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麻黄

更新时间:2024-07-30 19:05

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本状灌木。草麻黄株高20-40厘米,根部木质状横卧于地上,黄褐色至暗棕色;茎枝细长呈圆柱形,少分枝,具有细纵脊棱,节明显;叶片有2裂,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雌球花单生,有梗。种子颜色为黑红色或灰褐色,形状呈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表面有细皱纹。

形态特征

草本状灌木,高20-40厘米;木质茎短或成匍匐状,小枝直伸或微曲,表面细纵槽纹常不明显,节间长2.5-5.5厘米,多为3-4厘米,径约2毫米。叶2裂,鞘占全长1/3-2/3,裂片锐三角形,先端急尖。

雄球花多成复穗状,常具总梗,苞片通常4对,雄蕊7-8,花丝合生,稀先端稍分离;雌球花单生,在幼枝上顶生,在老枝上腋生,常在成熟过程中基部有梗抽出,使雌球花呈侧枝顶生状,卵圆形或矩圆状卵圆形,苞片4对,下部3对合生部分占1/4-1/3,最上一对合生部分达1/2以上;雌花2,胚珠的珠被管长1毫米或稍长,直立或先端微弯,管口隙裂窄长,约占全长的1/4-1/2,裂口边缘不整齐,常被少数毛茸。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矩圆状卵圆形或近于圆球形,长约8毫米,径6-7毫米。

种子通常2粒,包于苞片内,不露出或与苞片等长,黑红色或、灰褐色,三角状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5-6毫米,径2.5-3.5毫米,表面具细皱纹,种脐明显,半圆形。

近种区别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吉林、内蒙古、辽宁、山西、黑龙江、河北、甘肃、宁夏、河南西北部及陕西等省区)、蒙古、俄罗斯联邦(赤塔、布里亚特共和国)。适应性强,习见于山坡、平原、干燥荒地、河床及草原等处,常组成大面积的单纯群落。性耐寒和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黏土则不宜生长。

生长习性

花期5-6月,种子8-9月成熟。草麻黄是一种主根短小,侧根细长,向四周延伸的浅根性植物。根壮茎可插入石缝间,但根系多分布于沙表层。由于草麻黄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蒸腾量很小,即便在水分极度缺少的环境中仍可正常生长发育。

在中国鲁北,草麻黄4月中旬萌发,4月底至5月中旬开花,种子7-8月成熟,生育期100天左右。每当遇雨后草麻黄都有大量新枝发生。从物候学观点分析,开花期正在雨季来临前,要求较干燥条件。而营养枝的生长需要有一定的水分条件,雨季是营养生长的适合期。所以,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沙壤土和杂草丛中反而株体高大。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应采取成熟饱满的种子,条播或穴播。条播开浅沟,行距30厘米;穴播穴距30厘米左右,每穴播种子20-30粒,覆土0.7-1.0厘米,播后浇水,约经15日左右出苗,不需间苗,应注意松土除草。

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进行,将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每株丛可分成5-10株,选择高燥的地块,作成平垄,开沟,行距30厘米,按株距30厘米栽植,栽后覆土至根芽,将土压实后浇水。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耕层(0-30厘米)土壤含盐量在1.2%以下、pH值在8.2以下的盐碱地、沙壤或沙质等结构尽可能疏松的土壤。有灌溉条件。

采用沟渠灌溉的,要保持移栽地局部平整且灌水方便;喷灌地块则可粗略平整,便于作业即可。移栽前一年秋翻一次,深度30厘米左右,移栽前结合耕翻深施充分腐熟农家肥,每公顷37.5吨左右,灌足底水,使田间持水量达到80%。

适宜苗龄

1.5-2年的大苗,地上草质茎长10-20厘米,地下根长20-25厘米,根茎直径0.25-0.3厘米。

移栽时间

移栽可在春季或秋季进行,以春季为好。春季移栽在4月下旬进行,即在土壤解冻后,麻黄尚未返青时。秋季移栽应在雨季的7月底至8月下旬进行。

移栽方法

起苗前对苗床灌透水,趁土壤潮湿贴苗垄开一沟,逐行顺垄全株采挖,保全苗,不断根。起好的苗分级打捆。移栽前先田间假植,根部压潮湿土,以防失水。

同穴2株,深度以埋入麻黄根茎部3厘米左右为宜。苗要直立,不曲根,不卧根、不露根,栽后踏实。行距30-40厘米,株距10-15厘米,每公顷定植15万-18万株。栽后及时浇水保苗,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

麻黄缓苗期每隔5-10天灌1次水,保证灌水4-5次。转绿成活后,当年再灌2-3次水。移栽田,第一年一般需灌5-8次水;移栽两年后,灌水次数可适当减少,但在春夏麻黄生长期保证4-6次灌溉,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每年的早春要灌足解冻水,封冻前灌足封冻水。麻黄采收田则封冻水要灌在采收前,解冻水可推迟至再生年植株出苗萌发后灌溉。积水后要及时排水,防止根系腐烂造成死亡。麻黄不耐水湿,宜勤灌少灌。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喷灌。

定植后隔年施优质腐熟农家肥,每公顷30-45吨。化肥的施用主要在生长期进行,从移栽后第3年开始,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麻黄需肥特点,配合施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复合肥。第3年每公顷施入450千克,3年后施入600-750千克,尽量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

每年除草2-4次。麻黄根系需氧性强,疏松的土壤有利于麻黄生长,对于土壤团粒结构差、地表易板结的地块每年至少中耕1次。麻黄根蘖茂盛,中耕时要严防麻黄根茎受破坏。

采收加工

麻黄在移栽生长3年后可首次采收,以后2年轮采1次。最佳采收时间在10月上旬,留茬高度为根茎以上1-2厘米,即距离地面3厘米左右为宜。留茬过高,麻黄产量低;而留茬过低,损伤麻黄的根茎,既影响麻黄下一年的再生能力,又对麻黄的品质无益。

收获后的麻黄草,用人工或风力去除杂草和泥土,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忌暴晒或雨淋。

虫害防治

播种后到麻黄的幼苗期要做好蝼蛄的防治工作,方法是将麦麸炒香后拌甲胺磷,在傍晚撒在行间和步道上,效果很好。蚜虫为害一般发生在7月中旬,用40%乐果乳油300倍液喷雾,一次即可见效。

主要价值

草麻黄为重要的药用植物,生物碱含量丰富,仅次于木贼麻黄。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因此在药用上所用的数量往往较木贼麻黄为多,为中国提制麻黄碱的主要植物。同时,草麻黄也是麻黄碱类制毒物品的天然植物来源,是制造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原料,中国对麻黄草实行严格控制,禁止自由买卖。

茎枝入药。能发汗、平喘、利尿。治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咳嗽、气喘、浮肿尿少等症。根有止汗的作用,治自汗盗汗。全株含多种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1-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1-去甲基麻黄碱,d-去甲基麻黄碱,麻黄副碱。此外含鞣质,挥发油。油中含1-松油醇、a-松油醇。草麻黄的“果实”(实为肉质苞片)生物碱含量甚低,可小量食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草麻黄为吉林省Ⅲ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家也明令禁止采集野生资源。

麻黄草的采集、收购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集、收购麻黄草,麻黄草收购单位只能将麻黄草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

2023年6月,入选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