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六

更新时间:2023-09-06 18:18

范云六,1930年5月16日出生在湖南长沙,分子生物学家,中国植物基因工程开创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30年5月16日,范云六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入侵,范云六开始辍学逃难。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范云六重新补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

1946年春天,范云六考上了长沙市教会学校福湘女中,并直接从高中一年第二期开始学习。

1948年,范云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在校期间受到陈华癸《土壤微生物学》课程的影响,她对微生物这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她致力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开始和源动力。

1951年,范云六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2年,范云六大学毕业后进入武昌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55年)。

1956年,范云六被国家选送到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留学,主修微生物专业。

1961年,范云六获得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并被组织上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遗传室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1961年—1978年)、副研究员(1978年—1980年)。

1979年,范云六在中国率先建成体外重组质粒,标志着基因工程研究在中国的诞生。

1980年,范云六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进修分子生物学。

1981年,范云六在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系作访问学者,继续从事质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982年12月,范云六从美国回来后继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1983年—1984年)。

1984年,范云六离开工作了20多年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起中国农业领域第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始植物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同时担任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84年—1986年)。

1986年,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范云六兼任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和中心主任。

1990年,范云六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UNDP)任命为亚洲植物生物技术的中国项目负责人。

1997年,范云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农业学部。

2018年7月11日,“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层研讨会•2018”在京举行,范云六院士出席会议。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80年代初,范云六在农业领域建立了第一个分子生物学研究机构,率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在农作物遗传改良;在中国国内最早获得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和棉花,创建了高抗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的水稻新种质资源;在中国首先注意了植物转抗虫基因失效的问题,采取多基因的复合杀虫路线获得成功,为作物持久抗虫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种子生物反应器研究开发植酸酶,获得了完全能够满足饲料需要的高植酸酶活性玉米,可节省工业生产植酸酶添加剂的能源消耗,促进畜禽生长发育,减少粪便磷对环境的污染。为解决中国广大人群中患有乳糖不耐症(牛奶消化不良)的困惑,利用生物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乳糖酶,解决了乳糖酶产量低、胞内酶提取困难等问题,开辟了一种高效和安全生产乳糖酶的新途径。

截至2011年5月,范云六在中国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学术报告200 多篇,出版专著5部。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Fan Y, Zhang L, Luan M, et al. Expression of zma-miR169 miRNAs and their target ZmNF-YA genes in response to abiotic stress in maize leaves[J]. Gene, 2015, 555(2):178-185.

范云六.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创新发展趋势[J]. 科技导报, 2014, 32(13):1-1.

范云六. 生物技术已成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J]. 农经, 2013(7):10-10.

范云六. 抢占农业生物技术制高点[J]. 中国农村科技, 2013(8):14-14.

范云六. 生物技术在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上的应用[J]. 中国农业信息, 2013(18).

范云六. 理性认识转基因食品安全[J]. 植物生理学报, 2013, 49(7):608-610.

Fan Y, Wang P, Jiang H, et al. Improving the acidic stability of a methyl parathion hydrolase by changing basic residues to acidic residues[J].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12, 34(6):1115-1121.

范云六, 张春义. 中国转基因作物发展机遇与挑战[J]. 生物产业技术, 2010(3).

范云六. 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J]. 生物产业技术, 2008(2):17-19.

范云六. 转基因生物不是洪水猛兽[J]. 中国农村科技, 2007(11):11-11.

范云六. 农业生物技术最新进展[J]. 种业导刊, 2006(12):18-19.

范云六, 张春义. 21世纪的农作物生物技术[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0(1):30-34.

范云六, 张春义. 21世纪农作物生物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 中国工程科学, 2000, 2(1):28-33.

范云六, 张春义. 迎接21世纪农作物生物技术的挑战[J]. 生物技术通报, 1999, 15(5):1-6.

范云六, 杜杰. 植物遗传工程中载体及遗传转化系统的发展[J]. 生物技术通报, 1987(7):1-7.

范云六. 芽孢杆菌属中发现的第一个转座子——Tn4430[J]. 生物工程学报, 1987, 3(3):15-18.

范云六. 植物遗传工程取得新的突破—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成植株[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85.

范云六. 农业生物工程的现状[J]. 世界农业, 1984(9):30-33.

范云六, 姜书勤, 郭殿瑞,等. 体外建成带有λ噬菌体DNA片段的重组质体[J]. Journal of Genetics&genomics, 1979(1):29-35.

范云六. 质体遗传的新进展——关于质体基因的易位和易位子[J]. Journal of Genetics&genomics, 1977.

范云六, 姜书勤, 王清海.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四环素抗性遗传因子——质体的转导[J]. 微生物学报, 1976.

范云六. 细菌药物抗性的遗传及其生化表型[J]. Journal of Genetics&genomics, 1975(2):79-86.

范云六. 紫云英的根瘤形成及其根瘤菌专异性的研究[J]. 土壤通报, 1965(3).

范云六. 温度条件对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根瘤形成及其共生固氮的影响[J]. 微生物学报, 1965, 45(4):20-27.

范云六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约大会报告,其中包括:国际细菌质粒大会(1979年);由国际遗传工程及生物技术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ICGEB/UNDP)主持的“植物抗逆性的分子及遗传途径”国际会议(1990年4月);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第二届国际水稻遗传学会议(1989年5月)”及“东亚地区国际水稻生物技术学术会议(1996年12月)”等。在第二届国际水稻遗传学会议上被推选为国际水稻遗传工程委员会的5个委员之一。

截至2011年3月,范云六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发明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人才培养

范云六认为:科学的创新是发现(discovery),技术的创新是发明(innovation),科学的创新要通过工程技术来实现产业化。

截至2010年1月,范云六先后培养出硕士、博士研究生70余名,他们均活跃在中国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中。此外,她还为荷兰瓦格宁根农业大学(Wageninge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培养了一批进修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范云六出生时,祖母用“白色的云朵”,给这个大家族排行第六的小女孩起了个特别的名字。

人物言论

2007年10月,范云六院士表示:转基因生物不是洪水猛兽。

2010年7月,范云六院士说:“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着眼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所做出的战略决策。启动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对于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2年12月,范云六院士表示:转基因育种技术本身是常规技术的延伸、发展和新的突破。转基因技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的杂交屏障,扩大了可利用基因的范围。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长期效果已进行实践。

人物评价

范云六是把分子生物学联姻到中国农业的拓荒人。范云六自小在湖南读小学、中学,深受湘楚文化影响的科学家,给人的印象是温和、典雅而思想深遂,在她的血脉中流淌着“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评)

“她(范云六)有湖南人的个性:蛮、不怕难、不怕苦,认准的事就要坚持下去。”“做事有方法,她经常告诉我们,要分析哪些事先做,哪些事后做,要有顶层设计。”(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范云六学生张春义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