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7:39
《苦斋记》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的散文 作品。这是作者为朋友章溢的书斋所作的记。文章着眼一个“苦”字,书斋不仅位处苦地,而且连四周的动植物都具苦性,在无往而不苦之中,主人却乐在其中。最后揭示原因,说明苦乐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乐,具有辩证的观点,并在更深一层上说明了命名“苦斋”的深意。全文内容层层推进,结构前呼后应,文学手段灵活多样,笔调深沉,语言隽永,风格古朴,体短意长。
元朝末年,刘基和宋濂、章溢、叶琛结庐匡山,世称“浙西四贤”,他们在此著书立说,关注民生。刘基在匡山驻留较长时间,赋有大量诗文,《苦斋记》就是在匡山时章溢请刘基写的书斋记。
《苦斋记》是一篇描述山川景物人事的杂记文。此文中作者以深沉的笔调、古朴的艺术风格描写了章溢隐居之室的结构、地理位置、人物活动环境及其言行,并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淋滴尽致地表现章溢“以苦为乐,乐于吃苦”的情操志趣。
文章标题的词头是一个“苦”字。第一自然段,开笔紧扣“苦”字,交代了“苦”的主人,点明了“苦寄”的简,继而详写了苦斋的恶劣环境。第二自然段,紧接上文进一步具体述写草木、菜果、蜜、鱼等物之苦。这是以实物进行侧面暗示“苦斋”命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追叙了创建“苦斋”的原由、经过以及章溢在苦斋生活的概况,从而表现他的苦乐志趣。第四自然段,通过记章溢个性化的语言,揭示创建“苦斋”的思想根源。第五自然段,总结一笔,点明《苦斋记》的由来,既照应了标题又照应了文章开头。《苦斋记》的行文内容紧扣一个“苦”字,层层推进地照应了标题;首与尾珠联璧合,前呼后应。
文章运用了烘托的侧面描写手法。第一自然段,开笔以极简的语言引出人物(章溢)并点示了其隐居生活的具体地点(苦斋)。作者不是顺笔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把苦斋作为立足点,略写一笔后,再由近及远地详写了苦斋生活的自然环境:匡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嶙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先给人以险恶偏僻的感觉。接着写:“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又给人以贫瘠,生活其间一定很苦的感觉。实际上,上述的自然环塊描写从侧面间接地烘托出章溢形象,表现了其“乐于吃苦,吃苦为乐”的情操志趣。
这篇文章白描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从写法上着眼,白描是以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技法,很难找出两者的严格区别。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典型例子。此段开头一句,交代了章溢创“苦斋”的由来。“远”与“窊”点明“苦斋”的偏僻位置;“惟”与“乐”,突现了人物的兴趣;“晨昏”说明游山的辛苦。接着紧扣“苦与乐”来写:“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生活太清苦了,然而却苦中寻乐一一“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或“拊石而和”“樵歌”。末一句“人莫知其乐也”,画龙点睛之笔,力现章溢超脱一般封建知识分子的情操志趣。这段白描文字,不设喻,没有什么形容修饰的言词,却塑造了章滋饱满的形象,展现了他以苦为乐,苦练意志的精神境界。全段不足百字,行文自然真切,余味无穷。
文章塑造人物时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描写。第四自然段叙写了章溢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这是章溢对“苦”与“乐”相互关系的看法揭示了他隐居山林艰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基础。第二层:“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章溢指出当今膏粱之子贪图享乐所造成的必然恶果:一旦遇到逆境就无法生活,昔日之乐变为今日之苦。表现了章溢看待生活的尖锐性、深刻性。第三层:“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对话引经据典,足以说明他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厚重的文化修养,同时暗写了章溢“乐于苦,苦为乐”的心机在于艰苦磨炼自己,伺机推翻元统治,复兴汉地主阶级王朝。全段对话符合章溢封建士人的阶级身份,对塑造章溢形象,表现其情操志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文以章溢的情操志趣为线索组织材料。在第一自然段,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之后,作者列举了山上的生物进行叙写。苦树(鲜支、黄蘗、苦楝、侧柏)、苦草(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的根、皮、叶、果实虽性寒味苦,但有的可以入药。苦菜可供人们食用;苦茶泡水供人喝。野蜂的蜜(黄杜)——“初食颈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溪中小鱼“味苦而微辛”但“食之可以清酒”。这些植物、动物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大自然使之具有性寒味苦的赋性;然而对人类来说具有食用价值或治病功效。行文借苦树、苦草、苦菜、苦果、野蜂、溪鱼象征章溢,用象征之法暗示了章溢归隐山林“乐于吃苦”锻炼意志的目的在于“安世济民”。
《苦斋记》文与题、首与尾照应,多用白描、侧写烘托、暗示象征等手法,以个性化的对话描写人物,文学手段灵活多样,语言隽永,体短意长,可谓奇文。
中国韵文学会会长羊春秋:刘基《苦斋记》的价值,在于他所发的那段““乐与苦相为倚伏”的闪耀着思想光辉的议论,极其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古文鉴赏辞典》(下册))
刘基(1311—1375),明朝军事谋略家、文学家。字伯温,处州青田南田(今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元文宗至顺四年(1333)进士,官至行枢密院经历,为执政者所嫉,弃官隐居青田山中,著《郁离子》以见志。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应天(今南京)参加农民起义军。参与军机八年,被认为有建策之功。明朝建立后,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遭诬陷,忧愤成疾,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病逝。有《诚意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