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8 13:10
范紫东(1879—1954),名凝绩,字紫东,后以字行。清末乾州东乡西营寨(今乾县灵源乡西营寨)人。作为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从 1912 年西安易俗社成立开始,历经四十余年,撰写了《三滴血》《颐和园》《新华梦》等大、小型剧本 68 个。
范凝绩生于乾县灵源乡西营寨村一个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范紫东5岁识字,九岁读古诗,八九岁读经史,已能写出明通的诗文。9岁那年五月,冰雹大如鸡蛋,他戏成五绝一首;“夏日结冰凌,空中下鸡蛋。天公本难测,人说妖精遣。”语意清新,不失童真,逗人喜爱。15岁时,五言诗已能焕然成章,每习诗作文,不拘一格,标新立异,虽遭同学讥笑、父亲责斥,仍不屑措意时文。17岁时,学识大增,每有创作,时标新义,不蹈恒蹊,得到父亲的喜欢,认为大器。从此,父亲对他的功课不再严加督责、限制,他因得浏览家中藏书。当时风气闭塞,学生们除八股文外,对于经史杂集,多不常见,范紫东博览群书,文益宏肆,所作律赋及古近体诗,乡校传颂,一时有“才子”之称。
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陕西关中时疫流行,他全家染上时疫,父亲最重,卧床不起,竟于4月10日逝世。父逝之后,家道中衰,范紫东年19岁,便于贫困中辍学务农。他悉心农事,各种棘手农活,都能得心应手。范紫东在繁忙的体力劳动中,求知上进之心不已,曾受业于范青黎先生门下,勤学不辍。冬季农闲,每每夜分就寝,黎明复起,勤苦研读,习以为常。有诗自咏冬季苦学:“笔冻坚疑折,炉灰冷尚持,寒威愈凛冽,诗骨倍清奇。”他不仅研读经史,且对数学有特殊的爱好。当时读书人多看重功名,轻视数学,他苦于无人指导,曾感慨地说:“读书人不务实学,即此一事,且不如商人,何居四民之首乎?古之学校,六艺并重,今不知礼乐,可谓不文;不能射御,可谓不武;若再不通数学,斯真混账矣。”时村中有歪嘴木匠,常为乡里算地,先生便拜其为师并自己在街上买得数学启蒙四册,学习珠算、笔算,自行揣摩,颇有心得。
光绪二十三年(1897),变法维新思潮兴起,西方新书译侉国内,他因贫穷无力购买,常从友人处借阅,对国际政治和自然科学广泛涉猎。因而接受了民主思想的影响,认为“八股不废,则中国不兴”。常抨击时弊,宣传革新。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陕西连年大旱,饿殍载道,尸横遍野,全陕冻饿而死者200余万。大灾之后,范紫东为生计所迫,以年修仅九串钱就馆于富豪之家,居馆授徒,得麦养母,边教边学,毫不懈怠。清政维新,陕西创办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仪器、图书较为完备;教师也大多思想进步。其时,陕西学政使来到乾州,集中乾州、彬州七屑县秀才通试。范紫东时年25岁,以通考第一名的最佳成绩选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他的考试论文以特优不胫而走,争相传抄。当时,他作联自嘲云:“七屑一名士,全年九串钱。”入学后,他抛却仕途,力攻科学,不仅通研代数,还学会了微分、积分等高等数学。
光绪三十年(1904),范紫东迫于家计,就馆于兴平县西王村杨屏轩之家塾。年薪五十金,遂得还清家中债务。第二年九月,学生杨书云、杨梯云兄弟考入宏道高等学堂。他也辞馆入堂,继续深造。
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允总督陕甘,有人向清廷建议:中国京城距海太近,急宜迁都。升允便于官课时命题为:“我国自金、元、明以来,建都燕京,已数百载。近闻有谓京城近海,主张迁都之说,究竟燕京建都有何利弊,应否迁徙?诸生稽古有年而不乏真知灼见,其各陈谠论,毋稍隐讳,以定国是策。”范紫东援古论今,以洋洋千余言痛陈迁都之非,结语说,“汉唐以前,我国之外患在西北,故京师在长安,即雄踞西北也。元明以后,我国之外患在东北,故京师在北平,亦扈东北也。都城一迁,则夺我之气,示人以弱,恐我退一步,人将进一步矣。呜呼。周不捐弃丰镐,则犬戎何能深入内地;宋若死守汴梁,则女真何至长趋中原?世或有献迁都之议者,吾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主考在卷上批道:“洞悉时势,深明大局,非关心国事者何能道出只字。”取列超等第一名,便将文中精髓的文句,具折上奏朝廷,以平迁都之议。
光绪三十二年(1906),范紫东以最优等第一名毕业于宏道学堂。随即在西安府中学任博物、理化教员,兼任健本小学校‘国文教员,致力教学,深得学生敬服。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忧外患纷至沓来,范紫东痛心疾首,立志改革,以救危亡。宣统二年(1910),经陕西民主革命先驱焦于静、井勿幕介绍加入同盟会,为关中区负责人之一。入盟后,即回乾县,任县办高等小学校长,密与盟员吴希真等积极活动,联络同志,组织力量,进行武装革命的准备工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范紫东毅然弃教从戎,参加革命军,与本县赵时安先生奉命权知州事。先生兼任西路招讨使署参谋。当时西路招讨使张云山,正与清巡抚升允在乾州对峙,他一面管理州事,一面参与军务,与升允相持四月之久。
清帝退位后,范先生解职回省,去西安健本学校执教。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但两千余年来封建思想的余毒仍根深蒂固。当时流行的戏剧,多为迷信荒诞之作,有些猥亵淫秽之词,实在不堪一顾。范紫东于教学之余,致力元明杂剧的研究,有志于戏剧改革。为“改良社会,移风易俗,1912年与志同道合的谊友李桐轩、孙仁玉创办秦腔剧易俗社,开始从事剧本创作。 ”
民国4年(1915),袁世凯公然窃国,恢复帝制,改民国号为洪宪元年。陕西民党密谋讨袁,范紫东托名投考“知事“;陕赴京,在那里参加丁反对陕西省督军陆建章的斗争,写了控告这个袁世凯在陕西的代理人的罪行材料。他在北京流落了将近一年,目睹了袁世凯称帝的种种罪行,十分气愤,岁暮返陕,随即参加陕西反袁斗争。其时,吴希真于乾县五峰山树讨袁之帜,范紫东为之奋笔疾书讨袁檄文,同时,他编写了大型秦腔剧《玉镜台》,借古讽今,抒发了他的忧国情怀。
民国6年(1917),范紫东被任命为武功县知事,虽有关汤之流雅,却少理政之善才,不期一载,便弃职重回西安健本学校。
范紫东致力教育,旨在发展民智,将健本小学发展为中学。1926年,河南军阀刘振华,围困西安达8个月之久。他为健奉师生及家人老小不致饿死,债台高筑,健本学校被迫关门。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一气之下,范紫东精神失常,几乎丧命。病愈之后,便安贫守志,以著书立说自慰了。为了启蒙民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范紫东在易俗社担任了编辑主任、评议长等职,致力于戏剧创作事业。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国难当头时,范紫东坚决地站在反侵略斗争的一边,写出大量剧作,深刻揭露历史上投降卖国者的罪行,热情颂扬民族英雄。1916年编写了表彰民族气节的折子戏《苏武牧羊》,
1927年又以明代史可法抗清事迹为题材,编写了大型秦腔剧《三知己》前后本。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范紫东便于1930年写了反映我国人民和越南人民抗法战争,歌颂人民英雄刘永福的抗战精神,捕斥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的大型剧作《宫锦袍》;
1931年写出了反映八国联军入侵,痛斥《辛丑条约》的秦腔剧《颐和园》;
1933年又写出了反映鸦片战争,歌颂林则徐和中国人民抗英斗争,痛斥《南京条约》的《关中书院》。当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经过六年浴血奋战,日本帝国主义受到严重挫伤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激励民众的爱国精神,争取抗战彻底胜利,范紫东于1943年以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驱逐日寇为题材写了大型历史剧《鸳鸯阵》前后本。
1949年,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范紫东便于5月18日从兰州飞回西安,5月30日西安解放,适逢解放盛典,范紫东喜出望外。他虽年逾古稀,却青春焕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改革,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他编写现代戏《志愿军人》,且以七旬高龄,粉墨登场,参加义卖,为抗美援朝筹款,捐献飞机大炮。
建国后,范紫东历任西北文联及西安文联委员、西安市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委员。从事戏剧改革工作,孜孜不倦。其时,范紫东年迈多病,又被选为陕西省及西安市人民代表,常常带病参加会议,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提出有关地方兴革的建议。
1952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聘任为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长,领导全体馆员抢救、整理祖国文化遗产,推动研究工作。他不辞辛苦,曾对西安市郊名胜古迹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编成《西安市城郊胜迹志略》稿本。1954年春,他以76岁高龄又进行古陵墓调查工作,为编纂陵墓志作准备。他自感垂暮之年,为时不多,便加紧工作,亲赴临潼秦始皇陵、华清池、灞桥等地勘查,自握尺度,事必躬亲,缜密细致,一丝不苟。调查结束仅半月,范紫东先生便抱病不起,于1954年3月31日在西安逝世,享年76岁。
他于1902年考入陕西省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以优等第一名毕业。1910年后在西安府中学任教,并任健本学校校长兼教员,同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选为陕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1912年,与李桐轩、孙仁玉等发起创办易俗社,先后任编辑主任、评议长等职。在40年的时间里,他共创作了题材广泛、思想进步、主题深刻、人物鲜明的大小68个剧本,《春闺考试》《金莲痛史》《软玉屏》《三滴血》《八字案》《战袍缘》《大学衍义》《翰墨缘》《女儿经》《玉镜台》《苏武牧羊》《三知己》《光复汉业》《鸳鸯阵》《盗虎符》《伉俪会师》《秦襄公》《晋文公》《李广射虎》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范紫东爱好广泛,饱学多才,他除了在戏曲创作上有突出的成就外,还在语言、金石、历史、地理等研究领域有不少建树,著有《关西方言钩沉》《乐学通论》《关西周秦石刻摹本》《地球运转之研究》《乾县县志》《永寿县志》等著述。1938年,西安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范紫东离开西安,返回故里乾县,经县长续俭及全县士绅敦请重修县志,遂担任总纂。在地方贤达胡虎臣、史襄臣、梁蔚园、胡孔哲等人的大力协助下,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编成了《乾县新志》。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安文史研究馆馆长。1954年考察秦始皇陵时患病,不久病故。
一出好戏往往就能代表一个剧种,《三滴血》就是这么一出可以 代表秦腔的好戏,是秦腔的王牌戏。这出好戏的创作者范紫东先生是 一位著名的秦腔剧作家,作为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从 1912 年西安易 俗社成立开始,历经四十余年,撰写了《三滴血》《颐和园》《 新华梦》等大、小型剧本 68 个。其中大多数以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启蒙思想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大胆地反映生活,针砭时弊,在 我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时期,在秦腔舞台上发挥了积极作 用,取得了“移风易俗”的社会效果。由于剧目内容新颖,也大大促 进了舞台艺术的改革,发展了秦腔艺术,使得范紫东先生成为秦腔界 最有声望、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虽然范紫东先生已过世五十余年, 但如《三滴血》《翰墨缘》等剧目,仍传唱于三秦大地,《三滴血》更是被拍成了电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而今范紫东先生已故去多年,我们只能从他两个儿子范文豹和范文驹的印象和回忆中去追寻范紫东先生生活和戏剧创作中那些久远的故事。
范紫东先生为人赋性旷达,诙谐多趣,不慕名利,与世无争,一生过着平淡生活,处之若素。专心学习,手不释卷.嗜酒能诗,以诗酒自遣。工书善画,志趣广泛。专心写作,·不知倦怠。
范紫东先生在戏剧创作上的贡献已被载入中国戏剧史,被戏剧界誉为“当代的关汉卿”“东方的莎士比亚”。可以说范紫东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化名人。
秦腔《三滴血》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演出,贺敬之观后曾说:“我在延安时就看过范老的戏,延安的马健翎和西安的范紫东是秦腔的双雄。”曹禺观后说:“《三滴血》的《团圆》一折戏,可以与莎士比亚喜剧媲美。”
“父亲每天早上都醒得很早,但起得很晚,他爱在床上抽上一会儿烟,考虑一下故事情节,构思一下戏作。有时能看到他的嘴在动,那是他在念戏词。父亲八九点钟起床,外出工作,一般下午四五点回来。吃完晚饭 , 他会和家人打上一会儿花花牌 , 之后回房写戏。我和父亲的床是在大厅支的 , 床边有一个大约十米长的书架 , 放的都是古书。 父亲打腹稿的能力特别强,剧本一般都是一气呵成,很少改动。”说到父亲范紫东先生的日常起居,哥哥范文豹最有发言权。“我小时候 很爱和父亲一起睡,因为父亲每天夜里都要写戏到一两点钟,我起夜 的时候总是能看到灯亮着,这样子就不感到害怕了。” 为了强调父亲打腹稿的能力,范文豹讲了父亲的一件小事。“一天早上,父亲带着就要排演的新戏稿,在路边吃早点的时候,钱和戏 稿都被偷了。到了戏社,才发现戏稿被偷了。父亲立马根据记忆把戏 稿重新写了出来。”范文豹说起这事的时候,满脸的自豪。范紫东作为同盟会员,参加了反袁世凯的斗争 , 并写了反袁檄文。 结果警察厅长派了两个儿子去学校监视他。“两个人听了父亲讲的课, 被父亲感化了。一天晚上,全城搜捕的时候,他们俩把消息告诉了父 亲,父亲连夜逃到了北京。那天晚上抓了 28 个革命党,全被杀了。” 说到父亲逃过一劫,兄弟俩十分庆幸。范紫东先生一生清贫,教书期间都是租住别人的房子,直到六十 岁才在后宰门盖起了自己的房子。“三十年前曾学稼,六旬而后始营 巢”正是先生的人生自况。范文豹兄弟俩仍记得门后照壁上的这 副花纸对联。
当我们问起兄弟俩有没有保存着范紫东的剧本手稿时,他们摇头 叹息说没有。为什么那么多剧本没有留下一份呢。说到这个的时 候,兄弟俩很失落,也很遗憾。 “先父对手稿的保存整理非常重视,他曾经给我们讲过,‘我的 作品在百年后或是二百年后一定会出名,你们一定要保存好’。长兄 范文经从旁精心协助,父亲每一部剧作完稿,大哥总是很细心地将手 稿整理装订在一起,同时用工笔小楷另抄一部或数部副本。”从范文 豹的描述中,我们能想象到当年手稿保存之完好和精细。 “父亲去世后,手稿一直由大哥保存。文革的时候抄‘四旧’, 大哥被迫将父亲的手稿装了两架子车半送到了政协。政协只给开了个 ‘收到四旧两架子车半’。手稿先是被拉到天主教堂存放,在经历半 个多月的日晒雨淋后又拉到西郊收购站,最后送到西安造纸厂,投入池中打成纸浆。先父和大哥两人精心保存数十年的手稿,就这样荡然 无存!”谈到手稿的被毁,范文豹无比地痛心疾首。 “我大哥是一个很刚强的人,保存了多年的珍贵手稿被毁,家也 被抄了,大哥受不了这样的凌辱,上吊自杀了。”说起大哥的死,兄 弟俩黯然神伤。 文革对兄弟俩人生的影响也很大。哥哥范文豹当时是他们厂里的 党课学习小组长,带领大家学习党课,眼看着小组的人都入了党,他 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迟迟没有入党。弟弟范文驹在部队上是学习毛 泽东思想的标兵,同样也因为家庭成分是“小土地出租”而无法入党。 谈起快退休时才入党,范文驹的脸上满是心酸和无奈。
范紫东先生是一个教师,在我们的印象中,他应该是像旧私塾里的教书先生那样严厉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可是,范文豹却笑着对我们说起了他小学五年级留级的往事。“当时我回到家里,怕父亲责备, 就跑到厨房里哭着跟母亲和大嫂讲,结果被在院子里的父亲听到了, 他大喊一声‘留级了好,留级了多学一年,我喜欢留级。’我在留级 之后,成绩渐渐上去了,后来考上了重点中学。”范文豹的言语里, 溢满了对父亲宽容的感激。范紫东先生一生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认认真真。对于自己的子女, 也要求如此。他在盖新房时,在外做法官的大儿子范文经寄回了一笔 钱款。他没有动用这笔钱,等到大儿子春节回家时,问清了这笔钱的 来龙去脉,才放心地收下了这笔钱。他告诉大儿子:“你在法界供职, 一定要洁身自好,清正廉明,堂堂正正做人。”解放后,很多国民党 的贪污腐败的法官被镇压,范文经却在审查中没有被发现任何问题, 这都归功于父亲平日的严格要求。
哥哥范文豹现年70岁,弟弟范文驹63岁,兄弟俩分别从咸阳机床 厂和西安标准件厂退休。虽然不很擅长弹唱秦腔,但空闲时间都爱听 听秦腔,特别是对父亲的作品,十分欣赏,百看不厌。 谈起父亲写的戏,范文驹说他最喜欢《三滴血》,因为这部戏哲 理性强,而且也是把正剧、悲剧和喜剧融为一体的佳作。“父亲还亲 自做试验呢,看血在水里到底能不能融到一块。”范文豹在弟弟谈论 《三滴血》时,告诉我们范紫东先生在创作时的这样一件有趣而认真 的事情。因为有父亲的影响,范文驹业余时间爱好创作,他练习写了 好几部《狼人虎剧》的剧本,其中一部已经被搬上了荧屏。范紫东先生的戏剧作品,记录了大量的重大历史事件,被有关评 论家称为“戏史”。范紫东先生的另外一部名著《紫金冠》是根据他 在北京流亡期间的见闻写成的。“我女儿看完《知音》回来,给我讲 精彩故事情节,我就把他爷爷写的《紫金冠》拿出来给她看,内容情 节基本上差不多。”范文豹的讲述中,带着对父亲作品的崇敬。“我 父亲写赛金花的作品《颐和园》在北京演出之后,赛金花还请我父亲 去她家做过客呢。赛金花说父亲的作品把她美化了。”范文驹向我们 详细描述了父亲去赛金花家做客的情形。 解放后,范紫东先生因为文言文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戏曲的需要, 只有少量的作品问世。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史籍的编纂上。他晚年 时想编一本《陕西陵墓志》,在亲自丈量秦始皇陵的时候,因感染风 寒去世。他的陵墓在文革疯狂的平坟中遭到了破坏,范文豹兄弟悄悄 地记下了父亲坟墓的位置。在先生诞辰 114 周年的时候,乾县政府重修了先生的陵墓,供人们参谒。范紫东先生生活在新旧交接的时代,他的成就一度被淹没在乱世的喧嚣之中,但他创作的不朽秦腔曲目,将永远在三秦大地上传唱。
1912年7月1日,农历壬子年五月十七日:陕西易俗社成立
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之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该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制定章程,建立领导机构。主要领导成员由社员民主选举,并规定任期。设立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训练部,招收少年学员,先学初小、高小课程,后上“文史进修班”,达标者发给毕业证。在此基础上学习六年戏曲专业,合格者发给戏曲专科学校毕业证书,从事戏曲演出。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