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话

更新时间:2023-07-06 01:11

营口话隶属于胶辽官话——盖桓片。是以胶辽方言音为基础,以天津方言音为辅助音夹杂东北方言词汇的特殊混合口音。

演变过程

营口是座船拉来的城市,所以方言也是舶来品。营口方言也是营口近代史的演变。营口市区为退海之地,土地盐碱成分很高,不适宜农耕劳作,故先无固定居民。史料记载营口第一批移民始于清王朝顺治八年,来山东招远。营口市区位于辽河入海口处,通常为渔民躲避风浪抛锚之所。渔民之中,以天津渔民的数量较多,并在按天津习俗建龙王庙,龙王庙为营口市区最早的宗教场所。1726年由闽南渔民出资建成天后宫,使营口成为集市和码头。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史料记载有山东、天津、华南等地的商人在营口开设永远兴、通顺泰等油坊、杂货店及口岸的码头劳工。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使营口成为东北最早的开埠口岸。1861年营口正是对外开埠,国内外船只往来于营口与世界各地。、奥、丹麦、瑞典、挪威等国在营口设立领事馆和代办领事业务。营口成为当时东北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宗教中心。开埠后,营口成为大码头,商业贸易繁荣,便有很多壮力来到营口码头做劳工。加之晚清时期,山东直隶年年闹天灾,很多人离乡出走进行闯关东,大量的移民迁入使得营口城市雏形形成。《营口市志*大事记》中记载:至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营口有人口74033人。其中:埠内51537人,郊区22496人。山东人占人口数的半数之多(其中又以登州府人为最多,其次为莱州、青州、武定等地人)。山东之外为直隶(以天津府、河间府、沧县、乐亭等地人数较多)、山西、闽南、广东等地人。欧美人69户,143人、日本人1166户,6772人。同时营口与芝罘、龙口、莱州的客运轮渡开始营运。(据《营口市志》记载:“1905年在营口的山东籍同乡集资购买木船一艘,载重400余吨,取名“全胜”。它是营口民营航运业之始)”。山东人进行了数次的闯关东,大多都是从海上经营口口岸登陆北上,至1944年从营口口岸登陆的山东人达31.7万人次。可见当时营口市以山东、天津移民人数为主,方言也为其带来的当地方言。1938年营口市内居住的总人口达158564人,28043户。1943年达到19.2万人。1945年,营口光复后,人口减少至8.7万人左右(数据均为《营口市志》第一卷记载数据)。

由营口近代史记载清晰可见,营口方言是现代产物。在近代大批量移民聚居,方言很难发生改变。不论是山东移民还是天津河北移民都保留着其固有方言,两大移民团体经过长时间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的特有的营口方言。营口地区的方言较为混乱。盖县(今盖州市)、营口县(今大石桥市)东南部乡镇为胶辽官话的盖桓片。营口县(今大石桥市)西部、北部乡镇为东北官话。营口市区绝大部分为胶辽官话盖桓片中的营口小片。营口市西市区西大庙社区及河北街道一带很多市民至今仍保留天津海下口音(为咸水沽、静海移民后代),沿海街道、站前区钢铁街、东晶里、老边区钢铁村、十二连等地区居民为胶辽官话登连片。营口市区是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的分界线,口音大体以胶辽官话为基础音,天津方言音为辅助音,夹杂着东北方言的词汇所构成。营口方言只是借助了胶辽官话的基础音,与胶辽官话的登连片口音并不完全一致。

方言词汇

哎嘛——感叹

胡铁——蝴蝶

拢梳——梳子

糖梨膏、犁膏——糖葫芦

磕了——被折磨惨了

没治了——没救了

长豆——豇豆

焦酸——非常酸

镏子——戒子 (金镏子)

萝贝——萝卜 (胡罗贝)

卡了——摔了

洋柿子——西红柿

犯车车、打罗罗刚--相互争辩

后金娘——后背、后脊梁 (后金娘细痒)

脖梗子——脖子 (后脖梗子木了)

叽歪、叽闹闹——不耐烦的语气和口吻

急了个生——指不对付的人见面的状态

不给好脸、没给好脸——不好的态度

赶紧——快些

折服——服气

刁歪——不讲理

铰——剪

烂糟糟——乱七八糟

被、败——别

不好条理——不好对付、不好糊弄

不让锵——很厉害,不甘心

熊塞(三声)样、德行——表情难看

又——肉

待银亲——指小孩很可爱,讨人喜欢

稀罕——喜欢

工夫——时间或精力 (没工夫)

yong二声--荣 (光yong二声--光荣)

远——软 (希远、面--很软)  夜——热

齁咸,齁嗓子--非常咸

电遇子——电褥子

家巧——麻雀

不善乎——不容易,不简单

银——人

孬——炖(孬鱼、孬汤 天津移民口音)

烀——蒸 (烀地瓜、烀茄子)

老、可——非常

埋汰——脏、环境不好

掉相、掉链子——丢人

磕碜——难看  闺宁——女儿 女孩

帮硬——很硬

老了、老鼻子了——很多

耍怪——出洋相

腚、屁呼蛋子——屁股

瞎掰——胡说

赶趟——来得及

选儿巴——显摆

滚刀又——艮

囔囔踹——窝囊(还用在买肉吃,指那些肥烂肉)

脑混——暖和

不够手——不讲义气

特(te三声)勒——邋遢

瞎咧咧——信口开河、胡侃

卖单儿——发呆,走神

蚂蛉——蜻蜓

意本——日本

多前儿了——什么时候了

可劲造——多吃点

恶臭——非常臭

豁楞——搅和

秀咪——腼腆,不好意思,憨态可掬的样子

不忿——不信,不服

哈(四声)拉味儿——油脂性的食品发霉变质后,产生的气味

比儿——邻居

长虫——蛇

扒瞎——说话虚假成分大,顺嘴跑火车

各应——烦人,讨厌

秃噜——事情没办好

瘪犊子——混蛋

二倚子——不男不女

欠儿登——哪儿有事哪儿到

吭呲瘪肚——速度慢,吃力,费劲儿

刺挠——身体某个部位发痒

细痒——痒痒

胡嘞嘞、胡咧咧——形容胡乱说 祸祸——践踏,糟践

掺攉——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

车轱辘话——翻来覆去地说

吁叨--絮叨,例如:那个老伙计,那点破话翻来覆去、吁吁叨叨、磨磨唧唧的跟和尚念经似的,我这个心烦呐

猫赖、有鬼儿、吃苍蝇——耍赖

好信儿——好奇

冲——蛮横

害事——挡碍,障碍

不挡害——没关系,不影响

五迷三道、迷迷瞪瞪--神志不清

玄——说大话

呲溜——脚下滑动

有章程——有能耐,有办法、办事有条理

蹿稀——腹泻

寸劲儿——巧劲儿

二五眼——能力差

发苶(nie二声)——精神不振

打把势——睡觉不老实,总翻身

兴许——有可能

估莫——估计,也许

虎——又鲁莽又笨

大该——大街

牙碜——食物里面沙子多

碗架(jia四声)柜——厨柜

棉猴——棉大衣

胰子——肥皂

整景儿——整事、装相儿

突噜扣——事没办好,东西没固定好松了

吐露皮了——比破皮严重一些,例如:跑卡了,腿锵破了,吐露皮了。

先头——刚才,事情开始的时候

撩了——跑了

杨树拉子——毛毛虫

罢瑟(轻声)——在水或泥里走,脏脚或鞋在地上留印

藏猫猫——捉迷藏

板正——规整、干净

不着调——不正经

夹剪儿——指甲刀

稀能(四声)——泥泞

瞎次次——胡说

耍唬——骗

巴苦、列苦——非常苦

稀喧——不硬实、软和

歇咧——指表达或表现的严重,故意夸大事实的一种表现

骂糊涂杆儿——指骂街,没有明确指向的指桑骂槐。杆儿——街,按照本地发言儿话音来描述的

堆(三声)、捅乎(轻声)——捅

歪侧(轻声)——不讲道理的狡辩、颠倒黑白

丘(三声)了——粘稠的东西粘连了,东北方言为砣了。例如:快点趁热吃,一会面条(粉条)丘了

櫈一櫈——1、比如说饺子粘在盘子里,需要摇晃、撞击将饺子分离。例如:快把饺子櫈一櫈。

2、往容器里装东西,快要满的时候,顿一顿的意思,也有说櫈一櫈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