萩烧

更新时间:2023-11-25 16:15

萩烧为在山口县萩市烧制的陶器,茶道中有“一乐二萩三唐津”的说法,是茶道具中规格最高的三个窑口

起源

萩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庆长九年(1604年),丰臣秀吉出兵侵略朝鲜时,毛利一族派兵支援。秀吉凯旋归来,毛利辉元就授了封地,就是如今山口县的萩市一带。他把从朝鲜半岛带回的李朝的陶工,李勺光、李敬兄弟安置在这里,教日本人做陶,成为藩内御用的窑口。

萩烧最初几乎就是朝鲜半岛的高丽茶碗,手法与形状都与之相同。至今毛利的博物馆保存着最古老的萩烧茶碗,实际上可能是朝鲜半岛李朝的祭祀器皿,都属于从朝鲜半岛传来的软质的施釉陶器。据说早期的古萩烧,还有用朝鲜半岛带来的土,用日本的火烧结的。

虽然萩烧也做花器、水罐、香盒这样的茶陶,但是在古老的茶会记中,留下的印迹少之又少,相反的,萩烧茶碗的记录却很多。萩烧茶碗的记录初见于茶会记是在庆长十九年(1614年),在茶人织田有乐的茶会集中,第一次看到了白萩烧茶碗这样的字样。白萩烧听起来很奇怪,因为如今萩烧的典型发色是枇杷色,是粉色中带一点橘色,可见江户时代的前期,萩烧还是用白色的化妆土全身施釉,看起来像今天智野茶碗的釉色。

萩烧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作为藩主进贡给朝廷、将军、公家、武家的贡品,或者是作为给臣下的犒赏。所以流传和使用的范围并不广泛。

烧制

萩烧的胚土来自萩市五十公里以外的大道土,是萩烧使用的典型的白色粘土。它混合有沙和石粒,含铁少,非常有可塑性,还十分耐火。只有得到藩内特许的匠人才准许使用大道土。还有一种土叫金峰土,是黄白色的松散粘土,粘力低,但耐火性强。两种土的组合调配,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传统萩烧用剥皮后晾干半年以上的赤松烧窑,在倾斜土地上有十多个窑室,中国也叫龙窑。从下方开始以木材等燃料开始燃烧,因而能够有效的预热。作品烧制时的窑温一般都在一千度以上。

特点介绍

萩烧在造型上有明显的特点,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切高台。

关于切高台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因为它是毛利藩的御用窑,制品禁止在市场上流通,所以故意切个高台变成瑕疵品再转卖到市面上。也有说是朝鲜李氏以来的传统,当时的陶工将制品搬运到市场时,为了方便搬运,就会将许多茶碗堆高,在于最下方的茶碗的高台部分切出切口,绑上绳子,沿用至今。

萩烧是一种会呼吸和生长的陶器,柔软疏松的胎质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手捧茶碗时不会觉得高温而不适。在点茶前将茶碗预热,一碗浓茶数人传递品饮,直到最后一位都会保持适合的温度,这一点对日本茶道来说非常重要。

也因为柔软的土质和高吸水性,常年使用后的渗透使茶碗的色彩发生变化,茶人把它叫做萩烧的七彩变化。

萩烧几乎没有任何的装饰,造型也十分简朴。匠人们不断除按摩预测胚土的组合方式、釉药的涂法、凹凸的刻纹、在龙窑内烧制后产生的各种变化,让萩烧的釉面发生了无穷的窑变。梅皮花、龟裂纹都是不同时期不同萩烧窑口的特点。

著名窑口

萩烧的著名窑口有坂仓窑、坂高丽左卫门窑、三轮窑和陶兵卫窑。这四个窑口都是以人名命名的。

坂仓窑是朝鲜李朝李勺光的后人,传承至今是第十五代,是旧时深川地区的御用窑口。

坂高丽左卫门则是李敬的后人,窑口坐落在毛利家菩提寺东光寺以远的山坳里。李敬归化之后,赐名为坂高丽左卫门,传承至今是十三代。当代坂高丽左卫门是女性,也是家族史上第一位继承坂高丽左卫门名字的女性。

三轮窑的三轮家原本是奈良人,历史上第十一代三轮休雪是萩烧传承人的人间国宝。在萩烧以枇杷色为主流的特点中,休雪创作了十分有自己风格特点的白色的长石釉,人们把它叫做“休雪白”。

陶兵卫全名叫田原陶兵卫,师从李勺光,代代是毛利家御用窑的匠人,传承至今已经是第十三代。田原家从九代开始迁到新窑址,就在著名的汤本温泉的附近,用的还是典型的龙窑。如今还继续每年开窑,烧二到三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