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31 08:55
女,1932年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史学会常务理事。著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稿》(合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合作)、《中国古代人们对地的认识》、《陈旉的农学思想》等40余种。
范楚玉,女,1932年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史学会常务理事。
范楚玉认为:现存中国最早的古农书距今已有2000多年。中国早期古农书,以生产谷物、蔬菜、油料、纤维和某些特种作物(如茶叶、染料、药材)、果树、蚕桑、畜牧、材木、花卉等为主题的“整体农书”占大多数。它在发展过程中又演变成为三个类型:一是“农家月令书”,创始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它将一年十二个月必须进行的农业生产操作事项,按时令缓急,依次安排。这类书因着重于时间计划,对农作物生产过程没有作系统的连续叙述,技术性知识显得分散些。二是以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为代表,着重于各项技术知识的系统记录。技术叙述,除了各种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的耕作、选育、保护和畜牧、养鱼等广义农业的各部门之外,还有农产品加工、保藏、酿造、烹调、织染、日用品保管,乃至制造笔墨、化装品等,可谓是“百科知识”型的。第三类是综合上述二种类型的特点,将各种技术约略地集中在某一个时令中,而将上两类书中的丛辰(即所谓“选日子”、“看日期”、“择吉”等迷信的旧名称)、占卜、祈禳(ráng)、厌(yā)胜等迷信事项扩大加重到占压倒的优势。这类书一向称之为“通书”,现存以唐末韩鄂的《四时纂要》为最早。选择广义农业各门类中的一项,或相关几项作题材的“专业农书”,最早着重于相马、相六畜、养鱼等方面。由于宫廷对花木的需要,导出了花卉、庭园方面的专书,如晋代《西京杂记》中有关花木部分,以及稍迟的《晋宫阁簿》等。到唐代则有讨论种茶、农器和养蚕等的第三类专业农书出现。时代越往后,农业分工越细,专业农书也越多。它有时与“谱”、“录”合流,有时分家。除上述三类专业农书外,到明、清时还出现了救荒和治蝗专书。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稿》(合作)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合作)
《中国古代人们对地的认识》
《陈旉的农学思想》等4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