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大会战纪念碑

更新时间:2024-10-05 22:22

莱比锡大会战纪念碑是莱比锡的标志之一,它是博览会城15,000个文物古迹中的一个,排位在科隆(12,000个)和德累斯顿(10,000个)之前,成为德国的文物古迹之都。当时的纪念碑修筑工程历经了15年之久,1913年10月18日才正式落成。

纪念意义

位于莱比锡的各民族会战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它纪念了1813年10月16到19日在莱比锡城门口爆发的民族大会战而建造的。它是莱比锡的标志之一,是古战场上一个明显的地标,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纪念碑。

历史背景

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又称莱比锡各民族大会战。战争的一方是俄国、奥地利、普鲁士、瑞典组成的联军约30万人,另一方是拿破仑一世统帅的法军及莱茵联邦的军队约20万人。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战斗中反法联盟方面丧失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会战的直接结果是拿破仑一世在德意志的统治最终崩溃,莱茵联邦解体。

建筑特色

纪念碑高91米,有500级台阶。碑体正面是高达十米的英雄浮雕,顶端是四个持剑而立的巨型战士,德意志的民族主义甚至是纳粹主义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特意在莱比锡大会战纪念碑前举行隆重的誓师大会,此处也变成纳粹主义最庞大的精神道场。

历史沿革

纪念碑在1898年10月18日奠基。当时的纪念碑修筑工程历经了15年之久,1913年10月18日才正式落成。长年累月的风雨洗礼已经使整个花岗岩碑体呈黑褐色。

相关资料

该纪念碑由柏林建筑师布鲁诺·施密茨设计完成。其业主是克莱门斯·提摩(1861-1945),是德意志爱国者同盟的主席和莱比锡阿波罗共济会会员,他通过特别设置的彩票和募捐来筹款建造纪念碑。

尽管拿破仑的征俄之战遭到了惨败,但他却无意善罢甘休,一回到巴黎,便立即着手组建一支“新大军团”,以迎击敌人的反攻。他预料这一反攻很快就会到来。关键在于抢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俄军得以在普鲁士边境集中之前迅速采取行动。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已经彻底破产了,如果再让时间溜走,那么那些勉强凑集起来的卫星国诸如奥地利、普鲁士、萨克森和巴伐利亚都会脱离运行轨道而去。

毕竟,事情还不像表面所看起来的那样严重。征俄之战中伤亡的半数并非法国人,主要损失是那些被强迫征入大军团的巴伐利亚人、符腾堡人、萨克森人、普鲁士人、波兰人和意大利人。如今这些仆从国又被号召在人员和马匹上作出新的奉献。为了补充法军骨干,拿破仑提前征召1814年度和1815年度新兵入伍,此举给拿破仑增添了三十万新的生力军。他先前曾组建一支“国民自卫军”(本土军)作为军队的后备力量。这支部队各部编成也有别于正规军的团队,而且根据宪法只应在法国国内服役。但他们却被大批地转为正规部队。

由于下级军官极为缺乏,二百名军校在校学员被提前派到军中任职,一百名服役十年以上的士官被提升为少尉。但在征俄战役中损失最严重的兵种还是骑兵。2月26日拿破仑命令陆军大臣为进行1813年战役而重建整个骑兵,其编成如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