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30 13:02
苹果褐腐病又称苹果菌核病,是由果生核盘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苹果上的病害。主要在苹果成熟期和贮藏期发生,主要危害果实,也危害花和果枝。若采收后贮藏感染了病原体的果实,发病后会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
病原为果生核盘菌(Sclerotinia fructigena Aderh et Ruhl.),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在自然界很少发生;无性阶段为(Monelia frutigen Per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无色,丝状,单胞,其上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椭圆形,单胞,大小(11-31)微米×(8.5-17)微米。后期病果内生成菌核,黑色,不规则形,大小1毫米左右,子囊盘漏斗状或盘状,平滑,灰褐色。子囊圆筒形,大小(121-188)微米×(7.5-11.8)微米。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两端钝圆,大小719微米×(4.5-8.5)微米。褐腐病适应性强,既能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迅速扩长菌丝产生孢子,也能在0℃低温条件下维持菌丝的侵染活性。病菌生育温度为1-30℃,适温为25℃(3)寄主。这种病原可侵染苹果、梨和核果类等果树。
苹果褐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果实,也危害花和果枝。
枝干症状:在枝干上形成溃疡病疤。
花朵症状:可使花朵萎蔫或产生褐色溃疡斑。
果实症状:被害果面初现浅褐色小斑,病斑迅速扩展,经8~10天可使整个果实腐烂。病果的果肉松软,海绵状,略有弹性,落地不易破碎。病斑在扩大腐烂过程中,遇到多雨潮湿的天气,其中央部分形成很多突起的、呈同心轮纹排列的灰褐色或灰白色绒球状物。树上的病果常提早脱落,也有少量残留于树上,失水干缩成僵果,表面具有特殊的蓝黑色斑块。贮运期间以10月下旬至11月气温较高时发病较多。病果和被侵染但尚未发病,或表面带有病菌而未入侵的果实,在贮运期遇高温、高湿条件加上挤压、碰伤,病害很快传播蔓延。贮运期间发病的果实,果面一般不产生灰白色绒球状物。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果上越冬。第2年春形成分生孢子,春天借风雨传播危害,形成初侵染。潜育期为5-10天。病原主要通过各种伤口如裂口、虫伤、刺伤、碰伤等侵入也可以经皮孔侵入。
发病时期:果实近成熟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寄主抗性:晚熟品种染病较多。
发生条件:湿度是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果树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褐腐病会大流行。病虫害严重、裂果或伤口多等均可导致褐腐病发生。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挤压、碰撞,常造成大量伤口,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会迅速传播蔓延;贮藏期病果上的病原也可侵害相邻果实,使其发病。
秋末冬初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果、落果和僵果,秋末或早春施行果园深翻,掩埋落地病果等措施,可以减少果园中的病菌数量。搞好果园的排灌系统,防止水分供应失调而造成严重裂果。防止果实裂口及其他病虫伤。生长期注意防治害虫,采收、运输和贮藏时,应尽量减少伤口,以防止病菌侵染。推广果实套袋,不仅免于尘埃、农药污染果实,清洁果面,而且使果实不受病虫危害,同时由于套塑膜袋,减少水分蒸发,袋内形成较大湿度的微环境,减轻了裂果的发生。贮藏库温度应控制在1-2℃,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左右。
病害的盛发期前喷化学药剂保护果实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性措施。用1:1:(160-200)倍波尔多液,或菌立灭80010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大生-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40%多菌灵悬浮剂00-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灵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中国北方果区,中熟品种在7月下旬及8月中旬、晚熟品种在9月上旬和9月下旬各喷1次药,可大大减轻危害。也可在花前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