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一世

更新时间:2024-01-26 17:10

莫里斯(希腊语:Μαυρίκιος,拉丁语:Mauricius,英语:Maurice;539年—602年),即莫里斯一世,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王朝第五位皇帝(582年—602年在位)。

人物生平

早年与登基

莫里斯一世生于拜占庭帝国小亚细亚的卡帕多契亚。582年8月,在皇帝提比略二世死后,他登基为帝。

东援波斯

莫里斯一世在位期间, 战争几乎燃遍了帝国全境。公元586年,莫里斯麾下大将菲利皮库斯在索拉孔会战中大败萨珊波斯大将卡尔达里干率领的部队,但拜占庭-波斯战争仍在延续。

591年,波斯名将巴赫兰·楚宾(Bahram Chobin,即后来的巴赫拉姆六世)被逼反叛,霍尔米兹德四世被杀,王子库思老流落到拜占庭求助。莫里斯尽管深深惊讶于波斯君主的落魄,但经过再三的利弊权衡后,他还是决定援助库思老复位,条件是对方割让亚美尼亚和德拉要塞给拜占庭。为了加强复辟后两国的友谊,莫里斯同时还将自己的女儿西琳公主嫁给库思老。拜占庭与萨珊波斯这对百年宿敌终于相互达成谅解,为时20年的“丝绸战争”也宣告终结。

591年,库思老和拜占庭将领纳西斯统率着一支由两国军队组成的联军(包括随同皇帝一起流亡的波斯旧部和7万拜占庭志愿军),开始向泰西封进发。这时,巴赫拉姆六世夺位尚不足一年,力量有限,面对在数量上远胜于己的联军,只能整装迎击。于是,有拜占庭人插足的波斯内战再次爆发了。巴赫拉姆六世的军队经过两次激烈的战斗,在巴拉拉图斯河战役被彻底击溃,他本人走投无路,最后几经辗转进入了突厥人的领地。库思老入主泰西封,再度当上了这个极度破乱的帝国的君主,即库思老二世

四面出击

在巴尔干地区,在此后的594至600年间,得益于普里斯库斯(Priscus)将军的领导,拜占庭帝国的军队不但成功地遏制住了阿瓦尔人南进的步伐,还难得地在与草原蛮族的较量中占据了上风,这还自查士丁尼一世皇帝晚年以来第一次。

601年,拜占庭帝国与阿瓦尔人在蒂萨(Tisza)河岸进行了最后的决战。结果,伯颜可汗(巴颜可汗)彻底战败,丧失了他的4个儿子和近3万人的军队。于是,罗马人自3世纪撤出达契亚(Dacii)以来,第一次再度踏上多瑙河下游北岸的匈牙利的土地。

在意大利和北非,莫里斯击败了伦巴第人摩尔人的进攻,并将这些地方交给当地的军事统帅(总督)来统治。莫里斯花了整整20年时间,利用金钱、武力、联姻和结盟等手段,终于成功解除了西、北、东三面的威胁。但与此同时,他在应对国内的危机与矛盾时却日益陷入困局。

身死内乱

鉴于帝国的财政依旧匮乏,莫里斯政府为了取得对外的进展,尽力缩减军队的薪金和首都平民的救济金,但同时也不断加重赋税征缴,因而招致了下层民众普遍的怨声载道。他们对于这种过于明显的阶级政策的反应,越来越频繁的表现于各省不断的起义和吉莫、军队等的暴动中。

到了602年秋末,在对阿瓦尔人的战斗中,拜占庭帝国军队再次取得一系列胜利,伯颜可汗因之忧愤而亡。但莫里斯政府为了加强北边国防,却发出了一道军队冬季到多瑙河驻扎的命令。这道不得人心的命令立即招致了军队普遍的坚决抵制。这时,军中有一位百夫长名叫福卡斯,是普里斯库斯将军的老部下。他狡猾地利用了士兵们对政府的怨愤与不满,公然暴动起来(福卡斯之乱)。随后,哗变的士兵们在福卡斯的率领下直涌向君士坦丁堡,推翻不得人心的莫里斯政府。莫里斯及他的子女都被处死,仅有太子提奥多西(Theodosius)化装成修道士逃亡波斯。至此,查士丁尼家族的统治也告结束,规模空前的内战开始。

为政举措

战略革新

莫里斯一世时期,鉴于此前查士丁尼一世的征战耗尽国力,故而改采守势战略。现代学者钮先钟认为,莫里斯一世的战略构想“为企图使用各种手段以避免战争,最好是能使敌人知难而退,不敢进犯。此即所谓守势的吓阻战略,换言之,就是用防御手段来达到吓阻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莫里斯一世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国防体系:一方面企图用最小的成本来维护最大的安全;另一方面又可预防国内军阀叛乱的危险。

莫里斯一世对于其战略构想的实践,可分为四点:(1)健全人事制度,使军事人员的升迁调动之权都直属中央,部队指挥官不得擅专;(2)减少佣兵人数,并对其任务加以严格限制,只用来组成中央战略预备队和充任边防部队的骨干;(3)建立民兵制,并依赖他们来防守边疆,同时建筑要塞网来增强防御;(4)对于民兵采取免税和授田的措施,在边区逐步推行兵农合一的制度。

有研究认为,他的改革使拜占庭帝国渡过难关,并奠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军事理论

莫里斯一世是拜占庭著名军事理论家,撰有军事著作《战略》。《战略》主要探讨战术范畴的问题。该书是在总结6世纪拜占庭军队的作战经验,并利用《论军事》一书的观点写成的。重点论述了军队的编制、武器装备、训练、队形编成、作战方法、战斗保障和各民族进行战争的特点,以便为拜占庭那些军区指挥官们提供作战理论上的指导,培养军事人才。

遵照拜占庭帝国重视骑兵的传统,《战略》首先极力主张建立更为强大的骑兵队伍,并装备精良的防护器具和武器,认为优良的骑兵才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力量。其次,该书强调作战的突然性,认为战争胜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攻击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其三,该书特别重视将帅的个人素质和指挥才能,认为将帅应当关心武器,更应当讲求指挥艺术。就像离开舵手不能把船从大海领入海港一样,离开高超的指挥艺术就不能战胜敌人;与其与敌人直接战斗,不如用计谋打败敌人。在《战略》中,他提出了海陆军协同作战理论。

《战略》与后来利奥六世所撰的《战术》并列为拜占庭的军事经典,法国战略理论家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在其《西洋世界军事史》中指出:“直到19世纪为止,西欧都不曾产生过如此优秀的军事教范,这绝非夸大的评论。”1770年,这两部书由法国人梅齐乐(Paul de Maizeroy)译成法文,而他又根据二者的书名创造出“strategy”和“tactics”两个新名词,并于1777年在其自己所著的《战争理论》(Theorie de la guerre)一书中首次使用。此即为“战略”和“战术”两个现代军语的起源。

主要作品

莫里斯一世著有海陆军协同作战理论的军事著作《战略》(Strategikon)12卷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