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耳聋

更新时间:2023-11-01 10:24

药物性耳聋指的是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多年来,由于大量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己发现近百种耳毒性药物。在我国,由于尚未制定禁止和限制使用耳毒性药物的法律法规,许多耳毒性药物使用的十分普遍和随意,有些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药物致聋己成为我国聋儿的主要发病原因。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种类

1、 氨基糖甙类抗菌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新霉素、托布霉素、洁霉素等。

2、 非氨基糖甙类抗菌素:氯霉素、紫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卷曲霉素、春雷霉素、里杜霉素、巴龙霉素、尼泰霉素、多粘菌素B等。

3、 水杨酸盐:阿司匹林、非那西汀、APC、保泰松等。

4、 利尿剂:速尿、利尿酸、汞撒利等。

5、 抗肿瘤药物:顺铂、氮芥、博来霉素、氨甲嘌呤等。

6、 中药:乌头碱、重金属盐(汞、铅、砷等)。

7、 其他:奎宁、氯奎、心得安、肼笨达嗪、胰岛素、碘酒、洗必泰等。

临床表现

药物中毒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以耳聋、耳鸣为主。耳聋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逐渐加重,半年后逐渐稳定。耳聋多双侧对称,以高频听力损失开始,渐向低频扩展,少数人会继续恶化,至全聋。耳鸣多经久不息,加重患者痛苦。耳毒性药物还可造成肝、肾、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全身性损伤。不同药物致聋各有其特点,氨基糖甙类抗菌素致聋表现为早先出现4kHz以上高频听力下降,因语言频率尚未受累,患者常不觉耳聋,此时立即停药和采取治疗措施有可能制止耳聋发展。此外,该类药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用药量与中毒程度极不相称,少量用药即可导致不可逆的重度聋。利尿剂致聋多为可逆性的,早期停药后听力可恢复,但肾功能不良或与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合并使用则会造成永久性聋。阿司匹林、心得安、肼笨达嗪等致聋也为可逆性的,及时停药耳聋也可恢复。

药物性耳聋的症状

1、有一些患者的常常伴有头疼、头晕、耳聋等症状,患者一般情况下是在服用了一些有耳毒性的药物之后,刚开始的时候会引起听神经的损害,这就由可能有头疼、头晕和耳鸣的症状,有时候耳朵里一直嗡嗡地响,一般都是双侧发生的。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及时的庭院耳毒性药物或者是采用一些治疗的措施,或许还能够康复。如果不及时的治疗或者是停止药物,这种症状还会加重。

2、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听力下降、耳聋等症状,这些症状一般是在听力减退要出现在头疼、头晕和耳鸣等这些症状之后,刚开始的时候患者只是对高频率声音的听力下降,渐渐的对于低频率的声音也会出现听力的下降。也有可能听力下降和耳聋在用药的期间出现,也有可能是在停药几个月或是几年之后出现。

3、眩晕:在一般的情况下患有耳聋的患者的眩晕要不一般人的头晕更加的严重,发病的时候患者会感觉有天旋地转的感觉。在前面说过,在解剖学上听神经是和前庭神经在一起的,一般来说能损害听神经的药物也可以损害前庭神经,患者容易引起头晕、头痛或是呕吐等症状。

治疗方法

听神经再生还原疗法

1.具有开窍、通络、益肾、通窍、解毒、活血、聪耳等功效,有针对性地运用中药方剂,以通络解毒、养血化瘀、滋阴补气、淳香开窍,辨证治疗耳聋,耳鸣。

2.具有行气开窍,改善内耳供血、增强耳内代谢,提高毛细胞兴奋性等,打通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修复再生耳细胞,激活耳蜗神经,使耳部细胞得以修复再生。

3.具有活血化瘀、清除自由基、修复病变细胞、解除耳沉痛,短期即可促进变性、萎缩、坏死的听觉神经细胞修复再生,经全面规范治疗,短期内可消除耳鸣,恢复正常听力。

4.局部光波治疗的方法,可调节血管功能,使血流加速,改善内耳血液淋巴循环;加强组织代谢,纠正内耳缺氧状况并能及时排出有害物质,促进耳蜗功能及听功能的改善与恢复。

5.电针治疗耳聋、耳鸣是脉冲电磁场直接介入患者中耳及内耳,电波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通透性,改善耳蜗供血,有利于恢复耳蜗的正常生理功能。

治疗与康复

耳药物中毒重在预防,应严格掌握各种耳中毒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对有家族中毒史和肾炎患者,应忌用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对婴儿、老人、孕妇、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应忌用耳毒性药物。避免利尿剂、抗癌药与氨基糖甙类抗菌素联合使用。在应用耳毒性抗生素治病时,定期复查听力,一旦病情许可,应立即停药。

治疗应早期进行,以神经营养药物为主,如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ATP、辅酶A、高压氧等,中药苍术、生地、枸杞等对内耳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轻度中毒者,听力多可恢复,对于中毒时间较久的耳聋,一般治疗方法无明显效果,可选配适宜的助听器或行电子耳蜗植人后进行听觉语言康复。

引起耳聋药物

我国目前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占全国人口的1.6%,其中药物致聋的占30%~40%,人数多达100多万。目前已发现耳毒性药物达100多种,因此,对药物性耳聋应引起高度重视。

能诱发药物性耳聋的药物称之为耳毒性药物。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两类。其中又以

耳毒性抗生素最为常见。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对内耳前庭部分损伤比耳蜗部分更容易。接受1克/天超过1周链霉素治疗的4%~15%的患者,可发生可检测到的耳聋,通常在短暂的潜伏期后(7~10天)出现,如果治疗继续,则逐渐加重,直至变成永久性耳聋。新霉素在所有抗生素中具有最大的耳蜗毒性。当大剂量口服和作为肠道消毒的结肠灌注,特别是在有肠道溃疡或其他黏膜病变存在时,易使有足够量的药物被吸收而损伤听力。卡那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耳蜗毒性与新霉素近似。紫霉素对前庭和耳蜗均有毒性。万古霉素可引起耳聋,尤其是在有肾功能不良时。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对耳蜗及前庭也有毒性。有人认为这类药物耳毒性的顺序为: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

这类抗生素性耳聋有3个特点应引起注意。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引起的听力损害,首先发生在内耳高频率区,使高音听力下降,一般不易被人察觉,待用药数周、数月或停药半年、一年后,毒性扩展至低频率区,病人听话发生困难,这叫“迟发性耳毒反应”,尤以婴幼儿、老年人最为多见。又如新霉素、卡那霉素等,即使停用,它们在体内也已完全分解、排泄,但由药物引起的内耳毛细胞的退化及听神经细胞的变性萎缩却仍在继续进行,直至听力完全丧失,变为全聋,此称“渐进性耳毒反应”。再如有人只注射了半支链霉素,就立即发生了剧烈的眩晕、耳鸣,继而听力迅速下降、恶心,出现耳聋等症,此谓“过敏性耳毒反应”。这类患者多有家族性对这类药物敏感史。

药物性耳聋一旦形成,很难治疗,尤其是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病人更难治疗。但对药物性耳聋也并非束手无策,毫无办法。采取一些积极的治疗措施,可望使部分患者恢复部分听力。

治疗药物性耳聋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在听力下降、耳聋发生以前,一般会有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在不得不用耳毒性药物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这类症状,要及时停用这些药物,尽早给以适当的治疗。

调养

1.耳聋的病人应在家安心静养,尤应避免接触噪声或过大的声音。保持家庭环境整洁,病人心情舒畅,才有利于疾病恢复。

2.预防感冒,有一部分耳聋的病人可能与感冒有间接关系,故预防感冒则可减少一个发病因素。

3.注意勿过度劳累,做到起居有时,饮食定量。本病多发于中年人,故中年人更应注意这一点。

4.情绪稳定,忌暴怒狂喜,因为这些均可使人体内神经体液调节失去平衡,造成耳部血循环障碍,发生耳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