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2 00:39
荔枝蝽是半翅目蝽科荔枝蝽属节肢动物,又称荔蝽、荔枝椿象、臭屁虫。盾形,黄褐色,腹面附有白色蜡粉。雌虫体型略大于雄虫,腹部末节腹面中央开裂;;臭腺开口于中足基部侧后方。雄虫腹部背面末节有一凹下的交尾结构,可作为雌雄的辨别特征。成虫寿命一般为203—371天。
荔枝蝽又名荔枝椿象。果树害虫,主要为害荔枝和龙眼;也为害其他无患子科植物。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体盾形、黄褐色,腹面被白色蜡粉,有臭腺,开口在胸部腹面中后胸交接处。卵圆球形,长2.5~2.7毫米,淡绿色,化前变为深灰色。若虫体色红黑相间。
成虫:体长24~28毫米,盾形、黄褐色,胸部有腹面被白色蜡粉。触角4节,黑褐色。前胸向前下方倾斜;臭腺开口于后胸侧板近前方处。腹部背面红色,雌虫腹部第七节腹面中央有一纵缝而分成两片,应用这一特征可以鉴别雌雄。
卵:近圆球形,径长2.5~2.7毫米,初产时淡绿色,少数淡黄色,近孵化时紫红色,常14粒相聚成块。
若虫:生长阶段共分为五龄。长椭圆形,体色自红至深蓝色,腹部中央及外缘深蓝色,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2~5龄体呈长方形。第二龄体长约8毫米,橙红色;头部、触角及前胸户角、腹部背面外缘为深蓝色;腹部背面有深蓝纹两条,自末节中央分别向外斜向前方。后胸背板外缘伸长达体侧。第三龄体长10~12毫米,色泽略同第二龄,后胸外缘为中胸及腹部第一节外缘所包围。第四龄体长14~16毫米,色泽同前,中胸背板两侧翅芽明显,其长度伸达后胸后缘。第五龄体长18~20毫米,色泽略浅,中胸背面两侧翅芽伸达第三腹节中间。第一腹节甚退化。将羽化时,全体被白色蜡粉。
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也见于南亚、东南亚国家。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上浓郁的叶丛或老叶背面越冬。翌年3、4月恢复活动,产卵于叶背。5、6月若虫盛发为害。若虫共5龄,历时约2个月,有假死习性,多数在7月间羽化为成虫,天寒后进入越冬期。若虫和成虫刺吸荔枝和龙眼的嫩梢、花穗和幼果的汁液,导致落花落果。如遇惊扰,常射出臭液自卫,沾及嫩梢、幼果局部会变焦褐色。
寄主有荔枝、龙眼。以成虫、若虫刺吸嫩梢、嫩芽、花穗和幼果汁液,严重影响新梢生长,导致嫩梢、叶枯萎或落花、落果,并传播其他病害。
(1)在每年越冬季节特别是低温的早上,振动枝桠使成虫坠落;3~5月也可振落若虫捕杀。
(2)产卵盛期,采摘卵块,放入寄生蜂保护器内。
(3)荔枝、龙眼的花芽至幼果期用敌百虫、毒丝本、灭虫灵百虫宁、速灭系丁等触杀性农药稀释液毒杀。
(4)利用平腹小蜂等寄生蜂的释放,寄生荔枝蝽卵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