems 2. Weidmanns Erbe & Reich, Leipzig: 267.

生境

在国内为棉花和苜蓿的重大害虫。寄主有:棉、苜蓿、草木犀、马铃薯、豌豆、菜豆、大麻、洋麻、玉米、南瓜等;葎草、蒿等。还曾采自柽柳、沙柳、沙棘、沙蒿、花棒

分布

国内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国外分布:广布于古北界。

资料来源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 第三十三卷 半翅目 盲蝽科 盲蝽亚科:88-91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5~9毫米,宽2.3~2.6毫米,黄褐色,被细毛。头顶三角形,褐色,光滑,复眼扁圆,黑色,喙4节,端部黑,后伸达中足基节。触角细长,端半色深,1节较头宽短,顶端具褐色斜纹,中叶具褐色横纹,被黑色细毛。前胸背板胝区隆突,黑褐色,其后有黑色圆斑2个或不清楚。小盾片突出,有黑色纵带2条。前翅黄褐色,前缘具黑边,膜片黑褐色。足细长,股节有黑点,胫基部有小黑点。腹部基半两侧有褐色纵纹。卵长1.3毫米,浅黄色,香蕉形,卵盖有1指状突起。若虫黄绿色具黑毛,眼紫色,翅芽超过腹部第3节,腺囊口八字形。

生活习性

苜蓿盲蝽的食性很杂,可取食多种植物,特别喜食藜科、豆科、葫芦科、亚麻科等作物和牧草,如甜菜、豆类、瓜类、胡麻和苜蓿等,不取食禾本科植物。若虫或成虫喜集聚活动,一般十几头或几十头聚在一株植物上取食,喜食植物幼嫩组织,如刚出土幼苗的子叶、心叶及花蕾、花器,若虫爬行能力成虫飞行能力较强,扩散、迁徙速度快,活动的高峰在每天的早晨和傍晚,中午气温高时多在植物叶片背面。在土块或枯枝落叶下潜伏,当地1年发生3~4代,以卵在苜蓿等植物的枯枝落叶内越冬。

病原及发病现状

北京和新疆1年3代,山西、陕西、河南3-4代,以4代为,南京4-5代。以卵在草枯茎组织内越冬。越冬卵4月上旬孵出第1代若虫,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羽化。第2代若虫6月上旬出现,成虫6月下旬开始羽化,第3代若虫7月下旬孵出,若虫于10月中旬全部结束,第3代成虫8月中、下旬羽化,9月中旬成虫在越冬寄主上产卵越冬。多在夜间产卵,用喙先先适当部位后,每刺1小孔,产卵1粒于其中,卵垂直或略斜插入组织内,卵盖微露,似一小钉,产卵处组织以后逐渐裂开,一排排卵略显露出来,夏季第1、2代成虫产卵,多在植株上部,秋季第3代成虫则常产在茎秆下部近根的地方。1-3代雌虫产卵量,以第1代最多,为78.5-199.8粒,第3代产卵量最小,仅20.2-43.7粒

防治办法

苜蓿田以药剂防治为主,发生初期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磷胺乳油1000~1500倍液、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等有机磷剂;2.5%敌杀死乳油、2.5%功夫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等菊酯类药剂,以及50%辛·敌乳油等有机磷和菊酯类复配剂均可收到较好防效。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地理分布

分布甘肃、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四川、内蒙古等省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