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13:19
苹果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ampullaria Jack,是猪笼草科、猪笼草属植物。
由于苹果猪笼草拥有特别的捕虫笼和独特的生长习性,使得它在猪笼草属中十分的与众不同。F.E.劳埃德(F. E. Lloyd)翻译了以下特罗尔(Troll)在1932年对苹果猪笼草的描述:
“在苏门答腊岛以西的西比路岛上,我在一个沼泽森林的大量植被中发现了苹果猪笼草。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又难忘的景象。在藤蔓织成的大网中,独特形态的捕虫笼散发着微光,它们一簇簇地生长着;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在长满苔藓的淤泥中,点缀着一个又一个地面笼,油然一片广阔的地毯。”
苹果猪笼草是一种藤本植物,茎呈淡棕色,可以攀爬到15米高的地方。叶片呈浅绿色,可长达25厘米,宽至6厘米。捕虫笼结于不长于15厘米的笼蔓末端。
苹果猪笼草水罐状的捕虫笼一般都很小,很少超过10厘米高,7厘米宽。上位笼十分罕见,且其体型远小于下位笼。捕虫笼的颜色从浅绿色到深红色都有,多数为中间型。苏门答腊岛和西马来西亚的苹果猪笼草几乎都是绿底红斑或全绿色的,全红的大多只存在于婆罗洲。在新几内亚曾发现过大型苹果猪笼草个体。
苹果猪笼草的花属于密集的圆锥花序。它是在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发现的唯一据有圆锥花序的植猪笼草属物。
在苹果猪笼草幼年时期,全身披被着棕色的毛被。成株的毛被除花序部分外都很稀疏。
苹果猪笼草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生物群落中,一般生长在海拔2100m以下潮湿阴凉的森林中。
在婆罗洲,苹果猪笼草主要分布在海拔0~1000米相对平坦的荒原森林(kerangas forest)、泥炭沼泽森林(peat swamp forest)和退化沼泽森林(degraded swamp forest)中。
在苏门答腊岛和西马来西亚,苹果猪笼草生长在海拔1100m以下的石楠林平坦地带、巴丹疏林(“padang”在马来语中表示“平原”)、贝鲁卡(belukar,矮灌木林)、泥炭沼泽森林(peat swamp forest)、退化沼泽森林(degraded swamp forest)和浸水地区。
在新几内亚,苹果猪笼草主要生长在南洋杉森林中。在次生林、开放小型叶植被和沼泽湿地中也曾发现。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新加坡、泰国
巴布亚新几内亚
苹果猪笼草已经基本摆脱了只能捕食动物的限制,而进化出了消化掉落到笼子中的枯叶的能力。而且这些叶片为它的生长提供了大部分的营养。由此看来,苹果猪笼草已拥有部分的食腐性。
苹果猪笼草已进化出了多种适应获得落叶的特点:
(1)苹果猪笼草是猪笼草属中唯一在捕虫笼中缺少“新月形”(lunate)细胞的。这些改变形态了的气孔保卫细胞,被认为可让叶片更容易的滑入笼中。
(2)不同于其他猪笼草,苹果猪笼草的笼盖较小,且是向外翻折的,有助于落叶直接落入笼中。
(3)苹果猪笼草仅有少量在捕食昆虫时起到重要作用的蜜腺,某些个体的笼盖上甚至完全消失。
(4)与其他物种相比,苹果猪笼草唇上的蜜腺也大量减少。
(5)在地面笼中,消化腺区几乎延伸到了唇,而唇上只有少量或几乎没有蜡质区。蜡质区的作用是使昆虫滑落入笼中的消化液里。
(6)在猪笼草属中,苹果猪笼草具有十分罕见的地下茎,让捕虫笼可以如同地毯一般覆盖住地表,扩大了接住落叶的区域范围。
(7)因为落叶中的营养素是缓慢分解释放出来的,所以苹果猪笼草的捕虫笼可以维持长时间而不枯萎。
(8)一些猪笼草共生生物(Nepenthes infauna),如孑孓,能够促进落叶的分解,帮助落叶中氮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的铵离子形式。一些分解落叶的细菌也可以帮助氮素的转化。
实验表面,在喷施了氮15的森林树冠下,可获得落叶的苹果猪笼草,其叶内氮15的丰度要远低于没有落叶供给的同类。然而,前者总体的氮浓度却高于生长于空旷地带的后者。据估算,生长于森林树冠下的苹果猪笼草,其叶内有35.7%(±0.1%)的氮素来自落叶。
在东南亚地区,当地人会将苹果猪笼草的捕虫笼作为容器烹调“猪笼草饭”。
他们将米、肉等食材塞入捕虫笼中进锅蒸熟。“猪笼草饭”的做法类似粽子,是一种当地的特色食品,极具东南亚风味。
——猪笼草花蛛,是生存在苹果猪笼草捕虫笼中的共生生物。
一般不推荐生态缸,因为猪笼草实际上是藤本植物,如果想长期栽培最后它们会变成很大一团,特别是如果你想观察苹果猪笼草的地笼的话就需要把它养到XL左右。不过如果你的缸是养爬行类的那种几十厘米高那种缸倒不妨试一试,加上一点盘扎枝条的技巧应该也是行得通的。而且猪笼草根部的要求比其它沼泽分布的食虫植物要求高,垫材方面可能需求量会比较大。当然像风铃猪笼草和小猪笼草这样个头不太大的也可以试一试。如果您只是想用小苗做暂时的点缀那么以上均可无视。
苹果猪笼草每年开花一次,花期一周到两周。它的花期与许多其他的猪笼草吻合,因此它很容易和其他种形成自然杂交种。以下为已发现了的自然杂交种。
N. albomarginata × N. ampullaria
N. ampullaria × N. bicalcarata
N. ampullaria × N. eustachya
N. ampullaria × N. gracilis[=毛果猪笼草(N. × trichocarpa)]
(N. ampullaria × N. gracilis)×N. bicalcarata[=N. × trichocarpa × N. bicalcarata]
N. ampullaria × N. hirsuta
N. ampullaria × N. mirabilis [= 古晋猪笼草(N. × kuchingensis), Nepenthes cutinensis]
N. ampullaria × N. neoguineensis
N. ampullaria × N. rafflesiana [= 虎克猪笼草(N. × hookeriana)]
?(N. ampullaria × N. rafflesiana)×N. mirabilis[=N. × hookeriana × N. mirabilis]
N. ampullaria × N. reinwardtiana
N. ampullaria × N. tobaica
Nepenthes ampullacea Jack in N.Wallich, Numer. List: n.° 2243 (1830), orth. var.
Nepenthes ampullaria var. geelvinkiana Becc. in Malesia 3: 8 (1886)
Nepenthes ampullaria var. guttata S.Moore in Gard. Chron. 1872: 360 (1872)
Nepenthes ampullaria var. longicarpa Becc. in Malesia 3: 8 (1886)
Nepenthes ampullaria var. microsepala Macfarl. in Nova Guinea 8: 340 (1910)
Nepenthes ampullaria var. picta B.S.Williams in Choice Stove Orn.-Leav. Pl.: 252 (1870)
Nepenthes ampullaria var. racemosa J.H.Adam & Wilcock in Malayan Nat. J. 44: 30 (1990)
Nepenthes ampullaria var. vittata André in Ill. Hort. 24: 272 (1877)
Nepenthes ampullaria var. vittata-major Mast. in Gard. Chron. 1872: 542 (1872)
Nepenthes vittata Beck in Wiener Ill. Gart.-Zeitung 20: 150 (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