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组

更新时间:2023-05-10 14:31

萨拉乌苏组(Salawusu Fm)曾称萨拉乌苏建造(Salawusu formation)、萨拉乌苏河组(Sala'us gol Fm)。属更新世萨拉乌苏期。

生态

内蒙古河套地区萨拉乌苏组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河、纳林川、悖牛川乌兰木伦河等地,常构成Ⅱ、Ⅲ级阶地。下段主要为灰绿或灰白色粘土质粉砂与粘土互层,夹黄色细砂、灰黄色粉砂层,底部含钙质结核,砂层具水平微细层理和交错层,厚约44米;上段主要为灰黄或棕黄色细、粉砂,及1~2层灰黑或灰绿色粘土薄层,厚20~30米。在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境内红柳河岸堆积阶地中,发现晚期智人化石和哺乳动物群化石,自下而上为湖相堆积、河流相堆积、湖相堆积,总厚大于70米,不整合于古(新)近纪或白垩纪地层之上。

形成

人化石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于距现代河面约10米的砂和粉砂层中,即1~5层的湖相堆积中,共含有35种哺乳动物,含河套人和典型的更新世晚期萨拉乌苏动物群。啮齿类和有蹄类占其组成的80%以上,大都为寒冷、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类型,孢粉数量多,种类复杂,木本植物中以Pinuspollenites为主,次为Betual,草本植物为Chenopodiaceae和Artemisia最多,从动植物所反映的情况说明,“河套人”生活在与今相当(或稍偏凉)的气候条件下并兼有森林和草原的环境中。本组所含石器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物。根据几个地点含人化石和旧石器层位的样品铀系测年,其时代为5万~3.7万年,范家沟湾14C测年结果为3.5万年,与洛川黄土剖面对比,可能相当于L1中的中间细粒层;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可能相当于第3阶段。从动物组合看,其时代为更新世晚期。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还有鸵鸟(Struthio)、兀鹰(Buteo)、山鹑(Coturnix)、沙鸡(Syrrhqptes)、和野鸭(Anas)等化石。哺乳动物中有些现代已经绝灭了,还有相当一部分现生种。

时代

Qp3-3

命名

桑志华,德日进,1924年命名为萨拉乌苏河建造。

特征

主要为灰绿,灰白色粘土质粉砂与粘土互层,夹黄色细砂,灰黄色粉砂层及泥炭层,底部含钙质结核。在湖相堆积中含智人化石(河套人)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于距现代河面约10米的砂和粉砂层中,即1~5层的湖相堆积中,共含有35种哺乳动物,含河套人和典型的晚更新世化石,哺乳动物有Megaloceros ordosianus,Bubalus wansjocki,Bos primigenius,中、晚更新世常见的有Crocuta ultima,Panthera tigris,Equus cf. przewalskyi,E. hemionus,Palaeoloxodon naumanni等,还有Coelodonta antiquitatis,Camelus knoblocki等,啮齿类和有蹄类占其组成的80%以上,大都为寒冷、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类型,也有像Palaeoloxodon naumanni,Bubalus wansjocki等喜暖的森林灌丛的栖息者。孢粉数量多,种类复杂,木本植物中以Pinus为主,次为Betula,草本植物为Chenopodiaceae和Artemisia最多。根据几个地点含人化石和旧石器层位的样品铀系测年,其时代为5万~37万年,范家沟湾14C测年结果为3.5万年。自下而上为湖相堆积、河流相堆积、湖相堆积。本组整合于下伏离石黄土(层)或不整合超覆于古老(第三系或白垩系)基岩之上;其上与城川组亦为整合接触。总厚度大于70米。在泥炭层中14C年龄为10380±350a,炭化木14C年龄为9680±520a。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