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4 16:32

荑,汉语二级字,读作荑yí或tí,指的是植物初生嫩芽。形声。从艹,夷声。旧时多用来比喻女子柔嫩洁白的手,故借指女子的手。

字源演变

yí 喻纽、脂部;以纽、脂韵,以脂切。

tí 定纽、脂部; 定纽、齐韵、杜奚切。

形声字。从艸,夷声。本义是指初生茅草的嫩芽。《说文》:“荑,艸也。” 《玉篇·艸部》:“荑,始生茅也。”《诗·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毛传:“荑,茅之始生也。”这种意义的“荑”今天读tí。“荑”又是一种草名,即“莁荑”。 《尔雅·释草》:“莁荑,。”郭璞注:“一名白蒉。”这种意义的“荑”今天读tí。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杜奚切《集韵》《韵会》田黎切,𠀤音啼。《玉篇》始生茆也。《诗·邶风》自牧归荑。《衞风》手如柔荑。

又草木初生貌。《晋书·郭璞传》兰荑争翘。《谢灵运诗》原隰荑绿柳。

又草也。《孟子》苟为不熟,不如荑稗。通作稊。

又《广韵》以脂切《集韵》延知切,𠀤音夷。《尔雅·释草》莁荑,蔱蘠。《注》莁荑,草名。一名白蒉。

又芟刈曰荑。《周礼·地官》凡稼泽,以水殄草而芟荑之。 或作䄺。

详细释义

自牧归荑。——《诗·邶风·静女

1、《诗经》上的“荑”是植物初春生发于芽心的管柱状花穗苞的专称;“彤管”是因它长出茅草芽心之后颜色转红而言的一种代称。

2、语言学要解决字义问题一方面可以采取搜求专题书籍的考据学的方法,另一方面不妨从我们日常应用的语言现象(字典与方言--学界与民间--文字与语音)着手进行推究,可以称为现象学的方法;考虑到《诗经》的民歌起源,民间的方言语音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很值得我们发掘利用。如有必要,也可以引用其他学科的一些常识,如诗歌创作心理体验(或曰诗歌发生学),金文知识,植物学知识等。——《<诗经>“荑”字字义及“彤管”语意的探索与结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孟子·告子上》

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风俗通

又如:夕阳谁换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纳兰词》

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后汉书·方术传》

生繁华于枯荑。——《晋书·元帝纪》

荑枯(即“枯杨生稊”之意。喻绝处逢生;起死回生);荑稗(荑、稗为二草名,似禾,实比谷小,亦可食)

〈动〉

发芽 [germinate]

草陆生曰荑。——《通俗文》

陵罔掇丹荑。——郭璞游仙诗

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一首》

另见yí

<动>

割去田地里野草 [clear the field of weeds;weed]

凡稼泽,夏以殄草而芟荑之。——《周礼

另见tí

“荑”,是茅草的嫩芽,形容美人手的洁白柔嫩。《诗经·硕人》中有“手如柔荑”之喻。

《诗经 静女》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以后多象征爱情,作为少年男女的定情信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