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说

更新时间:2024-10-31 15:28

《茶说》为震钧所著《天咫偶闻》之卷八,分为择器、择茶、择水、煎法、饮法五节,分别论述了饮茶的茶具、茶的品第及贮藏方法、对煮茶用水的鉴辨、煎茶的方法和品茶的趣味。全书文字浅近,记述扼要,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作者自己的体味,如他在《茶说》中强调饮茶的环境和精神追求,认为茶“可自怡,如果良辰胜日,知己三二,心暇于闲,清谈未厌,则可出而效技,以助佳兴;若俗冗相缠,众言嚣杂,既无清致,宁俟他辰。”。

相关书籍

《诗经》中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芥。”荼就是今天的茶。

《茶经》的开篇写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唐代有个叫封演的人,在《封氏见闻记》中载:“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连,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足见当时茶叶之兴盛。

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记》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水,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水,茶只八分耳。”

《红楼梦》里的妙玉,在她的庵里用雪水沏茶请客。雪是从梅花上掸下来的,埋在地下五年,见了最珍贵的客人,才取来喝。

王旭烽在其小说《南方有嘉木》中提到的曼生壶,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使用好的茶具,就是把茶的色香味形冲泡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成大成就、大事业的人,须经过三境。即“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溅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品茶也是有境界的。栊翠庵里的妙玉说,一杯是品,二杯是饮,三杯是饮驴。

历史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喜好饮茶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自古以来,从贩夫走卒到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直至皇亲国戚,都不乏喜好饮茶之人,而后三者几乎人人都饮茶。古时在大户和人家官场“端茶送客”,足见茶在社会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蒋介石不饮茶,只喝白开水,但那只是一种政治秀。

老舍的名剧给我们展现了百年前北京的茶馆。据说成都的茶馆也很兴隆,一般都备有棋牌等消遣之物,茶客们或打牌下棋,或者就只是摆龙门阵,人气很旺。可惜我没有到过成都。三十年前的街市上,到处都有大碗茶卖。记得最初是一分钱一杯或者一碗,后来涨到二分、五分、一毛一碗,再后来,路边卖茶的摊点就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雪糕、冰激凌、刨冰之类的冷饮店,以及大小超市和路边小店里柜台上、冰柜里的各种饮用水和果汁、饮料。饮茶从消暑解渴的牛饮,慢慢成了待客消遣的品茗。

已经在城市里生活了将近二十年,可是我最深刻的记忆仍然是关于三十年前农村的种种。在我的老家乡下,人们管白开水叫“茶”,把真正的茶叫“茶叶水”。农人们下田干活,一般都带一个陶罐。大部分人家的陶罐里装的都是白开水,只有少数的几户殷实人家,往陶罐里捏几片茶叶,泡成略带黄色的茶水。这茶水可比白水解渴多了。夏天在田间干活,白水越喝越想喝,总不解渴。有一次我家带的水喝光了,母亲帮我讨得邻人的陶罐来,里边就是这样的茶水。母亲叮嘱我喝两口就行,别给人家喝光了。两口下去,舌尖微苦,喉间生津,比喝一大罐白水都管用。可是母亲的手头,从来都没有买茶叶的闲钱。后来我回家时带些茶叶回去,都被母亲送了人。我给父亲的茶叶,200克的一小罐他能喝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问起时,父亲说“想不起泡茶叶”。

那时农人“品茗”,大多在冬日农闲时节。几个人围着火炉,一边说着家长里短、时令收成,一边用周身都已经黑乎乎的撇子(用铁皮制成,下大上小,专门熬茶的用具)盛满了水,烧开了,把大把的老而耐熬的陕青茶放进云,熬上几分钟的时间,直至汤色变黑,从壸嘴流出的茶汤粘连成线。饮这样的茶如同饮酒,小口慢啜,一则烫嘴,二则太浓。这样的聚会一般都在晚上,是那里农村里最高雅的消遣,持续的时间都很长,因为聚会的人意气相投,言语投机,也因为浓茶消乏提神,所以谈兴会越来越浓,往往是在旁人催促下或是有了要紧的事才能收场,主人会把油灯的火苗尽量调小以免耗过多的油。据说有人在别人家喝茶贪杯,醉了,比醉酒还要厉害。

我对饮茶

我开始饮茶以来,在大中小城市的各种茶馆茗楼中,招待过别人,也被别人招待过,喝过几十元直至几百元一壸的各种茶,龙井、普洱、观音等等,品尝过的也不在少数。可是最感愉悦的,还是两三个朋友一起,普通的茶叶,普通的茶具,或者就是个人一杯,一边自续自饮,一边漫无边际的聊天吹牛。前几年,我给自己准备的,都是超市里买的普通的绿茶。这两年青睐普洱茶,也只买最普通的。茶中不乏极品,价钱昂贵,品味也佳,但它们是茶中贵族,距离我的生活太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