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1 09:42
茵陈蒿别称“茵陈”或“绵茵陈”。菊科。多年生草本,多分枝。茎生叶二回羽状全裂,裂片丝状,有灰白色细柔毛。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形花丛,秋季开花,花黄色,外层为雌花,6~10枚,能育,内层较少,不育。瘦果长圆形,无毛。本种多变异。我国各地都有分布;朝鲜、日本、菲律宾也产。分根繁殖。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根茎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层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5~10毫米,宽0.5~1.5(~2)毫米,叶柄长3~7毫米,花期上述叶均萎谢;中部叶宽卵形、近圆形或卵圆形,长2~3厘米,宽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丝线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8~12毫米,宽0.3~1毫米,近无毛,顶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茎,近无叶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数,直径1.5~2毫米,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侧生长,常排成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草质,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淡黄色,有绿色中肋,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锐;两性花3~7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上端棒状,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极小。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花果期7~10月。
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产辽宁、河北、陕西(东部、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东部、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
含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绿原酸,咖啡酸,挥发油等。其中滨蒿挥发油主要成分是侧柏醇、正丁醛、糠醛、甲庚酮、葛缕酮、I,8-桉叶素、旷蒎烯、p蒎烯、丁香油酚、乙酸牦牛儿苗酯、冰草烯、侧柏酮等。茵陈蒿挥发油,主要成分是13-蒎烯、茵陈二炔酮、茵陈二烯酮、茵陈烯炔等。
茵陈蒿的常见虫害为蝼蛄,成虫和幼虫均有破坏性,在土中咬食刚播种子的幼芽,咬断幼苗的根茎或咬成乱麻状,使幼苗倒伏,枯死。蝼蛄在土壤表层穿行形成隧道,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使幼苗缺乏肥水而枯死。
防治方法
①进行水旱轮作,精耕细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②毒饵诱杀:用谷秕煮熟拌上90%敌百虫,撤于畦面、播种沟内、蝼蛄活动的隧道处;
③人工捕杀:早春,根据蝼蛄造成的隧道虚口查找虫窝进行捕杀;
④药剂防治:用5%辛硫磷颗粒剂每667m2 1~1.5 kg撒于地面,再耙入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