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豆根

更新时间:2023-12-20 17:37

苦豆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根。分布于华北、西北及河南、西藏。具有清肠燥湿,镇痛之功效。常用于湿热痢疾,肠炎泄泻,黄疸,湿疹,咽痛,牙痛,顽癣,烫伤。

入药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

清肠燥湿,镇痛。

主治

湿热痢疾,肠炎泄泻,黄疸,湿疹,咽痛,牙痛,顽癣,烫伤。

相关配伍

1、治痢疾,黄疸热病,狂躁:苦豆子根6-9g。煎汤服。(《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2、治湿疹,皮肤瘙痒:苦豆子根15-30g。水煎服或熏洗患处。(《内蒙古中草药》)

3、治烫伤:苦豆子根适量。研末,油调外敷。(《内蒙古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采集加工

夏秋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形态特征

苦豆子,又名苦槐、白头蒿子。灌木。枝多成帚状,密被灰色平伏的绢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6-15cm;小叶15-25,灰绿色,长圆形,长1.5-2.5cm,宽7-10mm,叶两面及叶轴均被绢毛,顶端小叶较小,带革质,先端钝,基部近圆,托叶小,钻形,宿存。总状花序顶生,长12-15cm;花密生;萼钟状,长约8mm,萼齿短三角状,密生平贴绢毛;花冠蝶形,黄色,较萼长2-3倍,旗瓣先端微凹,基部渐窄或具爪,翼瓣具耳;雄蕊10,1/3-1/4合生。荚果串珠状,长3-7cm,密生短细而伏的绢毛。种子多数,淡黄色,卵形。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生于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上。分布于华北、西北及河南、西藏。

性状鉴别

根呈长圆柱形,稍弯曲,一般切成长15-20cm的小段,直径0.8-2cm。表面棕黄色至褐色,粗糙,有明显的纵皱纹及裂纹,具横向皮孔,有时有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平整的切面木质部作放射状排列,有裂隙。气微弱,味苦。

药理作用

1、中枢抑制作用。

2、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

3、对免疫反应的作用:抑制免疫作用。

4、抗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作用。

5、保肝作用。

现代应用

1、苦豆碱注射液:用于急慢性肾炎及其他尿路感染、菌痢、肠炎。

2、治疗恶性葡萄胎。

相关论述

《内蒙古中草药》:“清热解毒。主治痢疾,湿疹,牙痛,咳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