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却砚

更新时间:2024-03-02 18:21

苴却砚,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苴却砚,创意独特,质地优良。手扶之如婴儿肌肤,扣之其声如瓦似金,质地实坚且莹润如玉,砚堂呵气凝珠,冬天历寒不冰,盛夏存墨不腐,贮水不涸,磨墨无纤响,发墨如油,下墨不损毫,具有良好的琢磨性和抛光性,并具有油脂蜡状光泽和独特的眼、膘、线等石品花纹,千姿百态、色彩斑斓。苴却砚源远流长,是工艺雕刻的一朵奇葩,被誉为“砚中珍品”、“砚中瑰宝”、“砚中奇品”。

“苴却”,当地读作zuoquo,是彝语发音。“苴却”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指明嘉庆至清雍正年间一行政区域及其相关地域:“东至会理,南至元谋,西北至永胜,西南至祥云。”主要区域在今云南永仁县及川滇交界相关区域。苴却历史上是一个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主要生活着彝(白夷)、汉、么些、傈僳等多个民族。1965年,四川省攀枝花市成立,该地区中苴却石产区划归攀枝花市仁和区管辖。从已有的资料看,“苴却”既然是中国彝族语音的汉译字,本身就是彝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苴却”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繁衍着的,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他们一边从事生产劳作,一边从事艺术活动,创造着美,他们雕刻制作的苴却砚必然深深打上民族的烙印。

苴却砚石的石品花纹极其丰富,色彩绚丽,品相上乘,集多种名砚之珍贵石品于一身。苴却砚石质优良。苴却石紫黑沉凝,莹润细密,腻而不滑,抚之如婴肤,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苴却石颗粒十分细小,根据地质矿产部综合岩矿测试中心的测试报告:苴却石粒径在0.0066—0.024毫米,比端细近一倍,苴却石很“受刀”,可以雕刻十分精细的东西。高品质的石眼。石上有眼,且眼瞳炯炯,鲜活生动,此千古绝伦。苴却石之“眼”有四大特点:质纯、灵动、色绿、形大而多,此四点其他名贵砚石均不可比。绚丽多彩的膘。端砚有石眼而基本无膘,歙砚、鲁砚、贺兰砚等诸多名砚均有膘无眼,而苴却石却是鱼和熊掌兼得。苴却砚石不仅有石眼,而且还有绿膘、黄膘、玉带膘、胭脂冻、水藻纹等珍贵石品。其绿膘鲜绿多彩,黄膘纯正亮丽,胭脂冻肉红柔和,复合膘由多种石品花纹混合在一起,往往形成天然水彩画。

产地环境

综述

苴却石,主要分布在仁和区,预测全区资源量为1160万立方米。

a.苴却玉赋存于上震旦统观音崖组,属于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角岩,而并非板岩,变质作用总体较轻微。其热源来自攀西裂谷海西期强烈的岩浆作用。变质程度随其距岩体的距离而异,即由近而远变质程度逐渐减弱,与围岩无明显界线,而是一种过渡关系。

b.苴却玉的原岩为半深海-深海相的粘土岩,矿物组成主要是绢云母,此外还有少量的长石及方解石、石英等。

c.苴却玉中的“眼”和“标”与变质作用有关,是在热接触变质过程中,低温热液在较大压力下在原岩中不均匀分布所致,形成了局部的还原环境及微弱的物质再分配。

d.苴却玉中的“金线”和“银线”形成较晚,是苴却玉形成之后才产生的,它们是沿节理缝充填的方解石细脉。

地质背景

成都理工学院区调队已经查明(1996),苴却玉产于上震旦统观音崖组中。除大龙潭的墨青色苴却玉外,在米易宁华和仁和民政的条带状紫红色粘土岩夹灰白色泥质粉砂岩、箐门口的灰绿色含泥质灰岩也是制砚的上等原料。

观音崖组主要分布于仁和区民政乡把关河、新民乡朱家山一带,其次在盐边县楠木河至红格一线的东部也有少量分布,此外还见其零星分布于米易县的宁华乡。在民政乡把关河出露面积最大,顶底完整,露头良好。成都理工学院在“八五”期间进行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时曾测制了详细的剖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为了解产于其中的苴却玉的成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分布于红格以东的观音崖组受不同程度的变质,普遍为斑点角岩、绢云母角岩、角岩、石英岩、白云质大理岩、变质砂岩以及泥灰岩等。

综合民政乡把关河实测剖面及区域地质资料,攀枝花地区的观音崖组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灰色、蓝灰色中-薄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色、灰白色中层状微晶-粉晶白云岩、泥灰岩夹藻纹层白云岩、灰岩和燧石条带。组成两个明显的大旋回,即由下到上,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灰岩到白云岩组成,可将其划分为碎屑岩和灰岩两个岩性段。

观音崖组是一套海相沉积地层,横向上岩性变化不大。其沉积环境有前滨-近滨环境,缓坡陆棚以及碳酸盐台地浅滩、潮坪环境(潮上坪)。与苴却玉有关的岩性是中-厚层紫红色、暗紫色及绿灰色、灰绿色条纹的粉砂质泥岩、含粉砂灰泥岩、泥灰岩。苴却玉常产出于这些岩石中,或说即由此类岩石演变而来。东部地区(红格一带)的观音崖组受热接触变质作用较强烈,是苴却玉及其他玉石(如透辉石玉、蛇纹石玉、汉白玉等)的主要产出层位。

产出特征

攀枝花地区的苴却玉矿主要有大龙潭苴却玉石矿。该玉石矿位于大龙潭乡下村东金沙江边。该点出露的有上震旦统观音崖组的粘土岩、粉砂岩夹泥灰岩和灯影组的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苴却玉石矿呈层状或似层状夹于观音崖组粉砂质泥岩之中,与围岩无明显的界线。

矿石(即苴却玉)为暗紫红色、青灰色绢云母角岩,见条带状—条纹状构造。

矿石中有一种称之为“眼”的浅绿色或淡黄绿色圆粒,其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以呈椭圆形者居多,平行层面,具有很明显的定向性,显示出原始沉积或成岩成因特征。圆粒(眼)大小一般5—10毫米,大者>200毫米,小者2—4毫米或更小。圆粒的中心几乎都有“核”,这些“核”或在圆粒中心,或呈同心圆、小圆环位于圆粒中间。圆粒的含量不高,一般3—5粒/100平方厘米,最多者超过10粒/100平方厘米。另有一种呈透镜状沿层理分布,其色彩与圆粒类似者称之为“标”。另外,还有“银线”(白色方解石脉)和“金线”(褐黄色方解石脉)穿插于矿石之中,呈大致等间距雁行式或平行排列。

矿石在地层中常呈韵律式产出,其质量因所含“眼”和“标”的数量、形态、大小及相互的空间位置不同而异,“金线”、“银线”的存在与否以及线的粗、细、疏密程度、是否等间距等也是决定其质量的重要因素。好的线条往往会使砚石更具书卷气,酷似古色古香的纸或平行摆列的秦汉书简,给原本就名贵雅致的苴却砚石锦上添花,增色不少。

矿石颗粒细(主要是粘土级),硬度较低,加工容易,致密而细腻,抛光性能好,用作砚石,具有发墨快、储存久、不损笔等优点。再加上其特有的“标”、“眼”、“线”条的天然组合,施以人工的创意雕琢,则千姿百态,韵味无穷。因此,苴却玉石是制砚的上乘原料,也是上等的工艺石材。

成因分析

攀枝花地区制砚之上等岩石产于上震旦统观音崖组中,其中的苴却玉属热接触变质岩,也就是原岩为观音崖组中的泥质岩石或粘土岩,其中含少许石英粉砂。后来受到海西期-印支期炽热岩浆的烘烤而发生热接触变质,形成角岩苴却玉。这无论在大龙潭,还是在红格炳山箐都有热接触变质的证据,并发现与其相邻产出的岩体。

由镜下鉴定可知苴却玉(角岩)以绢云母质粘土为主,含少量细粒石英及碳酸盐颗粒。具纹层至薄层韵律结构,韵律层由富含石英的粉砂质泥岩向泥岩过渡,层理界面平整清晰,“标”和“眼”的矿物成分都是以绢云母为主,所不同的是“眼”中往往有一个黄铁矿核心。

绢云母及石英的定向特征表明,岩石具有轻微的变质,具不太发育的板状劈理,但基本保持原岩泥质岩的特征。

中子活化分析表明,苴却玉的REE总量为160×10-6。Co(23.9×10-6),Cr(130×10-6),Rb(165×10-6),Cs(2.0×10-6),Sc(17.8×10-6),Zr(280×10-6)等元素都不同程度地富集;而U,Zn,As则相对亏损。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微量化学成分变化较大;但就其平均成分而言,角岩与其中的“眼”和“标”相差不大。结合标本观察,可以确认“眼”和“标”既不是沉积构造,也不是成岩“结核”,它们与周围岩石的区别仅在于铁含量略有不同。是热接触变质过程中,低温热液在较大压力下在原岩中不均匀分布所致。“眼”中黄铁矿晶体的普遍存在说明了这种染色液体具有还原性,其局部集中与液体的表面能力有关,其形状的定向性表明热接触变质过程中的主应力方向是垂直层面的。

苴却玉的原岩是粘土岩,属于半深海到深海相沉积,成岩后经长期的深埋藏作用及海西期岩浆热影响而发生轻微的变质,使其由粘土岩向角岩转变,致使岩石结构更加紧密和细腻。

历史渊源

苴却制砚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明清名扬海外。

苴却砚始于何时,很难详考,其历史传奇性表现为三个闪光点:

苴却砚的第一个历史闪光点是在宋代。据黄道霞先生考证,苴却砚很可能是历史上忽然下落不明的泸石砚,并考证了泸石砚产于泸川桂树成林,同万石砚产地相似的“蛮溪”之地。泸川即泸州,宋时的泸川,所辖地域较广,除辖3个县外,还辖有18个“羁縻州”,其中有姚州。现代苴却砚产地,正是宋时姚州的地域,且泸石砚与泸水有密切联系,诸葛亮渡泸之泸水,就是今雅砻江下游及雅砻江与金沙江汇合以后的一段江流。诸葛亮渡泸的地点,是今拉鲊渡口。此渡口在大龙潭乡附近,相距砚石产地十多华里。奇怪的是,元以后泸石砚忽然蒸发了,再也找不到有关泸石砚的记载。

苴却砚史的第二个闪光点在清代。据《楚雄方志通讯》载,苴却砚在清咸丰年间名气颇大。宣统二年(1910年)苴却巡检宋光枢取砚三方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一举获选,名震中外。后云南省府计划进一步开发苴却砚,请苴却制砚名家寸秉信赴省,传授雕砚技艺,孰料寸未及起行即病故。此后,苴却砚生产即每况愈下,再次消失在历史风尘之中。

苴却砚的第三次闪光点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其时代背景是攀枝花钢铁能源基地建设的大发展。1953年,当时在会理一中任教的罗敬如先生在民间发现一方砚,为其类似端砚的石质、石眼所吸引,便致力于寻找石源三十余年未果。1984年,罗敬如先生被聘为攀枝花市工艺美术公司顾问后,多方打听得知砚石产地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畔,经当地人的帮助,终于寻得石源产地。于是,罗先生率领晚辈及弟子研制出一批题材广泛、造型新颖的苴却砚,一经面世便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苴却砚史的传奇性给苴却砚罩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面纱,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有利于引起人们对苴却砚关注和持续探索的热情。

2012年9月,《攀枝花市仁和区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谋划了未来10年苴却砚产业发展前景——届时,苴却砚年销售将达到8万件,将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年均销售增长将达10%。同时,随着仁和区苴却砚文化一条街、苴却砚博物馆等一批苴却砚文化场所的建成和相关苴却砚文化设施的完善。

生产情况

2011年,苴却砚在攀枝花境内约有厂(商)家60余家,在大龙潭乡就有30余家,平地乡有17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产品荣誉

1991年,《天女散花》,《乐不思归》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

1993年,苴却砚在“北京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1994年,《观音砚》、《奔月砚》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

1998年,《九九回归砚》获得“首都艺术博览会”金奖。

2001年,《史记》获“第四届中国民间民族工艺品交易博览会”金奖。

2002年,《济公新传》获首届中国名砚名师大赛金奖。

2003年,《一品清廉》获“第三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师名砚精品大赛”金奖。

2004年,《卓玛砚》获“第十五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金奖。

2005年,《笑傲江湖》获“第七届中国三品(民族民间工艺品、礼品、收藏品含旅游纪念品)博览会”金奖。

2006年,在“第十八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天工艺苑牌高档苴却砚》获得殊荣,被认定为“国之宝”一一中国十大名砚。同年,《女娲补天》获得“第四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师名砚精品大赛”金奖。

2007年,《天香砚》获“四川省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同年11月,在“第九届西部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礼品、旅游纪念品含收藏品博览会”上,《五龙献宝》、《孙子兵法残简》获得金奖。

2008年,《九龙至尊》在“东盟奇石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09年,仁和区获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的“中国苴却砚之乡”称号。同年,《古韵遗风》、《五福临门》在“第十届西部国际三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10年4月,在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攀枝花送展的山水砚,宝盒砚、仿古砚系列获得金奖。同年5月,在深圳全国文博会上,《秋山归牧砚》获得金奖。同年8月,在上海世博会上,《九龙呈祥砚》、《江南烟云》、《八仙过海》等砚台备受世人瞩目。

2011年07月05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苴却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苴却砚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开采。

1.持有国家有关部门开采许可证。

2.开采时禁止使用爆破等破坏性开采方式,合理保护资源。不破坏原料的完整性。

(二)原料要求。

1.矿石类型:含钙泥质板岩。

2.原料特点:原料中必须有石眼、膘或两者同时存在。

(三)生产要求。

1.工艺流程:选料(切割)→设计→雕刻→后处理。

2.雕刻:手工雕刻或半手工雕刻(以手工为主,辅以机械雕刻)。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颗粒度小,石质致密细腻,石品花纹丰富。砚上有“石眼”或“膘”或同时存在。

2.理化指标:

(1)体积密度:2.50至2.94克/立方厘米。

(2)发墨量:≥5立方毫米/分钟。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苴却砚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苴却砚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