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毓周

更新时间:2023-12-06 18:39

范毓周,男,1947年12月1日出生,河南修武人,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中心顾问和兼职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7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1981年至1985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东方书画艺术中心顾问和兼职研究员。

1988年以来先后应美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英国学术院、法国人文科学院、德意志考古委员会、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院和荷兰、比利时等国科研机构和大学邀请,在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圣迭哥加州大学、德克萨斯基督教加州大学、威莱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德意志考古研究所、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波恩大学、法国人文科学院、法兰西学院、巴黎第七大学、鲁汶天主教大学、莱顿大学、墨西哥人类学与历史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讲学,任高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2010年11月12日应联合国总部邀请在联合国第一个中文日在联合国总部作《汉字的起源、早期发展及其东传中美洲》的专题演讲。

社会兼职

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中心、西北大学艺术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东南大学旅游系、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文明研究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江苏中华文化学院文物艺术品鉴定与拍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旅游地理》副总编,《鉴宝》顾问、国家社科基金评议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学科基地重大项目评议专家,江苏省政协委员、文史委员会委会员,江苏古陶瓷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江海书画会副会长,文化部诗书画院副院长、江苏农史学会副会长、南京旅游学会副会长、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执行主席。

人物轶事

站在联合国的讲坛上

2010年11月12日是联合国举办的第一个“中文语言日”,以此纪念汉字始祖仓颉。“语言日”活动由联合国新闻部发起并主办,旨在推动联合国系统内的文化多样性和中、英、法、俄、西、阿六种正式语言文字的平等使用。

范毓周应邀在首个“中文语言日”上作“汉字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专题讲座。谈到他的“学生”,范教授告诉笔者:“我的授课对象是联合国总部的一些官员,还有各国驻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中国文化背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很有限,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如此,他那文字配图片、中文加英文的授课内容,还是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他讲述的是汉字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历程,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他用翔实的资料论证了大约3000年前,商朝王室将甲骨文带到中美洲,孕育了新大陆最早文明。有一位“学生”在互动时间甚至难住了范老师,他对商王朝漂洋过海时使用的工具很感兴趣,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到达中美洲的。

来自南美洲的联合国官员还向范毓周发出邀请,并提供了一些关于南美的风俗习惯、文字、语音等方面的线索,希望中国学者能够到南美洲做考察,探讨南美洲和中国的文化联系。

在联合国总部办书法展

身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范毓周不仅仅用讲座这种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将书法作品搬到了联合国总部。

在这次联合国“中文语言日”庆祝活动中,他还应邀举办了“跨越6000年的文化传承范毓周教授‘汉字与中国书法’专题书法”,专门为此次书法展创作30多幅作品,用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的陶文直至今天仍在使用的楷书等10多种中国历代书体书写,内容则是孔子《论语》中的箴言,书卷铺开,展示了汉字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轨迹。

范毓周希望通过书法这种具有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展示中国文化的深邃。“我想通过书法展,用个人的书法作品,配合演讲,展示一下汉字发生、发展的历程,既有艺术性,又有学术性,让大家通过直观的艺术化形式,了解汉字在不同时期的书写方式、文字结构和书写风格,使人们从这些注入个人独特书法风格的作品中进一步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穿着唐装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在书法作品前交流着,还争相与自己喜欢的书法作品合影留念。很多洋学生按捺不住,要求范毓周给他们起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中国名字,并希望他当场用中国书法书写出来。

“他们都很热情,看到他们对中国文化这么感兴趣,我也觉得这是我学术生涯中一个有益的经验。”范毓周也被这些洋“学生”的热情感染,他计划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巡回展出他的书法作品,以便在世界更大范围内弘扬汉字与中国文化。

用中华文化同世界交流

身为学者、书画家和考古学家的范毓周,无论多么忙碌,在推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一事业上,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范老师讲授《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读》,主讲内容是“《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解读”。这一课程不仅受到国内研究生的欢迎,还受到来自美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国留学生的青睐。其中一位欧洲留学生每节课都听得津津有味,他觉得很有意思:“从范老师的授课中,我学到出土文字的知识,他让我们看到中国的真实历史,仅仅是范老师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就已经让我十分佩服。”

“中文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据国家汉办最近公布的数据,当前世界范围内‘汉语热’持续升温,目前全世界9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所孔子课堂,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4000多万。这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已经进入一个高峰期。”范毓周很为中国文化取得的成绩骄傲,也在践行着推广中国文化的理念。

现在,63岁的他希望能有机会到中、南美洲做进一步考古调查,寻找中国和新大陆之间文化联系的更多证据。他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继续升温,我国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研究将会跨入一个新阶段,成为21 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最亮丽的新浪潮。

出版图书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先秦社会历史文化、美术考古与艺术史、文明探源与比较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为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文明探源与比较研究、先秦社会历史文化、美术考古与文物鉴定。

主要贡献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主编12卷本《早期中国文明》、与美国德克萨斯天主教大学合作项目PrehistoricTrans-PacificContacts-ShangandOlmec(由美国FoundationforExplorationandResearchonCulturalOrigins资助)

先后在国内外发表Some Comments on Zhouyuan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Military Campaign Inscriptions from YH127, The Charges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Should Be Viewed as Questions, 《殷代武丁时期的战争》,《甲骨文月食纪事刻辞考辨》、《关于上海博物馆藏楚简〈诗论〉文献学的几个问题》、《出土文献与中国书法》、《传世王羲之〈姨母帖〉辨伪》、《传世王献之〈鸭头丸帖〉帖本的真伪问题》、《商周金文与中国早期书法艺术》等论文70多篇,出版《甲骨文》等学术著作6部,并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教授共同主编大型考古学专著13卷本《早期中国文明》。

兼擅书画,先后师从弘一大师入室弟子释反白法师、陈玉璋武慕姚、李白凤、启功、董寿平等先生研习书画与书画鉴定,书画作品曾在纽约等地举办个展,为欧美和国内公私单位和个人收藏,并被收入《世界美术集》等书刊,2010年11月12日应联合国总部邀请在联合国总部第一个中文日举办《跨越6000年的文化传承:汉字与中国文化》专题书法展,作品为联合国总部收藏。《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20多种书刊均收录其传记或介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