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7 14:29

莒,汉语二级字,读作莒(jǔ),1、古代对“芋”的别称。2、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莒jǔ(ㄐㄨˇ)

1、古代对“芋”的别称。

2、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日照莒县一带。

基本词义

◎ 莒 jǔ

〈名〉

(1) 芋头 [taro]一种芋属植物

(2) 周代诸侯国名 [Ju state]。己姓旧都介根,在今山东胶县西南,后迁莒,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后为楚灭。如:莒刀(古代齐国的钱币。莒邑所造,形如刀,故名)

(3) 古邑名 [Ju city]。一为春秋时齐邑,在莒县;一为春秋时周邑(其地未详)

古籍释义

唐韵》《正韵》居许切《集韵》苟许切,𠀤音举。草名。《说文》齐谓芋为莒。

又国名。《春秋·隐二年》莒人入向。《注》莒国,今城阳莒县

莒父,鲁下邑。《论语子夏为莒父宰

又姓。《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莒氏。

说文解字

莒【卷一】【艸部】

齐谓芌为莒。从艸吕声。居许切

说文解字注

(莒)齐谓芋为莒。所谓别国方言也。借为国名。从艸。吕声。居许切。五部。颜氏家训云。北人之音多以举莒为矩、唯李季节云。齐桓公管仲於台上谋伐莒。东郭牙望桓公口开而不闭。故知所言者莒也。然则莒、矩必不同呼。此为知音矣。按广韵莒、矩虽分语、麌。然双声同呼。颜氏云。北人读举莒同矩者。唐韵矩其吕切。北人读举莒同之也。李季节音諩读举莒居许切。则与矩之其吕不同呼。合於管子所云口开而不闭。广韵矩俱雨切。非唐韵之旧矣又按孟子以遏徂莒。毛诗作徂旅。知莒从吕声。本读如吕。是所以口开不闭。不第如李季节所云也。

音韵方言

方言集汇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3 li1 [客英字典] gi3 li5 [海陆丰腔] gi3 li1 [宝安腔] gi3 [客语拼音字汇] gi3

粤语:geoi2

潮州话:gi2

地名

莒县

拼音:Jǔ Xiàn

莒县位于山东东南部,属新亚欧大陆桥头堡日照市,面积1952.4平方公里,人口108万. 莒县是块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生代第四纪中期,莒地就是植物茂盛.哺乳动物蕃生.古人类繁衍的地方。到新石器时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志为中心的古代文化亚区。莒商为古幕国,春秋时期为莒国,汉代为城阳国,莒故城为莒地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 名城。

莒文化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证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区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莒地故城堡 遗址达十几处之多,古遗址.古墓群已发现1291处;莒州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县博物馆 馆藏文物达12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莒文化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和沉淀 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

莒国

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发现也证实莒地在新石器时代就建立了大规模的部落王国。夏为莒部落,商属姑幕国,周为莒子国。历史文献有多种记载。据《春秋》隐公二年《正义》载,“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少昊为传说中居住在山东一带的古老部落首领,其后代一支在山东沿海一带建立莒部落方国,周武王十三年封兹舆期为莒国国君。郭沫若则认为莒是伯益后裔。所著《中国史稿》中说:“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个氏族。

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国疆域相当辽阔,拥有介根、夷维、牟娄、诸、琅琊、郓、密、向、余丘、纪障 等31个城邑。大体相当于今东临黄海,北到山东省胶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阴,南到苍山郯城临沭江苏赣榆的范围。在春秋初从计迁莒后,国势强盛,不断与齐、鲁、晋会盟,对周围小国征战。公元前686年夏,齐公子小白鲍叔牙的保护下奔莒避乱,次年鲁伐齐,小白回齐,是为齐桓公。此即著名历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来。

到春秋中后期,因屡遭征伐,莒国疆域日小。战国时期,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另说齐先灭莒,后又为楚所取)。后属齐地。前350年,齐国修建长城,经莒境东莞北部山岭至琅琊入海。(今齐长城遗址仍高出地面近两米。)前284年,燕将乐毅伐齐,攻克齐都临淄齐湣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城以拒乐毅。乐毅连克70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后燕军为田单火牛阵所破,襄王守莒而终于复国。

莒县由来

秦灭六国后始行郡县制莒国改称莒县,属琅琊郡,治在莒城。西汉时期,前201年(高祖六年)12月,置城阳郡。前179年(文帝二年)置城阳国,都莒。东汉末年称莒县,治在莒城,属徐州部琅琊国。三国魏地,属青州部城阳郡。晋先后属城阳郡、东莞郡,郡治莒县。南北朝时先后属青州东莞郡、莒州义塘郡。隋属琅琊郡。唐、五代初属河南道莒州,后属河南道密州。宋属密州。金元属莒州,州治莒县。明省县入州,属青州府清称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隶州,后为散州,先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后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

1913年改州为县,先后属岱南道济宁道琅琊道,1928年裁道后直属省。1940~1945年,变动频繁,先后分设莒南、莒北、莒中、莒沂边、莒临边、莒诸边、沂东等县。1945年7月莒中县改称莒县,驻莒城,隶属山东省滨海专区。1950年属沂水专区。1953年属临沂专区。1992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莒县临沂地区划归日照市管辖。虽时代更替、版图数变,然数千年来,莒名始终未易。莒国故城一直是州、县治所。

勿忘在莒

发音

wù wàng zài jǔ

成语释义

释义 比喻不忘本。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直谏》:“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尤其酒桌上,喝得正在兴头时。可这次,鲍叔牙竟揭了一圈,头一个就是手握己身政治前途的“顶头上司”——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姜小白:今天赫赫有名了,当年也曾和丧家犬一样躲在莒国寄人篱下;紧接着,“提醒”公布令上印在自己前边的管仲:别忘了绑在囚车里等死时的滋味;最后是排名不分先后的宁戚:赶车喂牛的,记着自己的出身。

此即成语“勿忘在莒”的出处。

成语典故

“勿忘在莒”这个成语,对大陆人来说比较生僻,但对生活在台湾的人们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因为蒋介石自1949年败退台湾以后,基本以“毋忘在莒”为座右铭,并常以此提醒台湾军民。“勿忘在莒”成为台湾的一个流行口号。莒(jǔ),是一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战国时归附齐国,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勿忘在莒”,大体有两个出处:一出自《吕氏春秋·直谏》:“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这段历史说的是春秋时代,齐襄公昏庸,齐国内乱,公子齐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于公元前686年夏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第二年,齐襄公去世,小白历经艰险回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为齐桓公。“在莒”还有另一出处,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攻占齐国都城临淄等七十余城,惟莒与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齐湣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以拒乐毅;田单坚守即墨,后来燕军被田单的火牛阵所破,夺回了七十余城,襄王守莒而最终复国。在这里“勿忘在莒”,就是告诫“不要忘记复国”。“勿忘在莒”,在这里是比喻“不要忘本”。蒋介石所引用“勿忘在莒”,一定是“田单复国”这一历史典故。

1952年1月,蒋介石到金门岛视察,特意给金门守军题词:“勿忘在莒”,当时,国军驻防金门的司令官胡琏将军对此心领神会。当年就在金门督造了一座“莒光楼”,楼内有“勿忘在莒”匾额和“莒光”二字,大概是“勿忘在莒”与“光复大陆”的缩写吧。“莒光楼”已成为观光景点。

据说,1964年12月2日,蒋介石视察金门时又发起了“勿忘在莒”学习运动。蒋介石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想借着这个历史典故,鼓励台澎金马的国军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向莒人学习,有朝一日“反攻大陆”,统一中国。

蒋介石亲笔题写的“勿忘在莒”四个大字,被镌刻在金门最高点的太武山的石壁上。还让中国台湾地区台湾防务部门制发了“勿忘在莒”徽章。总之,蒋介石到台湾后,终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他是把台湾当作“莒”,效法田单、齐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复国”之志。台湾的“勿忘在莒”之声直到蒋经国去世后方才消停下来。两蒋时代的台湾歌曲中也贯穿着“勿忘在莒”精神。如《反攻复国歌》:“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大陆是我们的国土,大陆是我们的乡亲。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乡亲。不能让俄寇欺侮,不能让血肉屈辱。我们要反攻回去,我们要反攻回去,把大陆收复,把大陆收复!”

今天,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蒋介石的“勿忘在莒”,无疑会发现蒋介石终其一生坚持的“一个中国”立场,终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大业!在“一个中国”的理念上,国共两党是认同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莒山

莒山 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高平市交界处,西接双王庄,东到高平市刘庄,南接西张村,北达高平市焦河,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03米。为荒山秃岭。山顶曾有蔺相如庙。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有限公司坐落于山脚下。山麓有金玉岭,相传蔺相如完璧归赵,差舍人持璧自秦归赵时曾经此地,故名金(经)玉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