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1 01:15
草业科学(Grassland Science)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草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1938-1957年,草业科学的教学在高等学校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建立独立的学科,只是在农学或畜牧本科开设了属于草业科学范畴的牧草学、草原学和饲料生产学等课程。
20世纪30年代末,孙逢吉于浙江大学开设牧草学。
1942年,王栋开始在西北农学院开设牧草学并进行了牧草栽培和玉米+苜蓿的混合青贮等教学实习。
1945年,贾慎修在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开设牧草概论课。
1946年以后,王栋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和南京农学院讲授牧草学和草原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各农业院校的畜牧专业根据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普遍开设牧草学和草原学。
1954年,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苏联的专业进行了全面修订,畜牧专业的教学计划开设饲料生产学和草原管理学;在教育部的主持下,由王栋、贾慎修和任继周制订了《草原管理学教学大纲》。
1958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
1964年,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八一农学院成立草原本科专业。
1966年开始,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八一农学院停止草原本科专业招生。
1971年开始,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和新疆八一农学院相继恢复草原本科专业。
1972年,甘肃农业大学的草原专业由畜牧系分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草原系。
1977年,全国草原专业教材会议召开,制订了中国草业本科教学的第一个统一的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基本配套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国试用教材,规范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定了基本的教学条件。
1993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原专业改称草学专业,草学专业成为教育部对该专业确定的第一个法定名称,属于畜牧一级学科。
1998年7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学专业被升格为本科一级学科。学科门类为农学,属草业科学类专业,下设草业科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90201。
在教育部2012年、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科门类为农学,专业代码为090701,为草学类专业。
草业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草业科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社会人文素养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科学技术基础厚的要求,能在草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多学科融合型人才,以及能在草坪绿地、园林绿化、高尔夫球场和其他运动场建设与养护的草坪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制:4年,弹性修业年限为3-6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50学分。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爱国、诚信、友善、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索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1)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创新精神和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与综合、文字表达与人际沟通的能力。初步具备对草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系统的认知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初步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业能力,与时俱进,适应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
(3)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草原资源保护与利用、饲草繁育与生产加工、农牧场经营、草坪建植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草业科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通识类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部分。
草业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遵照国家教育部规定设置,专业教育课程根据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构建,由4类课程群组成,即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创新创业拓展课程。
具备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1门外语的基本听说读写译能力;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具备一定的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知识。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普通物理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9门核心课程。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选开其中的6~8门。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普通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普通动物学、普通生态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农业微生物学、测量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草业信息学13门课程。其中,普通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普通生态学、土壤学、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等课程,建议设置为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大纲要围绕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编写;其他课程为建议设置课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一致的前提下,允许在教学安排、学时数上根据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增减。
专业核心课程为草地调查与规划学、草地培育学、草地保护学、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草类植物(牧草及饲料作物、草坪草)育种学、草产品加工学、牧草种子学、草食动物饲养学、牧场管理学、草业经济管理学和草坪学。
高校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在规定学分内自主设置相关创新创业拓展课程,不做硬性规定。
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30%,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申请草业科学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须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毕业论文(设计)应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开展,原则上为1-2个学期。
专任教师和主讲教师人数不少于10人。折合在校生数大于120人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相应增加1名专任全职教师。
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全职教师总数的1/4。
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拓展自身知识面、丰富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按照培养多学科融合型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育人工作。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原则上要求有相关学历教育背景,或经过一定的草学专业的培训,有指导实验和实习的经验以及实践创业能力。40 岁以下的专业课程教师,应具有博士学位。
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教学难点重点研讨等机制。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和任课试讲制度;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海外和国内培养计划与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能力、野外实习实训技能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实验室、教室、学生活动空间、图书资料等条件必须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建立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实验教学共享平台。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少于300万元,且生均不少于1万元。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现有设备总值的8%。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2%。
应根据区位特点、学科特色和学生培养要求,建立具有一定教学水平和特色的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内、校外均须建有自有的或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要与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社区及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以便能够满足“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和创新创业需求。草业科学专业须有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实践基地,以及绿地公园、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等实习基地。最大限度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重视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议采用国家规划教材,其余课程可以自选国家规划外正式出版的教材,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积极创造双语教学环境。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共享教学资源。
教学经费投人应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000元(以2014年不变价计算),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应在国家、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及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建立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设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建立各教学环节的监督和保障体系;建立专业的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建立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测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能力;强化学生评估的主体地位,完善评教制度,改善教学效果;具有完善的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机制;建立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研讨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的机制,使人才培养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立联系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效渠道,能够定期征求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评价信息应能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和改进教学质量。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和目标与专业定位的机制。
该模式以创新创业为基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把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搭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等措施,培养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草业科学人才。
代表院校:兰州大学
学校首先发布科研项目助理岗位,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助理岗位,教师对申请人进行面试、选聘,最后上报审批。学生通过助理岗位进行一定的实(试)验,完成部分科研任务,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促进学习与工作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择业竞争能力及较宽的就业适应能力。
代表院校:甘肃农业大学
该模式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教育理念,创新优秀学生选拔方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小班化、国际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提升学生参与中国内外草业科技交流合作能力。
代表院校:新疆农业大学
该模式针对草业科学学科知识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区域性明显等特点,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着眼点,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制定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相应的课程设置体系。该模式重在体现“按需设置、分类培养”的思路,注重课程设置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代表院校:四川农业大学
截至2019年9月,草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战略资源,其面积是耕地的3.3倍、林地的2.6倍。草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通过种草养畜,实现藏粮于草,保障食物安全,发展高质量草业,既能助推现代农业,支撑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还是草原牧区、贫困边远地区科技扶贫的重要抓手。
按照2019年草学人才培养规模和速度,中国未来草业科技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与草地面积相比仍然严重不相匹配,这就急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强、懂草业、爱草业、爱农牧区的草学复合型人才,以为草牧业发展、农牧区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草业科学专业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草学、生命科学、生态学、畜牧学、景观园林等学科领域。
草业科学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有:草业科学研究教学单位、农林畜牧部门与相关行业、环境保护部门与相关行业、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及相关行业、草地运动经营管理单位及各类相关机构,可以从事草业科学相关领域研究、城市园林绿化、草地运动场管理、草种生产、草产品加工和贸易、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种草养畜等有关的专业化工作。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3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