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4 16:11
荷兰电影是指由荷兰出品的电影,20世纪60年代,荷兰电影以生产纪录片为主;1966—1968年,是荷兰电影最多产的时期;70年代荷兰制片业走向稳定,每年大约生产60部影片。至20世纪90年代末,荷兰电影市场中美国电影占了86%,国产电影仅占6%
荷兰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被看成是生产纪录片的传统国家。最杰出的纪录片导演(除了已经长期不在荷兰工作的尤里斯·伊文思之外)有贝尔特·哈恩斯特拉、赫尔曼·范德霍斯特和约翰·费尔诺。他们使纪录片的技术和技巧达到完美无瑕的高水平。唯一的故事片导演是拉斯·拉德马克斯,他在50—60年代即从业于荷兰电影界。
在荷兰国产电影的主要问题在于: 一部影片的收入得靠国内市场收入分期来偿还。
荷兰电影最多产的时期是1966—1968年,那时还有一群青年导演反对现存的因袭主义,迫切想用清新的思想开拓前进的道路。他们在短时间内第一次拍摄了大量的影片,这些影片和以往荷兰生产的所有影片都截然不同。这些青年导演大多来自荷兰电影学院,他们试图用少量资金,以新的工作方式,既依靠自己的经验,又从外国电影中吸取营养,创造出更加自然、更加忠于生活的新电影——不过是在商业片范围之内。可惜1966—1968年荷兰电影业日益增长的乐观情绪立即被沮丧的情绪所取代。虽然青年导演在此期间上映了十部新电影,但是几乎没有一部受到观众欢迎,因而无法赚回制片成本。大多数青年导演都认识到,由于荷兰电影院少,艺术水平高的作家电影是没有生命力的,于是得出结论: 必须拍摄迎合市场需求,票房价值高的影片。因此,某些青年导演转向了拍摄色情片和犯罪喜剧片。
荷兰制片业在70年代是稳定的,每年大约生产60部影片。尽管如此,1966—1968年间的起飞气氛已一去不复返了。技艺的优劣重又决定着生产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位与众不同的导演: 约翰·范德柯依肯和佛朗斯·茨瓦尔杰斯。前者自1955年来独立摄制短片和纪录片,不仅艺术水平高,而且拍片构思独特;后者是一位实验电影或“地下电影”的突出代表,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茨瓦尔杰斯拍的影片多为讽喻片或无情节的人物素描短片,题材是关于没有得到满足的性爱的渴望和感情交流的困难等。茨瓦尔杰斯的演员浓妆艳抹,表演夸张;摄影用手提摄影机做无规律的运动,这一点就确立了影片画面的风格,片中几乎不讲话,并代之以由变奏很少的和音所构成的管风琴音乐。
荷兰电影市场至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电影占了86%,国产电影仅占6%。
1898年荷兰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电影国王一家(导演安德森)。1902年拍摄了短故事片《长裤汉遇险记》(导演穆连斯兄弟)。1910年在哈勒姆创建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些纪录片和短故事片。20年代前后外国影片大量进口,荷兰电影无力与之竞争,1919年哈勒姆电影厂关闭。
1927年以J.伊文思为首的一些青年电影工作者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俱乐部性质的“电影-联盟”。他们不顾警察当局的限制,放映苏联革命电影,宣传世界进步的电影艺术,他们的组织迅速扩大,遍及荷兰城市。同时他们团结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反对商业电影,赋予电影社会倾向性,并对电影语言进行创新实验。这个组织为荷兰纪录电影在30年代取得成就打下了基础。1934年,导演G.鲁登拍摄了影片《死水》(此片以摄影技巧高超著称,摄影师A.范?巴尔西和A.卢斯杰克)。伊文思拍摄了须德海。其他重要的纪录电影有水晶世界(1934,导演J.莫尔)、《复活节岛》(1934,导演Z.菲尔努)、《古老城市》(1935,导演V.突辛斯基)、《气缸之歌》(1936,导演M.德?哈斯)等。这样,荷兰形成了一个优秀的纪录电影学派。其特点在于探索新的富于表现力的电影手段,以诗意和尖锐的政论性相结合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30年代里,荷兰的故事片水平不如纪录片。1933年拍摄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祖国之父》(导演G.杰尼森)。
德国法西斯占领荷兰期间,荷兰的电影生产实际上停止了。大战后,拍摄了几部纪录片,如反映荷兰抵抗运动的《最后的射击》(1945,导演Z.菲尔努)和《在路上会同》(1946,导演O.范?涅恩浩夫)。在50年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荷兰纪录片和科普片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如导演J.莫尔的《从勒文胡克到电子显微镜》(1951);M.德?哈斯的《化妆跳舞会》(1952)、《阿姆斯特丹──水上城市》(1957);导演H.范?德尔?哈尔斯特的《我们一起撒网》(1952)、《畜牧神》(1962);B.汉斯特拉的《伦勃朗,肖像画巨匠》(1956)、《玻璃》(1958)等。这时期生产的故事片主要有反映荷兰农村生活的《军乐队》(1958,导演B.汉斯特拉)、描写一个少女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悲惨遭遇的《珍妮》(1958,导演V.范?海梅特)和喜剧片《同行们,不要喊叫!》(1960,导演F.拉德马克尔斯)。
1965年荷兰政府开始对电影生产给予资助。60年代中期,新一代电影工作者成长起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荷兰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故事片《约瑟夫.卡突斯不光彩地返回伦勃朗的国家》(1966,导演W.维尔斯达宾)、《妄想狂》(1967,导演A.狄特沃斯特)等。
70年代摄制的较重要作品有《安泽拉》(1973,导演N.德尔.黑德)、《弗兰克和爱娃》(1973,导演P.德.拉.帕拉)、《励柳.穆威》(1971,导演V.维尔斯达宾)、《美味糕》(1972,导演P.维尔胡文)、《火红头发的辛》(1974,导演F.韦斯)、《太阳的孩子》(1975,导演R.万?尼),以及导演J.斯杰林格的影片《来自奈梅根的马里金》(1974)和《艾尔凯里克》(1975)等。在彩色和技巧方面进行实验的影片有导演F.兹瓦尔蒂斯的《这是我》(1977)等。在艺术上获得很大成功的影片有导演F.拉德马克尔斯根据文学原作拍摄的影片《麦克斯.哈韦拉尔》(1976)、反法西斯的影片《女王的士兵》(1977,导演P.维尔胡文)和导演V.维尔斯达宾根据S.费斯特代克的作品改编的影片《1943年田园曲》(1978)。
这期间荷兰纪录电影的出色影片有:B.汉斯特拉的《12000000》(1964)、《水的叫声》(1967),J.菲尔努的《在荷兰的天空下》(1967)。反映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的纪录片有《非洲革命》(1972,导演克尔包斯?乔金)、《边境的交叉点》(1974,导演F.布洛梅特)等。
荷兰在海牙、乌得勒支、阿姆斯特丹设有电影制片厂。1951年成立科学电影协会。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创办了电影专科大学,1958年创办了电影学院。
尤里斯·伊文思
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荷兰电影导演。1898年11月18日生于奈梅亨 ,1989年6月28日卒于巴黎。1927年创办荷兰第一个电影俱乐部。在先锋派电影的影响下,他早期影片带有抒情的唯美主义倾向 ,如《桥》、《雨》等。1930年摄制了表现荷兰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纪录片《须德海》。此后拍摄大量纪录片。1989年底 伊文思在巴黎去世。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
在先锋派电影的影响下,他早期影片带有抒情的唯美主义倾向 ,如《桥》、《雨》等。1930年摄制了表现荷兰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纪录片《须德海》。此后,在世界各地拍摄纪录片 ,如纪录比利时煤矿工人大罢工的《博里纳日》、反映西班牙战争的《西班牙土地》、表现中国抗日战争的《四万万人民》和纪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你的敌人:日本》等 。战后,在苏联、波兰、巴西、中国、法国、意大利、马里 、古巴、越南等国拍摄了大量纪录片,如《塞纳河畔》、《愚公移山》等。由于他在世界各地拍片,故有“飞行的荷兰人”之称。1946年因拍摄澳大利亚工人拒绝为荷兰船只装卸武器的影片而被荷兰政府禁止出入荷兰,禁令直到1966年才撤销。1955年获得世界和平奖金,1978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 ,1986年又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伊文斯同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珍视中国为他的“第二故乡”。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应邀先后担任新影厂和文化部顾问,通过讲学和实践,协助我国培养了一批新闻纪录电影人才。同时在我国拍摄了《早春》、《愚公移山》等纪录片,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和社会的一个方面。80年代后,伊文斯在中国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风》。
马林·戈里斯
马林·戈里斯(MARLEEN GORRIS,1950—): 是荷兰少见的风格细腻、诗意的女性导演,她所拍摄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是1994年的《安东尼娅家族》(ANTONIA'S LINE)和1996年改编自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同名小说的《达罗威夫人》。前者以哲理而幽默的视角将人世间不同类型的感情一片打尽;不仅将女性之间的友情和爱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将普通男女的感情表述得极富诗意,相信看过本片的观众都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 每逢月圆之夜,楼上的女疯子就发出有节奏的吼叫,而楼下的男教徒则默默倾听;当女疯子弃世而去时,男教徒也悲伤地随她而去;更感人的是他们的墓志铭:“他们生前从未同床,死后却同墓。”而《达罗威夫人》被公认为是到最好的改编弗吉尼亚·沃尔夫小说的电影,戈里斯充分把握了小说家的意识流精髓,将一个中年妇女在一天内的复杂思绪表达得清晰而准确。
作品年表
(1) 《DE STILTE ROND CH?RISTINE M》, 1982
(2) 《破碎之镜》(BROKEN MIRRORS), 1984
(3) 《最后之岛》(THE LAST ISLAND), 1990
(4) 《关于一条街道的故事》(TALES FROM A STREET),1992
(5) 《安东尼娅家族》(ANTONIA'S LINE),1994: 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6) 《达罗威夫人》(MRS DALLOWAY),1996: 获1997年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7) 《随我去西方》(COME WEST WITH ME),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