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1 13:03
草墩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高埗镇东北部,距镇政府4.7千米,面积1.2平方千米。该村聚落呈长方形分布,东与塘厦村、南与宝莲村、西与护安围接壤,北背靠东江下游北支流潢涌水道,与中堂镇潢涌村隔河相望。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草墩村原名南沙乡。据传,清道光元年(1821年),有一个道士路经此地,眺望四周后,对当地一长辈说:“此地有一股犀牛灵气从西向东而来,若能留得住此气,可大富大贵,子孙昌盛,造福后人。”长辈请道士指点,道人说:“牛要吃草,你要种草,使草生长茂盛乌黑,以引牛驻地,可得灵气。”于是村民大量种草,使其生长茂盛乌黑,大片成墩,并改村名为乌草墩。1961年,村民认为“乌”者黑也,意思不祥,便去掉“乌”字,改名草墩村。
明朝,属东莞县。清朝,属中堂司。民国时期,属第二区石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第四区塘厦乡;1950年,属第四区塘厦乡;1953年,属十五区塘厦乡;1955年,属中堂区塘厦乡;1958年,属石龙人民公社;1959年,属石碣人民公社;1961年,属高埗人民公社;1983年,属高埗区;1987年,属东莞市高埗镇;1999年,属高埗镇草墩行政村。
世居村民为郭姓,其先祖于南宋时期从南雄珠玑巷迁广州大良,再迁番禺屏山;明朝迁东莞厚街大涌,明正德五年迁居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838人,其中男性433人,女性405人;80岁以上29人,最年长者94岁(女);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14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274人。外来暂住人口1816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20人。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黄麻、花生、黄豆、大蒜、甘蔗、蔬菜、甘薯等。20世纪60年代,村先后开办红砖厂、粮食加工厂、甘蔗加工厂、花生榨油厂等。80年代,部分村民外出从事建筑行业、经商、自购车辆搞运输等。2015年,村已形成以电子电器、五金制品、鞋材、家具等工业生产为主,其他各行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村集体年收入680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房屋出租和村集体经济分红。省道S120线、县道三塘路、环城北路从村旁经过。1963年通电,1999年通自来水,1993年通电话,1995年通互联网,2005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
村中有2个篮球场,有文化公园2座、文化广场1个、阅览室1个,藏书约2000册。
传统节庆食品有油角、糖环、鱼笼、炒米饼、麻葛、煎堆、艾角、咸粽、灰粽、月饼、黄糖糕、松糕。
村有传统广府民居3座,主要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村中有上达堂和郭氏公院2座宗祠,均建于民国时期。上达堂宗祠占地面积150平方米,郭氏公院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两宗祠于1995年重修后,都不再作宗祠使用。
村内有天后宫庙,位于旧村尾北王路旁,始建年代不详,于1985年5月重新修葺,坐北向南,深10米,宽9米,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供奉天后娘娘,庙联为“庇民圣母;护国元君”。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三月二十三村民都去拜祭,平时或节日也有人前往拜祭。村里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和正月十五有“开灯”和“结灯”活动。全村满18周岁的男丁,齐聚一堂到饭堂围坐聚餐,并邀请其他村郭姓兄弟参加。1980年10月,香港同胞和村集体共同投资3万元,在东江下游北支流潢涌段草墩渡头处建造草墩自来水塔,水塔设计日供水量为40立方米,铺设3寸水管400米入村。1981年1月1日通水。1999年9月,村民饮用水开始由高埗镇劲源自来水厂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