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3 12:35
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荷兰语: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英语:Free University of Brussels,简称VUB)是一所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荷兰语区的公立研究型大学。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成立于1834年,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由于比利时语言纷争,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于1970年从原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分离而来。
1830年,比利时从荷兰王国正式独立。当时的比利时只有3所大学:根特大学,列日大学,和鲁汶大学(荷兰语)。布鲁塞尔作为首都,却没有大学一级的高等教育机构。
1831,建国后的第二年,一群在世界文学,科学以及教育界很知名度的布鲁塞尔名人提出以“欧洲最自由开明”的教育宗旨再建立一所国立大学的倡议。但当时已有的三所大学就已经让不宽裕比利时政府,经费捉襟见肘,所以对於这个提案,政府表现冷淡。
1834年在比利时主教的支持下,事情出现迅速转机:11月20日在 Malines 原天主教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比利时自由大学( Université libre de Belgique),也就是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前身。
1836年,随着大学的迁址,校名变更为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ULB)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仍秉承自由开明的教育原则,所以“libre”这个单词仍然保留。校徽为一位天主教的大天使手举长剑的形像(2006年该校徽已经更改)。建校初期的ULB只有96名学生,现有学生接近2万。当初为建校提供了十分重要支持的布鲁塞尔律师Pierre-Théodore Verhaegen的塑像就屹立在ULB的SOLBOSCH校区,每年的11月20日被命名为 Saint Verhaegen---ULB的校庆日。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共有三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1919年 Jules Bordet 诺贝尔医学奖,1974年 Albert Claude 诺贝尔医学奖,1977年 Ilya Prigogine 诺贝尔化学奖。
然而,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1868 年由于比利时政府变革,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因荷兰语和法语的不同一分为二。1969 年比利时议会通过表决,确认了两所大学的独立但保持原名,即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荷语全称为 Vrije UniversiteitBrussel, 简称 VUB)和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法语简称为 ULB),并分别由荷兰语区的弗拉芒大区政府(中文翻译也用“法兰德斯”、“弗兰德斯”、“弗兰德”等)和法语区的瓦隆大区政府管理。从此,两所大学并肩发展,重新编写各自的历史篇章。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VUB在布鲁塞尔心脏位置Etterbeek开始发展,该校大部分院系也集中在这个校区,另外一个医学校区在Jette。发展成为了拥有超过13000名注册学生综合性大学。
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下辖艺术哲学学院,法律与犯罪学学院,经济、社会、政治科学学院及索尔韦商学院,心理学及教育科学学院,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医学与药物学院,工程学院,体育及物理疗法学院,师范系等学术单位。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提供本科、硕士(初级硕士和硕士后硕士)及博士层次的高等教育,其专业门类繁多,比如计算机科学,犯罪学,通讯科学,化学,商业工程,生物医学,地理学,历史学,物理学,数学,安全工程,分子生物学,人文区位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经济学,法学,心理学,成人教育学,历史学,艺术科学与考古学,欧洲城市文化,核工程等等。
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世界排名常年位居世界前300名。
QS排名
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221名。
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200名。
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95名。
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188名。
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251-300名。
ARWU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2021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201-300名。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2021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284名。
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 1834 年的比利时自由大学(1842 年更名为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该校是在1830 年比利时国家独立以后为了改变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而创建的。大学的宗旨是把“自由思考”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础,崇尚科学的真理和实事求是的态;拒绝教会的控制、反对极权主义以保证科研的独立和自由,故而称之为“自由”大学。另外,该校提倡的“自由思考”还有一个新的含义,即承认年轻一带的开拓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大学曾获得过 3 个诺贝尔和多项菲尔兹奖。
布鲁塞尔(英语:Brussels;法语:Bruxelles;荷兰语:Brussel;德语:Brüssel),是比利时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欧洲联盟(欧盟,EU)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NATO)总部驻地,有欧洲的首都之称。另外也是200多个国际行政中心及超过1000个官方团体的日常会议举办城市。
该市是布鲁塞尔首都大区所辖19个市镇中最大的一个,面积32.61平方公里,人口171459(截至2013年8月1日),来自163个国家和民族,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5062.5人。公共交通道路里程296公里,每天通勤人数为35万人。该市是比政治和文化中心,汇聚了比王宫、议会、首相府等主要国家机构,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布鲁塞尔大广场和撒尿小童小于廉位于市中心。
布鲁塞尔位于欧洲西部,交通极为便利,从布鲁塞尔出发,可乘火车或飞机到达许多欧洲著名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巴黎,法兰克福等。
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1917年9月12日~2012年11月2日),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
1917年9月12日,韩素音生于河南信阳,祖籍广东五华县。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1952年,韩素音用英文创作的自传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的作品陆续被翻译介绍成中文等17国文字。
童第周(T.C.Tung,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Karel de Gucht,欧洲顾问委员会成员,曾任比利时外交部长、副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