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日同盟

更新时间:2023-11-03 10:42

英日同盟(Anglo-Japanese Alliance),英国日本为维护其各自在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利益而结成的互助同盟,旨在反对俄国远东扩张。

事件背景

英俄矛盾

英、俄作为世界两大帝国,在近东中亚远东历来冲突不断。19世纪下半叶以后,英俄在远东争夺殖民地的竞争日趋激烈,成为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向西方的扩张受阻,更是把重心转移到了远东。19世纪中叶,它便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契机,获得了一直都企图占有的鞑靼海峡贝加尔湖之间最富庶的地域。对此,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揭露说:“这样获得的战略阵地,对于亚洲的重要,正如波兰对于欧洲的重要一样。”沙皇的御前大臣别佐布拉佐夫曾声称:“在军事政治方面,远东尚处在需要激烈争夺才能在那里建立我们国家体制的时期。这一争夺的终极目的是在远东确立我们的霸权,因为没有这种霸权,我们既对付不了黄皮肤的种族,也对付不了我们憎恶的、我们欧洲对手的势力。”这些都表明了俄国对远东的野心。

甲午战争前的情况来看,英国无论是在军事力量方面还是在经济实力方面均居于优势。1861年的日本对马岛事件就是英俄矛盾的一个表现。对马岛是控制进出日本海和中国沿海的钥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859年12月,英国已注意到日本对马岛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曾派军舰测量过对马海岸,准备以该岛作为在东北亚扩张的海上基地。这件事引起了沙俄的严重不安。这样便形成了与日本隔日本海而直接对峙的局面。为此,沙俄于1861年3月抢先将舰队开进对马岛,并打算长期占领。俄国的行为遭到了日本人民的激烈反对,也激怒了早就看好对马岛的英国。英国驻日公使阿礼国迅速向本国政府报告了此事,并建议:“应对俄国军舰的非法行为提出抗议,迫令退出,如果俄国拒绝,英国就自己来占领该地。”接着英国便派军舰两艘开往对马岛,在英国的压力下,沙俄舰队被迫撤离了对马岛。

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是俄国在远东扩张的大手笔,它将成为俄国在远东扩张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使俄国摆脱英国对海权的控制而向远东输送物资人力,增强俄国在远东与英国争雄的实力,从而大大削弱英国在东北亚的优势地位。日本著名政治家大石正已评论该铁路是“席卷日清韩,并把英国赶出太平洋之武器”。1898年后,英俄在中国问题上的斗争成了获取租借地和阻止获取租借地的争斗。英国是对华贸易份额最大的国家,最担心俄国在华扩张和渗透实力,英国要求中国全境开放为其市场。而俄国要拓展自己的实力圈,势必要排斥他国,这与英国的利益严重对立。沙俄通过《中俄密约》获得了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的修筑权,中东铁路的延伸控制了满洲的经济,这些都严重威胁着英国在远东海上和商务上的霸权。此外,另一条从奥伦堡至塔什坎特的铁路,据估计到1904年完成时,俄国将能运送15一20万军队到阿富汗。英国有近30万军队布置在印度执行内部保安和边境防御任务。在战争爆发时,从本国增援将是有限的和难以保证的。

与此同时,俄国在朝鲜半岛也积极活动,它对朝鲜的野心也使英国极度不安。英国很想有效地抵制俄国的前进势头,迫切需要帮手,这就使英日两国有可能走到一起。而且将来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和中东铁路后,其在苏伊士运河的利益也将受到极大威胁。英意识到必须寻找盟友以扼制俄国的扩张,这就成为两年后英日结盟的基础。1901年,英国鉴于布尔战争给自己在全世界造成的劣势,急切需要在远东地区获得支持,促使英国加快与日本结盟。

日俄矛盾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废除了同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权益,伸张了国力。但日本在解除了自身枷锁的同时,也迈向了扩张之路。它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在亚洲东部海岸设立一道屏障,并且从政治上、经济上控制屏障以内的领土。”这就是所谓的“大陆政策”。日本的“大陆政策”势必会与俄国的“黄俄罗斯计划”发生冲突。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揭开了日俄争夺远东霸权的序幕。日本对此充满恐惧。外交大臣青木周藏认为,沙俄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无异于在远东增兵,恐怕不久就将占领朝鲜的各个港口。山县有朋在其《军事意见书》中说:“西伯利亚铁路竣工之日,即俄国对朝鲜开始侵略之时”,亦即亚洲“掀起轩然大波之日”。并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之说,视朝鲜为日本的利益线。“十年以后,待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通车时,俄国必然侵吞蒙古或进而延及中国内地亦未可知”,日本统治集团越来越清楚,沙俄在远东修筑铁路,绝非仅仅为了“穿越满洲或者到达朝鲜的某一港口”,而是力图“想要得到某种比一个港口更加更重要的东西”。

中日甲午战前的俄日争霸,沙俄一直没把日本放在眼里。直至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占有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并索取二亿两白银后,沙俄才感到“日本显然不是我们在大陆的好邻居”。这深深刺痛了沙俄,沙俄是不会善罢甘休的,随后便积极策划对日本进行干涉。胜利引起的热情和三国干涉还辽所遭受的耻辱,从两方面催发了日本狂热的民族主义和仇外情绪。“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刚到嘴的肥肉被俄国抢去了,对此日本痛心不己,认为这是“千古未有之大辱”。日本并不甘心它霸占辽东的失败,为报三国干涉之仇,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拼命扩军备战,并以俄国为敌国,制定了一个十年扩军计划。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并进一步控制新疆、蒙古和华北,拒不撤兵。俄国的行动,使日本意识到它不仅将日本的势力范围排斥在东北之外,而且还将否定日本在朝鲜取得的利益。外相青木周藏认为,再也不能依靠区区的外交手段来对付沙俄了,日本必须有以“大和魂”来对付沙俄的决心。这使得日俄矛盾更加激化。面对俄国的咄咄逼人之势,鉴于三国干涉还辽的教训,日本意识到日俄协商可能失败,开始寻求英国的支持来对抗俄国。

英日关系

英日两国本来应该是东北亚的一对竞争对手。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就确立了其在远东的霸权,而要保持这种霸权地位就要维持远东的现有秩序。而日本作为新兴的东亚强国,它要扩展它在东北亚的势力,势必就要打破这种稳定,好伺机扩大它在东北亚的权益。因此英日在东亚国际舞台上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这在日本寻求修约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开始日本的修约活动就遭到了英国的反对,有时日本得到了其他列强的赞同,但往往因为英国的反对而以失败而告终。后来,随着英俄矛盾在远东的加剧,英国为了拉拢日本以牵制俄国,才对日本做出了一些让步。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是英日由对走向结盟的转折点。甲午战争中,清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他们预测假如日本获胜,那么一方面,英国再也不能利用中国来扼制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了,另一方面,清军必将退出朝鲜半岛,而如果朝鲜半岛哪怕出现短暂的力量真空时刻,就将为早己觊觎朝鲜半岛的俄国人提供南下扩张的良机,这是英国所不愿看到的。于是,英国政府便有意放弃一贯支持清王朝的政策,转而加强对日本的支持,以作为对抗其在东亚的宿敌—俄国的急先锋。

直接原因

甲午战后,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本遭受了巨大耻辱,日俄矛盾迅速激化。同时,这也使日本政府清楚地认识到“日本要想在世界中占一席地位,日本不仅止要能和各国以武力相见,日本也必须要能和各国以外交手腕相见。”而英国人拒绝参与干涉还辽,使日本人甚为感激。对此,一部分日本在野人士于是便倡议寻求英日同盟。所以,英国有必要与日本合作。这是因为“现在中国己经不能再为远东的领袖了,日本还不够那种资格,俄国想做远东的领袖,因为俄国可以由陆路直达中国,而英国无法阻止。英国若和日本合作,则英国此后在远东的地位举足轻重,日英两国若能合作,则日英两国可以统辖中国,可以维持远东的和平。”

当时英国外交大臣吉姆伯里也对日本公使加藤高明说:“本大臣相信,日英两国的利害颇为相同,……特别是贵国与我国之间距离遥远,相互没有嫉妒之念,而利益又极为相似,所以今后更加密切交际,经常保持深厚的友谊,乃是我最热切希望的。”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战后,英日之间走上了订立同盟之路。

事件经过

第一次英日同盟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英日两国走上了协商订立同盟的道路。1901年4月17日,日本驻英公使林董以个人的名义向英国外交大臣兰斯顿提出了有关英日同盟方案的设想,兰斯顿也给予了积极的响应。5月15日,林董就此问题再次拜见了兰斯顿,表明了日本同英国结盟的意愿。7月15日,索尔茨伯里因此会晤林董,表示英国政府愿意与日本建立同盟关系。7月31日,兰斯顿又对林董表示:目前正是“就缔结长期同盟进行谈判的最适宜的时机。”10月8日,日本政府决定了采取和英国订立英日同盟的政策,并正式授权林董,让其就英日同盟问题与英国政府进行交涉。11月6日英国提出了第一次草约,11月28日,日本政府通过了日方修正案,12月7日得到了天皇的批准。这也标志着英日同盟终于进入实际性谈判阶段。经日英两国的反复磋商,1902年1月30日,日英便在伦敦签署了《英日同盟协约》,即第一次英日同盟。协约主要内容如下:两国相互承认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权益,若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利益在中朝受到侵犯或与第三者发生战争时,另一国严守中立。如有第四国或更多国家帮助交战对方作战时,缔约国一方应出兵援助。此条约显然是一个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条约,并且对以后的东北亚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条约有效期为5年。

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 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

第二次英日同盟

日俄战争基本定局之后,英日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又续订了盟约,即为第二次英日同盟。英日两国于1905年8月12日续订了第二次同盟条约。

条约规定:两缔约国中任何一国认为本国的权利与利益发生危险时,两缔约国政府应竭诚会商,并采取一致行动,以保卫此种权利与利益;两同盟国中的一国因他国的侵略或无端的攻击,为保卫本国在东亚同印度的领土权利或特殊利益而卷入战争时,第二国对于作战应立即采取一致行动,就是要靖和,也必须事先得同盟国的同意;英国承认日本在朝鲜在政治,军事,同经济上有无上的利益,苟日本不采用闭关政策,不损害世界各国在朝鲜境内的商业;日本承认英国对于一切防卫印境的事件特别关注,为保卫印度,英国在印度附近有采用必须的步骤的权利;两缔约国中的一国如未和第二国协商不得和第三国订立有害于本约的目的的协定;关于日俄战争一事,除他国此后加入对日作战外,英国应仍继续严守中立;两国军事合作的条件同办法应由两国海陆军当局协定;协约的有效期为十年。

这个条约显然是一个军事攻守同盟条约,对东北亚的国际格局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次英日同盟

日俄战后,俄国在东北亚的实力大大下降,并同日本订立了协定,不再是日本在远东的主要对手。法国也同日本订立协约,调整了和日本的关系。而英国一直是日本的盟国。只有美国在东北亚采取了进攻的姿态,这样日美之间的矛盾就成了这一时期东北亚的主要矛盾,他们在东北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日俄战后日美间的冲突使美国认识到英日同盟已不再符合美国的利益,反而成了日本取得英国支持以反对美国的工具。英国对日本的同盟义务,使美国感到棘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元外交”在满洲的失败。这种情况使得美国统治集团十分恼火,为了削弱英日同盟,塔夫脱总统便于年月提议同英国缔结仲裁谈判条约,就英美之间发生的一切纠纷先行商讨。由于英国同德国在欧洲的战争越来越近,英国希望在未来的战争中得到美国的支持,因此对美国的提议甚是欢迎。但是,正如格雷向日驻英大使加藤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英美仲裁协定付诸实施,将在某种程度上与现行的英日同盟相“抵触”。因为,根据第二次《英日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日本与任何其他国家发生战争,英国要立刻援助日本,共同进行战争,而仲裁协定则要求预先由海牙常设仲裁法庭通过和平办法解决英美的任何冲突。格雷指出,继续保持英日同盟的关系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或是在英日同盟条约期满后加以修改,使它与美英仲裁条约相适应或由美国建议日本签订一项类似的仲裁协定。英国在与美国谈判订立仲裁协定的同时,也与日进行了修订英日同盟的谈判。因此年“修订日英同盟的原动力可以说就在于英美关系“。

1911年1月,日本答复英国说日本对英美仲裁协定并无异议,并赞同第一种方案。经过一个时期的准备,1月中旬,日本确定了修改英日同盟的方针,即删除有关日俄战争和韩国的规定期限为十年追加条约不适用于已签订有一般仲裁条约的国家的规定。随后英日经过几个月的协商,于1911年7月13日续订了《第三次英日同盟条约》。1911年同盟条约中的规定和1905年同盟条约中的规定相同的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关于仲裁条约的规定,它使得1911年同盟条约的效力不能及于日美两国间的战争。所以只要问题涉及与美国的对抗,日本就不能再依靠英国,转而加深了对俄国的依靠。因此在日美问题上,英日同盟己失去了其真谛。

日本之所以愿意把不利于自己的仲裁条款列于条约,并在英美仲裁协定签字前,修改英日同盟条约。理由如下:首先,日本仍然需要得到英法的财政援助,以扩大它在东北亚的利益和对付美国下一个“金元外交”的攻势。其次,充当英国以及协约国远东利益的“保护者”这一角色,能使他们对日本进一步让步,为日本实现其侵华计划提供极大的优越条件。再次,中日战后日本的政策是发展日本的工商业,以和平的手段侵略中国,故此日本愿意有一个同盟国帮他维持远东的和平,并且当时日本根本就不可能同美国作战。第四,即使英日同盟在对美关系上有所保留,日本保持这一同盟仍可阻挠英美的互相谅解,使他们的矛盾保持下去,并积极利用它们的矛盾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此项规定实足以表示日本政策的成功,而非日本的政策失败的结果。同俄国接近以及同英国结盟是日本这个时期对外政策的两大要素。日本正是以此作为武器同在中国的美国资本相抗衡,并使美国资本的进攻策略碰壁。

1911年的英日同盟条约签订前,由于日本在远东的活动给英国的利益带了来了不小的损失,因此,英国国内、属地同在远东的人民中有一大部分人反对同日本人续订同盟,这说明英日在远东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但英国政府却依然选择了同日本续订英日同盟。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从政治的观点看,英日同盟对于英国尚有极大的效用。1905年到1911年的欧洲局势证明,英德两国间的战争将是不可避免的。英国政府知道英帝国海陆军的实力,故此他们情愿牺牲英国在远东的一些经济与商业利益和日本续定盟约,以保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和大英帝国的安全。这样英国方可以将精力集中于欧洲。第二,英国和日本续定同盟,可以避免他国之间缔结不利于英国的联盟。自第二次日俄协定成立后,日俄两国间的关系就极为密切。加上同年德皇与俄皇在波次得姆订立了关于波斯与巴格达铁路的协定,这样德俄两国关系又非常亲近。在这种国际情形下,英国若不和日本续定同盟条约,则德俄日三国联盟或将实现。这将对英国极为不利。

事件结果

自1902年以来,英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对亚洲大陆进行扩张的国际工具。英日同盟在一次大战后的继续存在,已经成为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的潜在威胁。华盛顿会议上,英日两国在美国一再施加的强大压力面前,只得同意中止同盟关系。1921年12月13日,美、英,法、日四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规定缔约国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各自在太平洋区域的利益,条约生效之日,英日同盟即行废止。

终止原因

英国已风光不再

日本凭借在一战期间对华侵略的优势和在巴黎和会上获得的侵略权益,在中国的势力大大增强,逐渐向英国的势力范围华南和长江流域渗透,日本的商品也开始排挤英货,英日矛盾开始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经过一战,英国从战前的债权国跌为对美欠款47亿美元的债务国,因此,在经济上对美国具有很大的依赖性;随着势力的衰微,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也蓬勃发展,尤其是爱尔兰独立运动对英国打击最大。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美国乘机向英国照会说,美方对爱尔兰的独立是否予以承认,当视英日关系而定,实际上就是向英国施加压力,威逼英国放弃英日同盟。

鉴于这种情况,英国对是否再续约举棋不定,在1921年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就是否续约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加拿大总督米汗、南非总理史末资等人主张不再续约,认为同盟的存在过于束缚大英帝国的手脚,又妨碍与美国关系的发展。

对此,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表示:“日本是英国的旧友,在20年的同盟中,双方甚有所益。当今英美关系极为和谐,我认为首先应该增强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其次也要维持同日本的亲善与合作。”于是,英国决定采取两全之策,即欲以英美日三国协定采取代英日同盟。但这个打算由于美国的反对而搁浅。

美国欲独领风骚

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对华贸易独占鳌头,美国早想取而代之。日本在一战期间,乘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争而无暇东顾之机,加快侵华步伐。1915年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7年又通过“兰辛-石井协定”,使美国承认其在华的特殊利益。1917-1918年间又通过“西原借款”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日本在华的投资额也逐年上升。对此,美国越来越不能容忍。

一战之后,大发战争横财的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霸权,争夺世界领导权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为了实现这一野心,它要扫除所有的拦路虎,而当时的英日同盟正是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最大威胁,正如美国海军部认为:“假如英日同盟继续存在,美国要维护其安全,就必须拥有一支相当于英日两国海军之和的海上部队,这就是说美国必须建立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参议员洛奇则更明确地指出:“英日同盟是我们与远东-太平洋关系中最危险的一个因素。”

华盛顿会议召开

一战结束后,德国被击败,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国家退出了争夺殖民地的角逐;1921年续约十年的英日同盟到期。一直伺机铲除英日同盟的美国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向英国照会说,英日同盟缔结的目的是对付俄国、抗衡德国,现既然俄德已无威胁可言,那么英日同盟也无继续存在之必要。

为了实现自己领导世界的野心,美国又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受邀各国都欣然同意,惟独日本惶惶不安。日本认为英日同盟对自己至关重要,希望继续保持这种关系(1921年,日本派皇太子裕仁访英,以示亲善,并转达继续修盟之愿望)。但当得知盟友英国已同意参加华盛顿会议,日本害怕自己陷入外交孤立,无奈之下,决定出席会议。

在华盛顿会议上,经过一系番唇枪舌剑,1921年12月13日美英日法签订了《四国条约》;1922年2月6日又签定补充条约,主要内容为:缔约各国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发生争端,则召开四国会议协商解决;一旦受到外部威胁,则四国协商采取行动;并商定,一俟缔约各国批准,英日同盟应立即终止。对此,日本感到蒙受了极大的不满,日本代表曾私下讽刺英国代表说:“无论如何,你们给同盟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但日本也以英美承认它在太平洋地区的地位而聊以自慰。英国则视《四国条约》为外交上的巨大成功,认为条约既有利于维护英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又不失与日本修好。还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可谓一石三鸟。《四国条约》签定的掌声成为英日同盟的丧钟,这样,英日同盟就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使命,化为历史的尘埃。

历史影响

第一次

第一次英日同盟的成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列强在东北亚的争夺开始走向集团化。它改变了远东国际格局和列强在东北亚的力量对比,对东亚的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加强了英日两国在东亚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助长了日本向大陆扩张的嚣张气焰。第二,英日同盟也促成了俄法两国在远东的合作。俄法两国出于在欧洲大陆上扼制德国的需要,早在1893年就签订了《俄法协约》。《英日同盟》的签订对俄国在远东的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对抗英日同盟,摆脱外交困境,俄国立即采取措施,进一步与俄国的老朋友法国接近,把法国拉到了自己的战线上。经过一番磋商,双方于1902年3月16日发表联合声明:“如其他列强的侵略行为或中国国内再度发生动乱,并对俄法两国政府的利益构成威胁时,他们将就保卫此等利益的手段进行磋商。”这意味着俄法同盟已从欧洲扩大到了东亚,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对抗英日同盟。此后他们便在东亚展开了争夺,主要表现为日俄两国间的斗争。

第一次英日结盟后,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与俄国的矛盾和争夺也更加激烈,两国互不相让,最终以兵戈相见。谈判桌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通过战场上的拼杀来解决,这激化了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

第二次

主词条:日韩合并

英日两国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于1905年与日本提前缔结了《第二次英日同盟条约》,满足了双方各自的需要。英国断绝了俄国在远东和中亚扩张的念头,最为紧迫的印度防务问题得到了解决。日本也获得了在朝鲜半岛和中国的更大的侵略权益,防俄复仇的目的也达到了,同时它还加强了日本对俄谈判的实力和地位,为日俄谈判做好了外交准备。英日于1905年8月签订《第二次英日同盟条约》后,日俄也迅速走上了和谈之路。

通过第二次英日同盟,日本使英国承认了它在朝鲜的特殊利益。进而通过《朴茨茅斯和约》使俄国的势力完全退出朝鲜,这样朝鲜实际上己为日本独占。这对日本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日本吞并朝鲜的野心由来己久,因而也就加快了其吞并朝鲜的步伐,并最终在1910年吞并朝鲜。

第三次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利用英日同盟在远东获得的许多利益,在巴黎和会上基本上都得到了承认。并且日本有意同英国续订英日同盟,这必然激起中国,尤其是有意在远东扩大自己势力的美国的反对。英日同盟从它建立起,一直是日本在远东侵略扩张的国际支柱,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从第二次英日同盟之后,它对美国在远东的扩张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成为美国在远东的主要对手。面对此种情形,美国势必要借机拆散英日同盟,以铲除其在远东扩张的障碍。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如愿以偿,以《四国同盟条约》代替了原来的“英日同盟”,这也就意味着存在了多年的英日同盟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对东北亚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英日同盟”,它的解体也同样给东北亚国际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动。

历史评价

三次英日同盟的建立可谓是列强间利益争夺的需要和体现,作为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贯穿了东北亚国际格局演变的始终,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

英日两国由对抗走向同盟,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是两国维护各自在远东利益的需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第一次英日同盟期间,是英、日两国关系最亲密的时期,形成了对俄的统一战线,保证了对俄的优势,对东北亚的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次英日同盟期间,由于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势力被大大的削弱了,已不再是英日两国在远东的对手了。因此,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势必会对英国的利益造成损害,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就开始显现,两国的关系也就不如以前密切了。但在当时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还远远大于他们之间的分歧,因此结盟仍然是必要的,这次结盟同样对东北亚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三次英日同盟期间,由于日本在东亚的大肆扩张,英国的利益已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英日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突出,但在当时由于英国忙于一战,不得不对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有所退让。这次同盟的效力虽有所降低,但依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战结束后,英国不再需要日本在远东的帮助,而且日本在东北亚的优势地位也严重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就突出出来了,英日同盟的解体也就是早晚的问题了。因此1921年美国一拆它便散了,也使东北亚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动。

可以看出,英日两国无论是从对抗走向结盟,还是从结盟走向解体,都是以他们的利益为转移的,因此也就具有必然性。正如前人所说的,在国家之间,既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而且他们的结盟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次英日同盟都使列强在东北亚的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从而使东北亚国际格局也发生了改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