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隼

更新时间:2024-10-11 21:12

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属的一种中小型猛禽。体长31-38厘米,翼展69-74厘米,体重140-300克,雌性体重会比雄性重约20%。雄鸟头顶、头侧、后颈和颈侧呈蓝灰色,带有细黑色羽干纹,前额、眼先和眉纹为棕白色,胸部、腹部和两胁为棕黄色或乳白色,带有黑褐色纵纹。背部、肩部和翅膀为砖红色;雌鸟上体为棕红色,背部至尾上覆羽具有粗著的黑褐色横斑;尾巴棕红色,具9-12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以及棕黄白色的尖端,翅上的覆羽与背部同为棕黄色。相较而言,雄鸟的颜色更鲜艳。

形态特征

红隼表现出显著的两性异形特征,雄鸟的颜色更为鲜艳。雄鸟的头顶、头侧、后颈和颈侧呈蓝灰色,带有细黑色羽干纹;前额、眼先和眉纹为棕白色,眼下有一条黑色纵纹垂直向下延伸至口角。颏部和喉部为乳白色或棕白色,胸部、腹部和两胁为棕黄色或乳白色,带有黑褐色纵纹。背部、肩部和翅膀为砖红色,带有近似三角形的黑色斑点;翅上的初级覆羽和飞羽为黑褐色,具淡灰褐色端缘。腰部和尾上覆羽为蓝灰色,带有暗灰褐色羽干纹;尾巴为蓝灰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

雌鸟的上体为棕红色,从头顶到后颈及颈侧具有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背部至尾上覆羽具有粗著的黑褐色横斑;尾巴棕红色,具9-12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以及棕黄白色的尖端。翅上的覆羽与背部同为棕黄色,初级覆羽和飞羽为黑褐色,具窄的棕红色端斑;飞羽内翈具白色横斑,略带棕色。脸颊部和眼下口角髭纹为黑褐色。下体为乳黄色,略带棕色,胸部、腹部和两胁具有黑褐色纵纹;覆腿羽和尾下覆羽为乳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为淡棕黄色,密布黑褐色斑点,飞羽和尾羽下方为灰白色,密布黑褐色横斑。

幼鸟的外观与雌鸟相似,但上体的砖红色和黑褐色更深更浓。飞羽和尾羽的羽缘为棕黄色。雏鸟体表覆盖着灰白色绒羽。

虹膜为暗褐色,嘴为蓝灰色,先端为黑色,基部为黄色;蜡膜和眼睑为黄色;脚和趾为深黄色,爪为黑色。

喙较短,先端两侧有齿突,基部不被蜡膜或须状羽;鼻孔圆形,自鼻孔向内可见一柱状骨棍;翅长而狭尖,扇翅节奏快;尾较细长。

雌雄量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栖息环境

红隼常栖息于各种生境中,包括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旷野、森林平原、农田耕地和村庄附近等。尤其在林缘、林间空地、疏林以及有稀疏树木的旷野、河谷和农田地区较为常见,但在茂密的森林中较少见。红隼喜欢开阔的原野,适应能力强,有部分个体甚至在城市中繁殖。

在云南,红隼栖息于海拔500-3600米的森林地带;在青藏高原,常见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草甸和草原。在新疆,红隼栖息于绿洲和草原,而在陕甘山区,多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地区活动和觅食。

生活习性

迁徙

中国北部繁殖的红隼种群为夏候鸟,南部繁殖种群则为留鸟。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中旬期间,红隼陆续迁往北方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末,则迁离繁殖地。迁徙时红隼常集成小群,尤其是在秋季。

在中国各地,红隼的居留类型复杂,但总体较为常见。指名亚种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北部繁殖,越冬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和台湾。普通亚种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吉林长白山、辽宁、华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西至西藏西南部、云南,南至海南岛。在中国北部,红隼主要为夏候鸟,而在南部则主要为留鸟。

领地

红隼的活动区域较为固定,具有明显的领地性。其巢区面积很大,孵卵期领地面积为2892.3-3014.5平方米,巢区面积为6847.4-7431.9平方米;育雏期领地面积为4061.2-4439.5平方米,巢区面积为7329.5-8105.4平方米。育雏期的领地面积较孵卵期大,且两个时期的领地基本重叠。

红隼在领地内的活动,以西北方向最多,占总数的51.6%;在东北方向占26.5%;在东南方向占8%;在西南方向占3.5%。其领地不仅在水平方向上有一定的范围,在垂直方向上也有一定的高度,一般在距地10米以上和35米以下。

在领地内,红隼对同种和其他大中型鸟类均表现出明显的驱赶行为,对一些雀形目的小型鸟类则没有驱赶现象,就连长尾山雀、普通䴓、白眉(姬)鹟等在巢口附近停留也不理睬。

活动

红隼的活动量在21:00-3:00之间处于低峰期,这与其作为昼行性猛禽的特点一致。6:00-9:00,由于受到阳光的影响,红隼的活动量逐步提高。12:00-18:00是红隼活动的高峰期,这段时间是红隼个体对食物搜寻最为活跃的时段。

红隼视力敏锐,取食迅速。它们主要在白天猎食,常在空中迎风飞翔或低空飞行搜寻猎物,经常扇动双翅在空中作短暂停留观察猎物。一旦锁定目标,便会收拢双翅俯冲而下直扑猎物,然后迅速从地面飞起,升上高空。有时,它们会站立于悬崖岩石的高处,或停在树顶和电线杆上等候,当猎物出现时迅速猛扑而下。

红隼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于多草和低矮植被的开阔地带,停栖在电线、树桩、枯枝等显眼位置,并能在空中悬停观察地面情况。它们飞翔力强,喜逆风飞行,飞行轻快,经常悬停,尾部通常展开,活泼灵巧。

食性

红隼是肉食性鸟类,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啮齿类,也包括雀形目鸟类、蛙、蜥蜴和昆虫等,每只成鸟每年约消灭害鼠438-548只。研究表明,在吉林,繁殖期的红隼的食物约95%为啮齿类。在欧洲,约90%的食物为啮齿类和鼩鼱;繁殖期的食物主要为雀形目鸟类,还包括蜥蜴和昆虫。在地中海和非洲地区,红隼主要以昆虫为食,如甲虫、蝗虫和白蚁等。在吉林四平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红隼有储藏小鼠的行为,表明其存在贮食行为。

鸣叫

在繁殖期,红隼的叫声可分为正常叫声、警戒叫声、焦急叫声、交配叫声和递食叫声。在树间栖息、盘旋飞行或雄鸟之间嬉戏打斗时,红隼会发出音节近似“kli,kli,kli...”的尖锐叫声,这种叫声被认为是正常叫声。警戒叫声则类似“gi,gi,gi...”,这种高亢、尖锐而急促的鸣叫用于震慑入侵者。当巢区内受到人或动物干扰时,红隼会发出近似“er,er,er...”的焦急叫声,这种鸣声可能紧密衔接成音段,或单独构成听觉上的一声,有时还伴有梳羽行为。交配时的叫声与焦急叫声相似,但更加急促,音调也略高。递食叫声常在雌雄鸟之间递食时发出,音节为“er,er,er...”与“zi,zi,zi...”,雌雄鸟会相互回应。

分布范围

世界

留鸟: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比利时、贝宁、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布)、刚果(金)、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科特迪瓦、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伊朗、伊拉克、爱尔兰、意大利、乔丹、肯尼亚、科威特、老挝、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其顿、阿曼、巴勒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卢旺达、沙特、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苏丹、瑞典、瑞士、叙利亚、坦桑尼亚、韩国、泰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乌干达、乌克兰、阿联酋、英国、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繁殖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白俄罗斯、不丹、波黑、中国、法罗群岛、印度、以色列、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黑山、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俄罗斯、塞尔维亚、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和西撒哈拉。

非繁殖地: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和西班牙(加那利岛)。

季节性不确定:中国澳门。

游荡:百慕大、巴西、达鲁萨兰。加拿大、法属圭亚那、格陵兰、冰岛、印尼、马提尼克岛、斯瓦尔巴和扬马延、美国。

中国

主要省份: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和香港。

保护区:升金湖、天堂寨、松山(北京)、武夷山(福建)、内伶仃岛—福田、南岭、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雪岭云杉、托木尔峰、鼎湖山、大明山、大瑶山水源林(广西)、防城金花茶、赤水桫椤、麻阳河、草海、习水、佛顶山(石阡)、梵净山、茂兰、尖峰岭、坝王岭(昌江、白沙)、董寨鸟类、济源猕猴、鸡公山、宝天曼(内乡)、洪河、凉水、兴凯湖、后河、莽山、莫莫格、长白山、大丰麋鹿、鄱阳湖、武夷山(江西)、井冈山、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双台河口、老秃顶子、白石砬子、白芨滩、六盘山(宁夏)、青海湖鸟岛、荣成天鹅湖、天龙山、庞泉沟、芦芽山、五鹿山、灵空山、绵山、历山、太白山、卧龙、金佛山、芒康滇金丝猴、奇台荒漠草原类草地、天池(新疆)、阿尔金山、甘家湖梭梭林、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石林(云南)、哀牢山、苍山洱海、珠江源头、大围山、金平分水岭、白马雪山(云南)、铜壁关、清凉峰、天目山(浙江)、古田山、瓦屋山、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赛罕乌拉、朱家山、安溪云山、小溪、黄河三角洲、额济纳胡杨林和罗布泊。

山脉湖泊:阿尔金山、长白山、中条山、大别山、昆仑山—西段、五指山、天目山、太行山、清凉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尔泰山山地、帕米尔高原、伏牛山、青海湖、准噶尔西部山地、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尔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东部天山山地、诺敏戈壁丘陵、东疆戈壁丘陵、塔河上游平原、塔河中下游平原、罗布泊低地、昆仑山北麓平原、西昆仑山山地、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地、阿拉尔、塔里木河流域、木扎特河流域、艾里克湖、哈巴河、乌伦古湖、柴窝堡湖、阿尔泰、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布尔根河流域、芨芨湖、罗布泊地区、那拉提、木吉、乌鲁克恰提、沁城、口门子、三塘湖、康苏和达坂城。

繁殖方式

交配

红隼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6月。其为单配制,但雌雄亲鸟共同抚育雏鸟,直到幼鸟能够独立生存。尽管如此,红隼也存在婚外配行为以及“一雄二雌”配对繁殖的现象,但雄鸟的繁殖投入主要集中在第一雌鸟身上。

在配对期间,雌雄红隼活动频繁,性情较为凶猛。它们时而在空中盘旋飞行,时而在树尖栖息,并不时发出尖锐的叫声。常见2至3只雄鸟一起在空中戏耍和打斗,而雌鸟则在树上栖息观望或在空中盘旋。一旦雌鸟选中配偶,便会与雄鸟双双飞去,开始选择和占领巢地。配对过程通常需要5-7天。

红隼的交配多在上午9至10时和下午4至5时进行。有时它们会在巢树或其他树的顶端交配,或者在路旁的电线上交配。每次交配约持续5秒钟。

筑巢

红隼通常在悬崖、山坡岩石缝隙、土洞、树洞等处营巢,有时也会侵占喜鹊、乌鸦、金雕等其他鸟类的旧巢,没有明显的筑巢行为。红隼的巢较为简陋,由枯枝构成,巢内垫有草茎、落叶和羽毛。

产卵

红隼每年繁殖1-2窝。其产卵期因地区而异。在欧洲和亚洲北部的喜马拉雅地区,产卵期为3月至6月,通常集中在4月至5月;而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通常在8月至9月产卵。红隼多在早晨7点以前产卵。每窝产卵通常为4至5枚,但偶尔会有多至8枚或少至3枚的情况。一般每隔1至2天产1枚卵。如果巢卵被破坏,红隼通常会产一窝补偿性卵,但产卵量会明显减少,通常为2至3枚。卵呈白色或赭色,密布红褐色斑点,有的卵仅在钝端有少量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6-42毫米×29-33毫米,平均为38.6毫米×30.9毫米,重量为16-23克。新产的卵颜色较鲜艳,随着孵化期的增长,颜色会逐渐加深。

育雏

繁殖期间,雌性和雄性红隼分工明显。雌性主要负责孵化、暖雏和育雏,而雄性除了为孵化期的雌鸟和雏鸟捕食,还负责领地防御。雌鸟孵卵时一般每日离巢4-6次,每次离巢15-30分钟,早晚两次离巢取食,部分食物由雄鸟供给。雄鸟通常在距巢30米以内的树上栖息,活动隐蔽。当有人或其他大型鸟类接近巢时,雄鸟会发出尖锐的叫声,或在空中盘旋,或进行攻击,表现出明显的护卵行为。偶尔,雄鸟也会替换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8-30天。

红隼雏鸟为晚成鸟,刚孵出时体重仅13-14克。刚出壳的雏鸟全身覆盖白色绒羽,仅腹部裸露,跗蹠、爪及嘴呈肉色,肛门呈水平状,眼睛未睁但有裂缝,卵齿呈白色,并可发出“叽叽”的叫声。雏鸟在5.5日龄时睁开眼睛,7.5日龄时尾羽开始长出,翅上长出羽鞘,卵齿退掉,耳孔开启;11.5日龄时可以站立取食,绒羽变为灰白色,体羽长出羽鞘,翅羽展开;21.5日龄时绒羽开始脱落,26.5日龄时开始在巢外活动,能够在巢盖上和巢附近的树枝上行走,30.5日龄时可以在巢附近树间进行短距离飞行,31.5日龄时开始离巢。

雏鸟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红隼的护雏行为较为明显,当有人接触到巢和雏鸟时,雌雄鸟会共同发起攻击,用爪和翅拍打人的头部和身体。随着雏鸟的长大,这种攻击行为会越发激烈,最多3分钟内可攻击5次。红隼在野外的寿命可达15年左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红隼在欧洲的种群估计为411,000-631,000对,相当于823,000-1,270,000只成熟个体(截止2021年)。欧洲约占全球分布范围的19%,因此全球种群规模的初步估计为4,330,000-6,680,000只成熟个体,尽管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一估计。因此,它被置于4,300,000-6,700,000只成熟个体的范围内。

趋势解释:在欧洲,种群规模估计在15.9年内(三代[Bird et al. 2020])下降不到10%。在布基纳法索、马里、尼日尔和喀麦隆北部,1969-1973年至2000-2004年间,该物种在所有调查区域(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外)减少了约75%(Thiollay 2007年),相当于三代内减少了约51%。然而,布基纳法索、马里、尼日尔和喀麦隆北部仅占全球分布的一小部分,没有证据表明全球下降率在三代内接近30%。

主要威胁

过去,种群数量下降是由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大量使用有机氯和其他杀虫剂造成的(Orta和Boesman 2013年)。抗凝血灭鼠剂的使用越来越令人担忧(Roos等人 2021年),西班牙西南部的研究表明,红隼中的一些个体可能接触到有毒水平的无机元素(Manzano等人 2021年)。在马耳他,该物种因枪击而灭绝,但后来又回归了(Ferguson-Lees和Christie 2001年)。欧洲其他大部分地区的种群数量最近呈稳步下降趋势,据信是由于农业集约化造成的(Snow和Perrins 1998年)。在西非范围内,该物种容易因伐木、过度放牧和火灾以及接触杀虫剂而受到栖息地退化的影响(Thiollay 2007年)。该物种容易受到潜在风能开发的影响(Strix 2012年)。在某些地区,电缆碰撞或触电可能构成威胁(欧盟成员国根据《鸟类指令》第12条报告的2013-2018年期间压力和威胁数据)。北方苍鹰的捕食可能会限制某些地区的种群数量(Petty等人,2003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