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4 18:38
莞草编织技艺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传统手工技艺。2007年厚街镇莞草编制技艺位列东莞市首批3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中,同时已被东莞市文广新局推荐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申报这个是为了留住东莞(guan)的名字”,该镇文广中心工作人员欧明炽告诉记者,东莞市因为盛产莞草又在省城广州的东面,才得此名,由于经济的发展,草席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野生莞草基本上不存在。
草席是人类从树上迁到洞穴居住的家具之一,东莞莞草编织技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东莞市东城区柏洲边出土的战国墓砖上就有清楚的席纹,工整细致;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座席,历史学家就清晰地考证注明‘莞席,以麻线为经,莞草为纬编成,素娟包缘’的字样,这表明东莞的草织品在汉朝已经受到了王室的青睐”,欧明炽说,此外据《宋起居注》载:“广州刺史韦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领。”这说明在我国南北朝的刘宋时期(420—479),东莞人已大量生产草席。
东莞的草织品可以分为水草类、草绳类、草辫类、绳席类、辫席类、草席类。草席编织工艺的一般工序包括:挑草(挑水草)、染水草、晾晒、行绠、晾晒、剪席、拍席、统席九部分。要做好东莞床席必须做到“三选”:即选人、选草、造麻绠。选人,是指雇用的工作熟练的人织席;选草,先选质量,采购颜色光洁的麸草,更要注意草身圆滑的石竹种,用草注重“宁长莫短”的原则;造麻绠,席绠石席的经线,一线断全席便破裂,如果麻质不良,纺工不匀,往往发生断线的毛病。
草席编织一般有以下工序:挑草、染水草、晾晒、行绠、晾晒、剪席、拍席、捅席。
以芥黄席为例,其制作流程是,先从莞草中挑取全白、细长的草,再用芥黄粉泡染上色,脱胶晒干后,再辅以粗麻绠织成席,这一步骤即是“行绠”,随后将席晾晒,最后将草席的边角整理平整。
整个流程几乎都依靠手工完成,其中,“行绠”环节最为费时,需要借助简易的编织机,由两人配合,一人以莞草为经线,一人以粗麻为纬线,两线交错编织,一般半天时间可织成一张席。
芥黄席是莞草席中制作精良的一种床用席,因其花色新颖,耐用而不褪色,被称为皇后席。在东莞,买几张皇后席作为嫁娶的必备物品,曾是流传多时的传统民风民俗。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江河及其众多的大小支流的淡水汇集之间,恰好与南海的海水(咸水)和河水(淡水)在这里交汇,咸水和淡水交替灌溉这地区的莞草。咸水和淡水的地方,最适宜种植莞草。因此,这一地区优质莞草产量最高,出口很畅销。在东莞市东城区柏洲边出土的战国墓砖,上有清楚的席纹,工整细致,显示东莞草席历史的悠久、工艺技术的高超。东莞草织,优质莞草、草织品产量高,出口很畅销。在上世纪80年代前,在广东出口产品中,草席不逊于蚕丝,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来以草织为业的镇区主要有厚街、道滘、虎门、莞城、望牛墩等五镇。民国以来,这些地区的草织品除了满足内销之外,更多的将市场投向了海外。在改革开放以前,东莞草织品出口量仅次于蚕丝,几乎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座席,历史学家就清晰地考证注明“莞席,以麻线为经,莞草为纬编成,素娟包缘”字样,这表明东莞的草织品在汉朝已经受到了王室的青睐。又据《宋起居注》记载:“广州刺史韦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领。”据此,南北朝的刘宋时期(420—479),东莞人已大量生产草席。因此,东莞生产草席的历史至少在2000年以上。
关于莞草编织品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南北朝,据《宋起居注》载,“广州刺史韦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领。”
明清两代的《东莞县志》对莞草和草织品已有较多的记载。崇祯年间的《东莞县志》曾记录明代莞籍官员的诗句,“苑彼莞草,芄芄其色。不蔓不枝,宜之为席。”康熙年间的《东莞县志》则记载,东莞境内东江沿岸“其产卤草,其人捕鱼之外,日相采莞以为生。”
应该说,至明清两代,野生莞草的经济价值已被时人重视,当时主要的草织品是“夹席”和“草手套”。
清末国门被迫开放后,在洋商的迫使下,东莞在厚街涌口、双岗等村扩大莞草的人工种植面积,并形成较多的草织作坊,草织技术也得到改进。厚街成为东莞草织业的重心,此后草织业又延及到道滘、莞城、太平等镇。
1900年至1914年是东莞草织品产销的高峰期,东莞草田面积增至2.6万亩,年产量约为35万担,草席销出18万包。主要销场由东南亚转为英国、美国,及西欧大陆诸国。
1914年,一战爆发,此后战乱不断,草织业产量逐年减少。1930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草织品出口陷入滞销。
1938年,广州被日军侵占,草织业销路中断。1941年,香港沦陷,草织业生产全部滞停,整个行业破产。新中国成立后,草织业开始复苏。尤其是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东莞涌现一批较大的草织厂。国家对草织品实行统购统销,保证了草织业的销售渠道。
草席类产品的主要产区仍是厚街。1956年,厚街草织厂和涌口草织厂共有草织机300部,几乎全村妇女都参与草织编织。草编工艺品的主要产区是道滘。当地最大的道滘草织厂曾有2000多工人,占本村劳力的四成多。
1983年后,随着东莞推行引淡驱咸,草田改种水稻、香蕉等农作物,造成草织品原料短缺,同时塑料用品大量进入市场,草席在国际市场滞销。草织业迅速走向没落。
客观地说,莞草的编织技艺并不算太复杂,它的历史价值,其实更多的在于经济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莞进入社会经济的改革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草织业一落千丈,走向衰落。其次,为了改善农业环境,地方施行防咸蓄淡,原来引海水的河涌道堵塞,再加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改变,莞草产量锐减。第三、塑料等现代工业制品的大量使用,使莞草制品的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这一传统技艺逐渐无人问津,陷入濒危的境地,其生存和发展令人堪忧。2007年,东莞市厚街镇“莞草编织”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莞草编织技艺的濒危状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了保护和恢复莞草编织技艺,东莞各镇地方政府加强了对原材料的保护,在沙田开辟了数百亩专门种植莞草的区域,为仍然保留着莞草编织技艺的各镇区保证每年的莞草供应量。作为草织品的主要产区,道滘镇的莞草编织技艺在各方重视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很多刚到东莞的外地人,总是将莞(guan)字读成wan”,欧明炽说,当听到本地人读guan时,特别不理解,目前有一种对东莞名称来历比较认可的说法,“因为此地盛产一种水草叫莞草,它的发音是guan(三声),而且地处广州的东边,慢慢的就有了东莞这个名字”,厚街将莞草编织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用这种方式保存东莞草席以及莞草的记忆,从而留住东莞(guan)的正确读音。
据悉,过去的老广东人一年四季床上都辅着席子,广东的学生北上读书,人人都不带褥子而是带床席子去。“超过40岁的人可能还知道这里以前盛产莞草,年轻人大都不清楚”,陈煜老师说,如果要看成品草席,估计只有到博物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