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咏足

更新时间:2024-09-30 11:30

《菩萨蛮·咏足》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上片描绘侍妓或歌妓的小脚步态,下片描叙侍妓或歌妓的小脚的痛苦与慰藉。全词通过对侍妓、歌妓的描写,披露缠足给古代妇女带来痛苦,对社会这一陋习表示不满。

作品原文

菩萨蛮⑴·咏足⑵

涂⑶香莫惜莲承步⑷。长愁罗袜⑸凌波⑹去。只见舞回风⑺,都无行处踪⑻。

偷⑼穿宫样⑽稳,并立双趺⑾困。纤妙⑿说应⒀难,须从掌上看。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⑵咏足:咏妇女的小脚。

⑶涂:道路,通途。

⑷莲承步:《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后世称妇女之小脚为“三寸金莲”。

⑸罗袜:丝罗制的袜。

⑹凌波:起伏飘浮于波涛之上。三国魏曹植《洛神赋》:体迅飞亮,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⑺风:旋风。

⑻行处踪:行经场所的踪迹。

⑼偷:暗暗地。

⑽宫样:宫廷样式的衣裳,这里借指小鞋。

⑾双趺(fū):脚。

⑿纤妙:纤细美妙。

⒀应:该。

白话译文

道路留香不吝惜美女的脚步,久久敛束着丝罗袜如在水波上走。只见她那舞步如旋风,都不留下步履踪迹。

暗暗地穿着宫廷样式的鞋适合走路稳健,而并立两脚行路就困难。你说纤细美妙到何种程度,该是很难。要说“纤妙”,必须把妇女托在手掌上去看她的脚。

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妇女缠足始于南唐而盛行于宋代,人们认为妇女的脚缠得越小越美。自上而下,渐成风气。宋英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在太常博士直史馆杭州通守任上,作该词披露北宋社会这一陋习。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上片描绘侍妓或歌妓的小脚步态。“审美理想渗透于审美感受之中,主宰着一定民族、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审美趣味、风尚和趋向。”苏轼写作该词所带的审美倾向也不例外。“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特写侍妓或歌妓轻飘的步姿。莲上“承步”,“罗袜凌波”,如洛水女神飘在水面上。中国古代爱恋民歌就是承袭这种小脚美的审美观来吟咏“莲承步”,“罗袜凌波”的。“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特写轻飘的舞姿。正因为脚小舞起来就显得轻盈多了。飞舞起来如“回风”一般,且不留下脚印。对于这种迅疾轻盈的舞姿,苏轼是带着赞美的态度来评判的。

下片描叙侍妓或歌妓的小脚的痛苦与慰藉。“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描写侍妓或歌妓缠足所带来的痛苦。即是暗暗地想换穿宫廷贵夫人鞋,合适是合适,但不能并立站起来,走路更困难。宋代这种残忍的缠足审美观,使很多妇女痛苦一生,苏轼毫不回避地披露了这种痛苦与困难。“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纤妙是指人们以习惯的审美观为准绳,脚是缠得越小越“纤妙”。“说应难”,意思是用语言难以表达。“须从掌上看”,反映了苏轼虽然反对妇女缠足,但是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与审美上的局限性。

该词是苏轼站在欣赏的角度和批判的立场上,通过写侍妓、歌妓,披露缠足给妇女带来痛苦,对北宋社会这一陋习表示不满。该词有些庸俗,近乎游戏文字,不完全是 “恶谑、恶趣”之词。

名家评论

清代诗人叶申芗(xiāng)《本事词》卷上《苏轼赠妓词》:坡公喜于吟咏,词集中亦多歌席酬赠之作。(略)咏美人足之《菩萨蛮》,尤觉清丽,词云:“涂香莫惜莲承步……”似此体物绘情,曲尽其妙,又岂皆铜琶铁板之雄豪钦?

湖南省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姜书阁《论苏轼词的源和流》:苏轼也还写过少数更为无聊的乃至猥亵的小词,语言风格固亦可其采用世俗口语,运用纯熟,但内容尘下,如《菩萨蛮·咏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苏轼七集》、《苏轼词》、《苏轼易传》、《苏轼乐府》等传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