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9 16:43
萧红研究会,顾名思义,就是以女作家萧红的名字命名的一个学术社团,并以萧红及其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定的学者学人组织。萧红研究会,是为萧红而成立的介于文学与学术之间的社团,是一个固定的专有名词。学者王泽生认为,这个词汇,可划分三层含义: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呼兰河萧红研究会、外围文学群体(包括网络)。
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简介
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作为省级人文学科社团,把萧红研究学上升到省一级,在官方这是第一次,是在“萧红百年诞辰”2011年来临之前的大的文化举措。2009年7月21日,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哈尔滨举行,“萧红研究会”在哈市揭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出席揭牌仪式,并为萧红研究会揭牌(7月21日视频)。这是黑龙江省全方位打造萧红品牌的开端。
意义
①本位价值,纪念、责任、使命
李冰说:“萧红是黑土地的女儿,是一个给黑龙江带来巨大声誉的文学大家。她的文学价值无论对黑龙江还是对全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其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她名字命名的文学院和研究会,是对这位前辈作家的纪念,也是对黑龙江作家们的鞭策。此举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作家、文学工作者对黑龙江文学创作的关注和支持,提升萧红家乡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会激发作家们对文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加对挖掘本土题材创作的自觉性,有助于形成黑龙江创作独具特色的风采。”
②群雕价值,传统、精神、脉络
李冰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的东北作家群在民族危亡的烽火岁月里以笔为枪,挺身而出,创作了许多融合血泪忧愤的文学作品,他们以群雕的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形象。悠久的历史文脉,关注时代、关注人民的优良传统,是形成黑龙江作家精神气质最深厚的基础。黑土地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佳作迭出。活跃在文坛上的老中青几代作家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黑龙江文学馆的建立,对于总结黑龙江历代作家的文学成就、梳理黑龙江文学的发展脉络、扩大黑龙江作家的影响、增强黑龙江作家的文学自信、激励黑龙江作家今后的创作,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品牌价值,“一号文化工程”
黑龙江省成立萧红研究会、萧红文学院,建设黑龙江文学馆,就是要在萧红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开展黑龙江现当代作家的研究,推动黑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黑龙江将打造萧红品牌作为一号文化工程来抓,决定成立萧红研究会,将黑龙江文学院更名为萧红文学院,设立萧红文学奖,编辑出版新版《萧红全集》,打造以萧红和其作品为题材的舞台艺术、影视剧,建设好萧红故居、萧红纪念馆,在黑龙江大学设立萧红文学馆,为萧红迁墓,启动萧红诞辰百年纪念活动,建设作家创作基地。为龙江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④人性价值,文化的回归
迟子建,说:“文学是个寂寞的事业,当年萧红在上海从事创作时并不是最引人关注的作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作品成为了不朽。常新港说,萧红在半个多世纪前点亮的孤独的文学之灯,依旧温暖着大家的心。现在,我们不仅请回了萧红的名字,也请回了她的不老的灵魂。”
呼兰河萧红研究会简介
呼兰河萧红研究会,简称“萧红研究会”,原为县级社团,成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最早的研究萧红的学术社团,协会地址设立在萧红故乡呼兰城——萧红故居所在地。这个研究会,就是国内外著名的“萧红研究会”,在萧红名字的前面,冠军以萧红家乡的母亲名字“呼兰河”三个字,一则标明了地域特征,二则取之于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首任会长,孙茂山。萧红故居正门一侧,原来挂着“呼兰河萧红研究会”的牌子,现在更换成“呼兰文物考古所”。
主要事迹
1.抢修“萧红故居”
▲呼兰河萧红研究会,对萧红故居的重建,起了至关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文化的回归现象,沈从文、萧红等一大批作家,从被遗忘的角落里记起,萧红热迅速兴起,《呼兰河传》里所描述的张家老宅——萧红故居,引发了探询“萧红故居热”。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数以万计的慕名者,都接踵而至。
▲1981年呼兰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萧红故居,并上报省政府得到批准,拨给经费3万元。经历了70多年风雨,萧红原来的故居,其他房舍全变修为民房,只有5间正房,还在,且这5间住房,几经住户的维修与拆换,面目全非。
▲1984年萧红研究会成立后,为了能给来访者提供调查、考证、参观、游览的方便,呼兰河萧红研究会倡议,就紧锣密鼓地策划萧红故居的重建工作,这是个最值得骄傲的成就。
▲1984年,呼兰县政府决定启动萧红故居修工程,由“呼兰河萧红研究会”负责全县集资募捐,并完成修复“萧红故居”工程。一年有余,募集三万余元,动迁6户居民,查访19位萧红的亲属邻居,考证到第一手详实的材料,开始设计。
▲1984年,呼兰河萧红研究会成立后,又成立了萧红基金委员会,中共呼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彭喜增担任主任,县委顾问、呼兰河萧红研究会名誉会长孙茂山担任副主任,积极倡导捐资修复萧红故居,并第一个捐资人民币100元。全县各界均积极捐款,共募捐集资3万多元。
▲1985年7月30日破土动工,近800平方米的院落中建造三环花坛,院落四周建砖围墙和门楼。
▲1985年拆掉旧房,按原样重建。重建后,成立萧红故居纪念馆,派孙延林担任馆长。
▲1986年5月竣工,萧红故居的五间正房旧貌复原。正门门楼前,“萧红故居”四个大字,由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题字。两边挂着“呼兰河萧红研究会”、“呼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牌匾。
▲1986年6月11日,在萧红诞辰75周年之际,萧红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考证-萧红身世谜团
▲呼兰河萧红研究会的另一项壮举,是在研究萧红的过程中,对各种学术疑难杂症进行汇总,倾全部人马,十几年时间,四方走访当年的见证人,采集第一手最可靠的资料,破除学术瓶颈,这是个最重要的贡献。呼兰河萧红研究会,是人物研究类学术组织,因此,走访陆续故去着的见证者,是当务之急,是学术的脚步与死神的脚步在赛跑。为此,数十位研究人员历时20年,先后访查35位知情人,获取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否定多种曾引发激烈争论的学说,订正17处史实错误———萧红身世谜团全部解开。
▲萧红身世谜团的起源。上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出现了萧红是张家生女还是养女的激烈争论,一时众说纷纭。为了能正常的学术活动,从1984年开始,呼兰河萧红研究会名誉会长孙茂山与数十位研究人员先后访查35人,2004年,孙茂山公布了采集到的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得萧红身世之谜全部解开。“养女之说”被否定,最终确认了萧红是张廷举亲生女儿;针对张秀珂的几点疑虑,萧红研究协会一一进行了调查;“夺妻害夫之说”是张冠李戴萧红之父为清白之人;萧王婚配之说”被否定萧红许配的是汪恩甲;还订正17处史实性错误,确认萧红原名应为张秀环。
▲萧红身世谜团的主要研究人员,有——姜志军、王连喜、孙嘉祥、陈凤翚、陈世澄、孙茂山、彭喜增、刘传周(已逝)、铁峰(已逝)、王化钰、何宏、丁锋、刘乃翘、李重华、张抗、曹革成、王云、李欣昊、刘愚鹏、白执君、冯羽、钟汝霖。
▲对萧红的研究,除了年代最久远的呼兰河萧红研究会,还有活跃在省城哈尔滨的一批学者外,还有一些外围文学群体。有的是自发的群体而已,有的并没有什么正式的法团注册,这部分主要来源于网络文章的传阅,读者从阅读关于萧红的文章,到阅读她的作品,形成的萧红的爱好者群落,换言之,就是萧红的粉丝群。例如,王泽生、陈紫华、扫红等等,这些活跃在新浪博客的写手,写了关于萧红的文章,带有怀念的色彩。这种非社团运动,存在于网络,并在新浪博客圈内传播。
▲另外,吟红社,是北京的社团,大概其社团名字取自于两个笔名“悄吟”“萧红”的后一个字。北京的“吟红社”,曾搜集过著名的艺术家、作家、诗人赠给萧红故乡的名著。传记作家-林贤治,集三年之功,在《漂泊者萧红》里说,与张爱玲相比,“萧红的心是更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