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翅蝽

更新时间:2023-12-27 18:47

茶翅蝽,是半翅目蝽科茶翅蝽属害虫。成虫体长一般在12-16毫米,宽6.5-9.0毫米;身体扁平略呈圆形,前胸背板前缘具有四个黄褐色小斑点,呈一横列排列;小盾片基部大部分个体均具有5个淡黄色斑点,其中位于两端角处的两个较大;不同个体体色差异较大,茶褐色、淡褐色或灰褐色略带红色,具有黄色的深刻点,或金绿色闪光的刻点,或体略具紫绿色光泽。

简介

茶翅蝽,俗称“臭板虫”“梨蝽象”,属半翅目、异翅亚目、蝽次目、蝽总科、蝽科、蝽亚科、茶翅蝽属。茶翅蝽寄主范围广泛,可为害苹果、梨、桃、樱桃、杏、海棠、山楂等果树,也可为害大豆、菜豆和甜菜等作物,此外,对榆树、梧桐枸杞等树木亦有危害。在新入侵地由于缺乏自然天敌的控制,茶翅蝽迅速演变成为主要害虫,据统计目前已遭受为害的作物有170种,在美国2010年仅苹果产业的损失就达三千七百万美元。茶翅蝽还因聚集在房屋内越冬,并在受到干扰或惊吓时放出难闻的气味而令人不悦。因此,这曾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农业害虫,由于其全球性的扩散广泛的寄主和严重的为害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生物学特性

短圆筒形,长约0.9~1.2毫米,从上方看为球形,具假卵盖,中央微微隆起,周缘环生短小刺毛,初产时青白色、近孵化时变深褐色,若虫即将孵化时卵壳上方出现黑色的三角口。

若虫

共5龄,初孵若虫近圆形,体长约1.5毫米,头部黑色,腹部淡橙黄色,各腹节两侧节间有一长方形黑斑,共8对,触角第3节、第4节及第5节可见白色环斑。2龄若虫体长约3.0~3.3毫米,淡褐色,头部黑褐色,胸部和腹部背面具有黑斑。前胸背板侧缘具6对不等长的刺突。3龄若虫体长约4.5~5毫米,棕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具有4对刺突,腹部各节背板及侧缘各具一黑斑,腹部背面可见3对臭腺孔,出现翅芽。4龄若虫体长约8毫米,茶褐色,翅芽增大。5龄若虫体长约10~12毫米,翅芽伸达腹部第三节后缘。

成虫

体长一般在12~16mm,宽6.5~9.0mm,身体扁平略呈椭圆形,前胸背板前缘具有4个黄褐色小斑点,呈一横列排列,小盾片基部大部分个体均具有5个淡黄色斑点,其中位于两端角处的2个较大。不同个体体色差异较大,茶褐色、淡褐色,或灰褐色略带红色,具有黄色的深刻点,或金绿色闪光的刻点,或体略具紫绿色光泽。田间调查时区别于其它蝽类昆虫的特征是触角5节,并且最末2节有2条白带将黑色的触角分割为黑白相问;并且足亦是黑白相间30℃以下,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加快。刚产下的卵为淡黄白色,逐渐变深色,若虫即将孵化时卵壳上方出现黑色的三角口。

茶翅蝽在韩国南部地区一年发生2代。在日本多篇文献报道均为一年发生1或2代。在中国不同地区发生代数不同,在我国南方地区茶翅蝽一年可发生5~6代。北方则每年发生1~2代,7月中旬以前所产的卵当年可发育为成虫,完成两代的发育;而7月中旬后所产的卵当年则不能发育到成虫。在北京地区,茶翅蝽在树洞里、墙壁缝隙或房前屋后的杂物里越冬。3月末当日温升高到10℃左右时便陆续出蛰,出蛰的成虫多在阳光充足的门窗墙壁及台阶上爬行,晚间多聚集在背风温暖的地方。5月初,越冬成虫开始交配。产卵有2个高峰期分别是5月末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初。9月下旬气温逐渐下降,一般在12~15℃左右,大量的成虫开始迁移准备越冬。包括越冬期在内,成虫寿命可达300d。

分布范围

茶翅蝽在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作为本地种群广泛分布。在日本被视为重要的农业害虫;在韩国严重威胁水稻、山地作物、果树以及杂草。茶翅蝽除了在新疆和青海地区没有报道外,在中国其他地区均有发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该虫并不是主要的农业害虫。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茶翅蝽开始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1996年秋天,茶翅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艾伦镇首次被发现。此后,茶翅蝽便迅速的在美国传播,在新墨西哥州、南卡罗来纳州、新泽西州、加利福尼亚州、缅因州及华盛顿州等40个州入侵为害。2010年,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亦发现了茶翅蝽的入侵。2010年,新西兰从东京进口的汽车里截获了茶翅蝽。在欧洲,茶翅蝽首次于2004年在列支敦士登的诱虫灯中被发现,2007年在瑞士的苏黎世周边地区发现了茶翅蝽的种群,之后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和希腊都报道了茶翅蝽的发生。

危害

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果实、植物枝条和嫩叶吸取汁液。口针随着生长发育而变长,在5龄若虫时有7mm,在成虫期则达到8mm。成虫经常成对在同一果实上为害,而若虫则聚集为害。被为害的果实轻则会呈现部分凹陷斑,重则可造成果实畸形,不但直接影响水果品质和质量,还可造成落果。除了刺吸对植物造成直接为害外,被刺吸的部位很容易被病菌侵染,更重要的是在刺吸的同时可传播病毒。泡桐是重要的经济树种,泡桐丛枝病主要靠茶翅蝽进行传播,该病是泡桐树毁灭性的病害。

茶翅蝽对葡萄的为害也间接影响了葡萄酒的品质。另外,其受到干扰时释放出的难闻气味及成群聚集在房屋墙壁和天花板上时的排泄物直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茶翅蝽食性较杂,据统计该虫可为害300多种植物,主要包括苹果、梨、桃、樱桃、杏、海棠、山楂、李子、胡桃、榛子、草莓、葡萄等果树,也可为害大豆、菜豆、甜菜、芦笋、番茄、辣椒、黄瓜、茄子、甜玉米、菊花、玫瑰、百日草、向日葵、等蔬菜花卉植物。此外,对榆树、梧桐、枸杞、唐棣、火棘、荚迷、金银花、泡桐、柿子、枫树、椴木、枫香、紫荆和美国冬青等树木亦可造成为害。茶翅蝽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喜食不同的寄主植物,在北京地区茶翅蝽4月出蛰后分散到桑树、榆树、柳树和槐树上,但是到了6月就会飞到梨树上。在河北中南部地区从5月到8月期间调查泡桐、苹果、桃、梨和杨树上茶翅蝽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茶翅蝽种群数量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有所不同。

茶翅蝽在我国20世纪60~70年代本是次要害虫不列为主要防治对象,但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种植与耕作等条件变化导致茶翅蝽的虫口密度大幅度上升,致使桃、梨果实等级严重下降,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对这两种果树的为害率常达到50%~80%,甚至更高,成为果树上重大害虫之一。

发生规律

茶翅蝽因地区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在南方地区一年可发生5~6代,北方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树皮缝隙、墙缝、石缝、树洞、草堆或室内、室外的屋檐下等处越冬,越冬成虫具有群集性,一般几个或十几个聚集在一起。室内越冬的成虫,如有绿色植物亦在室内可继续为害。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陆续出蛰。越冬代成虫可一直为害至6月份,7月上旬以前所产的卵,可完成一年两代的发育,7月上旬以后产的卵则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喜欢在中午气温较高,阳光充足时活动,交尾时间一般在晚上。成虫产卵于叶背,块产,每块卵约20~30粒,温湿度适宜时,卵期为5~9天。刚孵出的若虫不分散,聚集在卵壳上或在其附近,静伏1~2天后开始分散危害。成虫、若虫以刺吸林木果树的嫩梢和果实。据调查,茶翅蝽不同时间危害不同的寄主植物,成虫出蛰后危害泡桐、榆树、柳树、桑树和槐树等,5月中旬~7月初,茶翅蝽近70%的种群数量在泡桐树上。部分成虫6月份会转移到梨树和桃树上,苹果树和白杨树也有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梨树、桃树为害率常达到50%~80%。成虫若在8月中旬以后羽化,则不再产卵,成为越冬代成虫。越冬代成虫寿命可达300天。9月下旬气温开始下降,成虫陆续越冬,10月中旬室外仍可见少量未潜藏越冬的成虫。

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

茶翅蝽的寄生性天敌主要是卵寄生蜂,卵寄生蜂这一重要的天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广为应用,由于其受寄主卵壳的保护从而可以减少杀虫剂对其毒害,并且孵化后可以立即吸吮卵黄规避有毒物质的积累,因此成为重要的生防作用物。在茶翅蝽的新入侵地缺乏有效的天敌,加拿大本土的寄生蜂等足黑卵蜂和瑞士的黄足沟卵蜂。虽然可以将卵产在茶翅蝽卵块内,但并不能成功的完成生长发育。因此传统生物防治(classicalbiologicalcontml)将是控制茶翅蝽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从茶翅蝽的原产地区引进其天敌,在新入侵地的农田或自然生态系统中释放并建立种群,达到控制该害虫的目的。总结现有的文献报道,茶翅蝽原产地的卵寄生蜂共有16种,另外还有1种寄蝇可寄生茶翅蝽的成虫。

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是用于茶翅蝽防治的主要方法。在茶翅蝽的新入侵地,拟除虫菊酯和新烟碱类广谱性杀虫剂被广泛采用。田间使用硫丹灭多威噻虫嗪联苯菊酯都对茶翅蝽具有高致死率,但甲氰菊酯fenpmpathrin和呋虫胺只是起到了抑制取食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利用茶翅蝽的假死性进行人工防治,气温<23℃时茶翅蝽初显假死行为,然后随温度渐降而加深;突然的声、光干扰能使其假死坠落,假死深度与气温下降和干扰源功率呈正相关。选择气温<21℃的适宜日时段,以棒击震树落虫,地面喷药触杀,可取得高效、安全的防治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该虫聚集越冬的习性,采用“陷阱”等有效的诱集工具,集中诱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