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23
英红九号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的一个栽培品种。1961年由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云南大叶群体为亲本选育而成。属乔木型大叶种,树势直立高大,主茎明显,顶端优势强,树姿半开展,分枝尚密。叶片椭圆形,叶色浅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叶尖渐尖。花黄白色,花冠直径3~4厘米,雌芯高于雄芯,柱头三裂,花多而结实甚少。
1961年,为培育适合英德红茶发展的优良茶树品种,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1956年引进)茶园中共分离出22棵无性系单株,同期进行无性扞插育苗。当时“英红9号”的实际编号为“英茶17号”。
1963年冬移植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品种园作简单比较试验。
1964年春移植到广东茶科所中区品种园,开展初步品比试验。由于选育地处在英红地界。科技人员对入选的单株重新命名为英红系列,其中“英茶17号”正式定名为“英红9号”。
1970~1974年对新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产量、红茶品质、生化指标及抗逆性等项指标进行鉴定。
1982年冬对英红九号5个新品种布置品种比较试验。试验以云南大叶和凤凰水仙作为对照,设四次重复,小区面积0.0225亩,单行单株种植,规格1.5米×0.4米。
1985年冬英红九号在湛江参加有11个新品种参试,设云南大叶和凤凰水仙为对照的区城性试验。
1986年以来围绕“优质、抗寒大叶红茶品种选育”专题的育种目标,重点进行产量,品质及抗寒性等指标的鉴定。该年,英红九号以省级良种资格参加1988年春参布广西、福建,点的全中国茶树良种区域性试验。
从1980年开始,英红九号首先在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示范试种,至此,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内已建立母本园、示范园12亩。1986年以来扩大繁育种苗30万株,向广东省英德、花县、新会、肇庆、广州、湛江、恩平、阳江等县市的茶(农)场和广西、四川及湖南(郴县良种场)等省区推广试种。共面积约60多亩。
2010年,英红九号被列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
1986年,英红九号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茶叶组)认定为省级良种。
1988年,英红九号被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再次审定并颁发良种证书(证书编号:粤审茶1988010)。
英红九号属乔木型大叶种,树势直立高大,主茎明显,顶端优势强,树姿半开展,分枝尚密。自然生长状态下7年生树高200~335厘米,幅宽160~210厘米。
叶片椭圆形,叶色浅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叶尖渐尖,叶脉11~14对,叶长14.2~14.4厘米,叶宽6.4~6.5厘米,叶面积62~65平方厘米。经叶片解剖结构测定,全叶厚236~254微米,栅状组缜单层,海绵组织发达。
嫩梢性状:芽色黄绿,茸毛特多。芽梢伸育能力强。芽叶粗壮,一芽三叶长12.7厘米,重2.05克,属重芽型品种。成熟梢性状:成熟枝梢亦显示生长势强的特性,4~6片叶春梢率占70%,一年生枝梢高132.7厘米,粗1.13厘米,着叶数达100.7片,生长势优于云南大叶种。
花黄白色,花冠直径3~4厘米,雌芯高于雄芯,柱头三裂,花多而结实甚少。
英红九号在广东省及四川、广西、福建等地表现良好的适应性。英红九号主要的种植地为广东省清远英德地区,2005年后,粤东及粤西有少量种植。2013年,英德市种植英红九号茶园面积约1.2万亩,其中80%以上是近三年新植茶园。
英红九号适宜生长在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pH值在4.5~6.5之间,园地坡度小于25°的茶园。
英红九号开花习性相似云南大叶种,一般10月中下旬进入盛花期。萌芽早,休止迟、生育期长。一般3月中下旬萌动,3月底或4月初开染,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休止,全生育期247~278天。
茶园开垦一般在秋冬季进行,生荒地宜在夏季进行初垦,秋冬季复垦。茶园开垦要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开垦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平地或缓坡地(坡度5~15度)茶园可采用机械进行等高开垦,坡度15度以上的陡坡地茶园宜采用人工修筑内倾等高梯田。开垦深度50厘米以上,在此深度内有明显障碍层(如硬隔层、网纹层或犁底层)的土壤应破除障碍层。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沟深50~80厘米,宽40~60厘米。
茶苗定植一般在秋末冬初或早春茶树休眠期进行。茶苗种植前,需开定植沟,深50厘米,宽60厘米,并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以磷钾肥。标准茶园一般采用双条种植方式,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丛距33厘米左右,每丛2~3株,两行茶苗呈三角形排列。茶苗定植后,浇足定根水,并回土。行间土壤覆盖秸秆或防草布。植后3个月内,注意灌溉,冬季注意防寒。
氮磷钾比例一般为3~4:0.5:1,年施纯氮量300~450千克/公顷。多施有机肥料,化学肥料与有机肥配合使用,避免单纯使用化学肥料和矿物源肥料。建议施用茶树专用肥。农家肥等有机肥施用前应经过无害化处理。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Y/T 227要求。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级认证的茶园,应按相应标准执行。
幼龄及改造茶园采用分段修剪法;采摘茶园主要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衰老茶园采用重修剪和台刈。
英红九号茶树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法,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应特别注意防治茶小叶蝉、茶尺蠖、茶黄蓟马、茶小卷叶蛾及茶芽枯病和茶园赤星病,其中茶小绿叶蝉可用吡虫啉、敌宝、阿克泰等药剂喷雾防治,茶尺蠖可用赛丹、科葆、鱼藤酮、吡虫杀、阿克泰等药剂喷雾防治,茶黄蓟马、茶小卷叶蛾可用绿浪、科葆、巴丹等药剂喷雾防治,茶芽枯病、茶赤星病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灭菌丹等药剂喷雾防治。
英红九号生化成分丰富。一芽二叶蒸青样含茶多酚30~32%,儿茶素136~171毫克/克,氨基酸1.7~2.4%,水浸出物40~42%。采用英红九号鲜叶试制红茶、绿茶、乌龙茶等多个茶类,研究表明:英红九号不是制造绿茶、乌龙茶的理想品种。连续4年的红碎茶试验结果表明:英红九号适宜制红茶,品质优异,成茶外形颗粒紧结,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香气鲜高持久,叶底嫩明红亮。1994年后,研制的条形红茶品质得到广东省内外专家一致认可。经饮用植物研究所不同工艺加工参数的研究,获得的成品茶外形条索紧结、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醇鲜爽,香气甜香持久,叶底红亮。
1989年广东省农科院饮用植物研究所科技工作者开始探索研制大叶种高档红茶,历经五年时间,研究定型英红九号红茶系列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并进行产业化开发,红条茶生产技术在英德茶区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英红九号加工成的红条茶,茶叶品种特色突出,品质超凡,其色、香、味在中国华南茶区红茶类中“出类拔萃”。英红九号红条茶自面市后,其品质逐步得到茶叶市场和红茶爱好者的广泛认同。饮用植物研究所的科技工作者经反复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套针对品种特点从品种选育到绿色栽培到茶叶加工量身定做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并经多年努力培植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和广大的消费空间,为英红九号的推广提供了极好的技术和市场支撑。
2015年,英德市茶园种植面积达0.49万公顷,成品红茶产量4000吨,产值15亿元,其中英红九号茶园种植面积达0.33万公顷,成品红茶产量2960吨,广东省内种植面积已超0.60万公顷,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40多亿元。
孙世利等通过研究发现,英红九号红茶的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其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等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也较高,其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中国国内外红茶。并发现英红九号红茶有抗氧化、抗前列腺癌、抑制肥胖、降血脂和络合重金属等效果,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红茶中包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茶色素和芳香类化合物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共同组成了红茶独有的滋味和香气。关于英红九号品质成分的分析,也是学者们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凌彩金等通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茶样进行正交试验,得到英红九号红茶的最佳冲泡条件为茶叶量5克、时间60秒、水量为200毫升、茶水比1:40,此条件下滋味物质最丰富。王秋霜等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方法,测定了包括英红九号在内的十多种广东红茶的香气成分,鉴定出了50多种香气成分,包括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稀类、烷烃类等,位列前3的是醇类、酯类和醛类。以英红九号为代表的英德系列红茶中的醇类物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