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古道

更新时间:2024-10-13 15:38

“荔枝古道”亦称“子午古道”,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涪陵,连接四川陕西湖北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是古蜀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

史料记载

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修整涪州到西安的道路,从涪州置专驿,换人换马不换物,接力快速传送。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被称作“荔枝道”,全程1000多公里。唐时此道广设驿站,盛极一时,官商邮旅称便。北宋时,一度荒废,李复曾议修复,其《橘水集.与王楷书》有记述:“自洋南至达州,往日曾为驿程,今虽坏废,兴工亦不难亦。”明清时,成为川陕往来客商的重要道路,此道再度兴盛,《三省边防记》称之为“川陕要道”。

古道历史

驿站

《大唐六典》记载:唐代驿道每隔20里设置1个驿站,最盛时全国各地驿道总共有1639个驿站,驿道工作人员2万余人。要数最繁华就是这条荔枝道了,负责运鲜荔枝的驿使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所砍下的竹筒中,一是土法保鲜,另外是防止路途中挤压,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日夜兼程,紧鞭急蹄,保证在七天七夜时间中把鲜荔枝送到长安。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当今的“特快专递”了。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有最为精彩的描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就是对当时荔枝道的生动写照。

荔枝来历

从中国地图上来看,唐明皇为何不去荔枝盛产地两广,而要沿此道去川东南取荔枝?经过调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杨贵妃是四川忠县人,属涪陵郡,《华阳国志·巴志》载:“东至鱼复(今四川奉节),西至子午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蜀都赋》注引《南裔志》也说: ……江东至郡江州县往往有荔枝。”可见属于亚热带态气候的川东南,当时是产荔枝的。杨玉环幼时在老家即爱食此物,当了贵妃仍念念不忘乡情。李肇《国史补》云:“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故每岁飞驰以进。”尽管涪陵荔枝在质量上不及南国所产,但从成都近了一两千里,若舍近求远,路迢时旷,难以保鲜。其次,长安至川东南如经褒斜道至成都,绕道何止六七百里,权衡之下,以走子午道进镇巴境内入蜀为最近,于是荔枝道便成了,也就成为唐朝最繁华的一条驿道。

驿传荔枝

杨贵妃爱嗜荔枝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唐玄宗对她“三千宠爱在一身”也是青史留名的,于是便导演出一幕“驿传荔枝”的闹剧,与周幽王褒姒的“烽火戏诸侯”一样成为历代文人讽咏的范本。在君权至上的封建时代,上有所好,地方官自然肝脑涂地,满足其需要。荔枝被列为涪洲贡品,他们叫人从产地摘下,以竹筒盛装,马脖上系铃铛,老远都能听见,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长安。朝廷发有专门护照,沿途任何人不管发生任何事加以阻挡。《舆地纪胜》引《洋川志》记载:“杨贵妃嗜生荔枝,治驿自涪陵,由达州取道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香、色仍未变”。但《涪州志》记载“七日到长安”,说法有异,按照古代良马日行千里,各驿站又换马接力,二千里路程三日到达似乎可信,但从荔枝道整个路程的坚难考虑,七日比较实际。总之,当时驿贡荔枝是一种性命悠关的大事,只要爱妃能吃到鲜荔枝,沿途马死人亡在所不惜,当我们读到杜甫诗“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中,至今耆旧悲”仅仅为了贵妃品尝几颗鲜荔枝,百马死山中,能不使人扼腕兴叹。

古道路线

根据史籍的记载,通过古道踏访,荔枝道的基本路线是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名扬、秦河乡三官场、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定远,越九龙砦(陈家滩)杨家河、司上、罗镇砦—西乡县子午镇,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方舆纪胜》云:“当时以马驰载,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于路者甚众。”统治者不惜以口福残民,可见一斑。

古道现状

荔枝古道保留最为完好的,要数平昌县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的路段。至今还有拦马墙、饮马槽、关墙、衙门营盘等遗迹存在。长长的石梯和石板铺成的道路还没有受到公路的干扰,被岁月打磨得嶙峋而斑驳。漫步其间,倍感历史的厚重与沧凉。

马鞍乡与鹰背乡交界处的鸡公寨,荔枝古道从悬崖边经过,在崖边用大石条砌了长长的护栏,人称“拦马墙”,据说是当年为防止马匹受惊失蹄坠崖而修建的。此处的关墙也保存较好,左边拦马墙和右边石壁上深深的弯槽,据说是当年闩门杠用的,叫做门杠槽。

从鸡公寨过竹筒沟,到化米梁衙门营盘,路边还保留着几个完整的饮马槽。所谓饮马槽,是在古道的大石板上凿一个长方形的槽,装马料喂马的。其中一个饮马槽长60厘米,宽50厘米,深20厘米;距离方槽80厘米远的地方凿有一个圆孔,直径20厘米,深25厘米,是钉木桩拴马用的。

竹筒沟,只听这名字就让人心惊肉跳,两边是高高的山岭,早年古柏森森,沟底一条幽深的石板路伸向远方,象竹筒一样易进难出。过去,这里常有匪盗出入。当地老年人传说,很久以前,给朝廷进贡梨子的马队经过竹筒沟,遭到匪盗抢劫,皇帝派官兵前往剿灭,在此发生了一场恶战,尸横遍野,血染红了竹筒沟的石板路。人们在沟里砌了一座梨子庙(所谓梨子庙,最早是荔枝庙,后被讹作梨子庙),以求菩萨保佑梨子能平安出沟,破庙遗迹尚存,只是梨子菩萨几年前被人偷走了。听说,从前还有个戏子据此编了一部戏文。童谣道:“上了鸡公寨,梨子在不在;进了竹筒沟,梨子就要丢;过了化米梁,梨子才稳当。”

化米梁下面有个地方叫衙门坪,传说是专为管理护送荔枝工作而设置的衙门,围墙依稀可辨。后边有座古坟,至今人们还叫它官儿坟。据说一个衙门官员看中了这块形如“黄蛇赶鼠”的风水宝地,死后葬在那里的。衙门营盘对面垭口的土门,是荔枝道上的一道重要关卡,厚重高大的石门前几年修公路时才毁掉了。

荔枝古道经过鹰背乡街道,走苟家河,过夹石阳沟,下紫马坎,到龙王桥,当年这里人如流水马如龙,沿途有许多歇脚的旅店,人称幺店子。传送荔枝的从这里走过,挑草纸的从这里走过,背棉花的从这里走过,贩盐巴的从这里走过。据龙王桥年近九旬的苟良臣回忆:解放前,他家的三合院,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歇一二百人,有时候过往客商实在太多了,屋子里宿不下,客商们就把马拴在院子旁边的树林里,人在空地上烤火歇脚,老人还说沿途的幺店子都是如此。遥想当年,荔枝道好不繁华!

紫马坎,还有一段关于荔枝的动人故事。传说当年运送荔枝的马夫骑马来到山前,看见前面的燕尔河涨水了,白浪滔天,淹没了供人马通行的石墩子。人和马过不去了,荔枝无法按时传送到宫里,是要杀头的。马夫心想,进亦死,退亦死,不如在此石壁上撞死。马夫正要向石壁撞去,但见自己的高头大马由白变紫,顺从地俯下身子,瞧它那眼神分明是要自己骑上去。马夫跨上紫马背,紫马倏地站起,后脚在石壁上猛地一蹬,腾空飞过燕尔河和马板滩,在四五公里外的三官场才歇下脚,紫马又变成了白马。传说是玉皇大帝同情马夫的命运,派天马下凡救了马夫一命。石壁上永远地留下了两个深深的马蹄印。劳动人民为了感谢玉皇的仁慈,在夹石阳沟建了一座玉皇观,至今还保存着。

荔枝道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情爱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要便捷,二要坚固。苟家河的石桥是很有特色的,人称“四保险桥”。桥墩由石条砌成,石条与石条之间凿有深槽,内插石片,桥墩不会动摇,这是一保险;桥墩上面有楔头,桥板嵌入里面,桥板不会被水冲走,这是二保险;桥板下面架有粗大的横木,桥更能承受重压,这是三保险;桥板与桥板之间有“8”字形的楔头,安装“8”字形的石块,对桥板起固定作用,这是四保险。“四保险”石桥的构建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皇权和爱情的力量也可想而知。

历史地位

荔枝古道,延续千年,历代王朝将它作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明清时,荔枝道最为兴盛,商贾多由此道入川。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禁止私盐、茶、大路均设关卡,严行查禁,四川省自贡市现有的《西秦会络记》记载:陕西商人云集,有八店街,称为“八大号”,还修建了陕西届。不管怎么说,荔枝道曾经“商旅联桶,隐隐层层,冠带交错,万辕接轸”(张衡“两京赋”),特别是川陕交界处。沿着荔枝道沿线建立的贸易集市,如明未清初的最繁华街市,川陕鄂盐商交易市场的盐场坝,渔渡坝,响洞等街市,其名一直延用现在。对促进川陕鄂的物质交流和经济发展起过极其重大的作用,荔枝道事实上已成为历史贯通,南北交通的主脉。至今流传在镇巴民间还有“一条黄龙(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入川来”的说法,证明荔枝道在历代已经是出陕进川的一条重要交通输扭,同时也是荆楚文化带来的物质文化方面的繁荣,巴蜀文化的延续,从三国时起的小巴间道,演驿到唐朝的荔枝道,延伸到今天的210国道。形成远古的民俗风情、婚丧嫁娶、生活习俗,包括语言等都与四川豪无差异,境内的手工业及农具打造,民间醇洒,火纸制作技艺等,以及民间音乐中的曲艺(渔鼓)唢呐孝歌……民俗生活中的婚丧嫁娶礼仪,彩莲船、龙灯、狮舞等追溯到元、明、清等朝代,沿着荔枝道,由川、楚移民带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促进了古道沿线独有的荆楚物质文化和巴蜀精神文化的大融合。

最新发现

2015年在万源境内发现唐代文物古迹

根据《新唐书》等史料证实,为了让杨贵妃吃上新鲜荔枝,唐玄宗下旨修建了荔枝道,目前,学界多认为这条古道从涪陵到达州,穿越了大巴山后出川抵达西安。

2015年3月6-1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了“2015荔枝道考古探险”,涉及万源11个乡镇、周边地区3个乡镇,和以往考察相比,这次考察在古道边首次发现了唐代的文物古迹,对于古代文献上荔枝道的存在是一有力印证。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年前考古研究院就对万源荔枝道沿线的文化遗存进行了专项调查,发现的遗迹多是明清时代的,但这次却意外发现了唐代的摩崖造像。

据悉,本次活动还邀请到了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6位专家,从考古学、建筑学、交通史、文化遗产等方面对万源市境内的荔枝道进行了考察。

2016年在宣汉境内发现摩崖石刻

2016年5月,由西北大学、首都博物院专家组成的考古团对达州市宣汉县境内“荔枝古道”沿线的马渡浪洋寺摩崖石刻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石刻23龛、题名16处、唐代永泰元年的《丰饶寺碑记》1处。这些发现为研究宣汉县“荔枝古道”走向和形成年代提供了佐证和依据。

该考古团还将对宣汉县境内的红峰乡唐家坝石佛岩摩崖石刻进行考古调查。5月中旬,“省蜀道申遗办”将安排摄影家对宣汉县“蜀道申遗”提名地进行采风。5月底,宣汉县将正式启动编制“蜀道申遗”保护性规划及整治方案。

泸州的荔枝古道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境内的荔枝古道,有水陆两路。水路用船运,陆路用马运。水路有长江道和赤水河道:长江道由焦滩镇、大桥镇、白沙镇、望龙镇、原合江镇到白米镇史坝水驿;赤水河道由车辋镇、二里镇、先市镇、实录镇、原密溪乡、原合江镇到史坝水驿。陆路有河坝道、福坝道、先坝道:河坝道由河坝、凤鸣、堰坝、原合江镇到史坝水驿;福坝道由福宝、甘雨、白鹿、榕山到史坝水驿;先坝道由先滩、石龙、南滩、甘雨、榕山到史坝水驿。

其中,史坝水驿是境内荔枝外运总站。当时,来自境内各道的新鲜荔枝,均连枝带叶采摘,装入竹筐,以船或马运到史坝水驿。

2024年4月,“溯源蜀道·发现泸州”专项研究选题论证交流会召开。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建议大力开展荔枝古道文化研究,聚焦落实文化传承保护,推进“荔枝古道申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