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13 19:47
荔枝异形小卷蛾(学名:Cryptophlebia ombrodelta)是卷蛾科、异形小卷蛾属昆虫。成虫:体长约7毫米,翅展16-23毫米头、胸、腹部褐色。下唇须前伸,第2节长,第3节向下倾斜。前翅前缘钩状纹隐约可见;中室内有小脉,出自R2、R3脉之间;R2脉基部距R1脉比R3脉长不到2倍;后翅Cu2脉出自中室2/3-3/4处。雌蛾翅基片及前翅褐色,近臀角处后缘上有1个半圆形紫褐色斑,斑周围颜色较淡;后翅褐色或深褐色。雄蛾翅基片及前翅淡黄棕色,顶角有褐色斜斑,沿后缘有褐色宽长条斑。卵:半球状,乳白色,有光泽。幼虫:大龄时体长约12毫米,圆筒形,头和前胸背板褐色,体背粉红色,腹面黄白色,毛片灰色,肛上板灰黑色,无臀栉。蛹:长约10.5毫米;深褐色,胸背蜕裂线明显;第2-7各节腹背前、后缘各有1横排钩状刺突;第8、第9节的较粗大;第10节背刺突3个、腹刺突2个。
体长约7毫米,翅展16-23毫米头、胸、腹部褐色。下唇须前伸,第2节长,第3节向下倾斜。前翅前缘钩状纹隐约可见;中室内有小脉,出自R2、R3脉之间;R2脉基部距R1脉比R3脉长不到2倍;后翅Cu2脉出自中室2/3-3/4处。雌蛾翅基片及前翅褐色,近臀角处后缘上有1个半圆形紫褐色斑,斑周围颜色较淡;后翅褐色或深褐色。雄蛾翅基片及前翅淡黄棕色,顶角有褐色斜斑,沿后缘有褐色宽长条斑。
卵呈块状,聚集分布或者不规则的紧密单层排布。卵呈椭圆形,略带扁平形,长约1毫米,宽约0.8毫米;卵粒外表呈鱼鳞状,单个或者数个重叠排列。初产卵为浅白色,后变为浅黄色,最后转为红色的斑点,卵孵化前6小时会看到微红色的圆囊,孵化时幼虫先头部顶开卵盖,且幼虫头部在孵化前清晰可见(图1-a1、a2、a3)。在实验室条件下,卵全天均可孵化,一般卵会在3-5天孵化完成,平均(3.65±0.31)天。在野外一般成虫将卵散产在刚萌发的嫩芽或者小叶的腋部或表面凹陷处,也有产在叶表面,每叶通常产卵1粒,也有聚集分布的。
幼虫龄期划分及特征 根据幼虫头壳宽度进行聚类分析,将荔枝异形小卷蛾幼虫划分为五个龄期。各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Ⅰ龄幼虫(0.47±0.04)毫米、Ⅱ龄幼虫(0.65±0.05)毫米、Ⅲ龄幼虫(0.96±0.06)毫米、Ⅳ龄幼虫(1.32±0.08)毫米、Ⅴ龄幼虫(1.89±0.13)毫米。
初孵(Ⅰ龄)幼虫为浅橙色,表皮上有深棕色的头囊,腹面上有灰色毛片(图1-b1),初龄幼虫取食1-2天后会蜕皮进入下个龄期;Ⅱ、Ⅲ、Ⅳ龄幼虫背部逐渐变为粉红色,腹部变为淡白色,头部和前胸背板变为褐色和深棕色;末龄(Ⅴ龄)幼虫体长12-20毫米,腹部是黄白色,后期胴部背面变为粉红色,背面表皮上有稀疏的深绿色斑点,臀板灰黑色,头部和前胸背板在末龄幼虫逐渐变为白色和黄棕色(图1-b2、b3、b4、b5、b6)。老熟幼虫一般在化蛹前会向外吐丝形成一个严密的小苞,在苞内吐丝结成薄茧,并在茧中化蛹。
幼虫刚化蛹后,蛹为浅棕色,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变为深褐色;蛹长约10毫米,宽约3毫米。腹部2-7节背面的前、后缘各有一列刺状突,蛹第8、9节刺突较粗大。第10节背面可见3个刺突(图1-c1、c2、c3)。预蛹平均为(3.28±0.33)天,蛹历期平均为(8.67±1.06)天。
枝异形小卷蛾的蛹重波动较大,最轻仅为6.90毫克,最重可达109毫克,平均值为(28.96±21.46)毫克。按10毫克为一个等级区间将其划分为六个等级分析 ,其中以等级Ⅱ(10<蛹重≤20毫克)、Ⅲ(20<蛹重≤30毫克)为主,等级Ⅱ比例最高,为32.69%,二者比例合计57.69%,等级Ⅰ(蛹重≤10毫克)、等级Ⅳ(30<蛹重≤40毫克)、等级Ⅴ(40<蛹重≤50毫克)、等级Ⅵ(蛹重>50毫克)的比例接近,平均为10%左右,蛹重总体以10-30毫克为主。
雄蛹的长度范围6.38-12.04毫米,平均蛹长(9.04±1.57)毫米;宽度范围1.96-2.82毫米,平均蛹宽为(2.34±0.23)毫米。雌蛹的长度为8.04-11.84毫米,平均蛹长为(9.57±1.07)毫米;雌蛹的宽度为2.3-3.12毫米,平均蛹宽为(2.67±0.26)毫米。雄蛹的长度和宽度均小于雌蛹,且波动范围大,尤其是长度,其变异系数为17%,雌蛹仅为11%,而且二者各等级的比例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雄蛹的长宽比为3.83±0.32,雌蛹为3.59±0.11,变异系数分别为8%和3%,即雄蛹相对细长,而雌蛹粗大。
荔枝异形小卷蛾主要以幼虫为害寄主植物嫩梢和种实。寄主有格木、荔枝、杨桃、橙、羊蹄甲、槐树等。通常一个钻蛀孔道里面有1头幼虫,即以单头取食为主。初孵幼虫(Ⅰ龄)取食新萌发的嫩芽,虫孔外部有黄白色碎屑,其沿着嫩梢髓心部位向上或向下钻蛀,二者比例接近,幼虫钻蛀孔道的长度在30-90毫米,平均值为(67.22±38.40)毫米,幼虫钻蛀孔道的直径在1-4毫米,平均值为(2.52±0.78)毫米。随着虫龄(Ⅱ、Ⅲ、Ⅳ龄)的增长取食量不断地增大,髓心被幼虫完全取食,虫孔外和部分孔道内有黑褐色胶状物,并且孔道内底部有褐色的虫粪及水分。
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日本、大洋洲。在中国分布于华南、华北地区,以及台湾、河南等地。
试验饲养条件下,荔枝异形小卷蛾卵的发育历期平均为(3.72±0.31)天、幼虫平均为(20.43±2.33)天、预蛹平均为(3.28±0.33)天、蛹平均为(8.67±1.06)天、成虫平均为(9.38±0.81)天,雌虫寿命大于雄虫,一个世代累计(45.48±3.22)天,幼虫历期占整个世代的1/2。
在野外条件下(中国广东省肇庆市格木人工林),荔枝异形小卷蛾1年可发生5代,有世代重叠现象。通常以幼虫在格木枝梢内越冬,第1代幼虫在3月中旬开始出现,4月中旬化蛹,4月下旬见成虫;第2-4代幼虫分别出现的时间为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第5代从9月下旬持续到翌年3月。
蛹羽化全天均可发生,其中在14:00-16:00发生最多。有蜂蜜水和无蜂蜜水的条件下,雌蛾均显著长于雄蛾,有蜂蜜水条件下的成虫寿命显著高于无蜂蜜水条件下的成虫寿命。其中,有蜂蜜水条件下雌成虫的平均寿命(9.95±0.39)天,雄蛾平均寿命为(8.80±0.43)天,总体平均9.38 天;在无蜂蜜水的条件下,二者平均寿命均下降,分别为(7.10±0.30)天、(6.45±0.35)天。
荔枝异形小卷蛾为害格木时,幼虫蛀害嫩梢,高发期也可取食复叶或羽叶基部,可导致嫩梢死亡、落叶,使其丧失顶端生长。严重时不断蛀害主梢,使呈丛枝状,无主干。该虫也是荔枝果蛀虫中为害最严重的,可使这些果树果实腐烂及嫩茎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