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09 15:12
落葵苗腐病是由瓜果腐霉、腐霉引起的、发生在落葵的病害,主要为害苗的基部茎和叶片。病株初为水渍状病斑,后变为灰褐色至黑色腐烂,发病部位的叶片脱落,幼苗自病部折倒,潮湿时病部腐烂,长出白色菌丝。
落葵苗腐病病原为瓜果腐霉(学名: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和腐霉(学名:Pythium monospermum Pringsh),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在气温高的地区前者出现频率高。腐霉菌丝无色分枝,直径2.6~5.2微米,在CMA培养基上菌落呈放射状或模糊菊花瓣状,在PDA培养基上呈菊花瓣状,孢子囊与菌丝区别不明显,分枝或不分枝,长180微米,宽2~5微米,泡囊中含游动孢子2~20个或更多,游动孢子双鞭毛,肾形,大小(9.8~12.3)微米×(6.9~8.6)微米。藏卵器球形至扁球形,平滑,有时具1乳突,顶生或间生,直径10.3~25.8微米:雄器同丝或异丝生,雄器棍棒状。卵孢子球形,平滑满器。
落葵苗腐病主要为害落葵苗的基部茎和叶片: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发病后病菌主要通过病健株的接触和菌丝攀缘扩大为害,病菌在病部不断产生孢子囊或游动孢子,借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使病害不断扩大,最后又在病部形成卵孢子越冬。
该病在温暖多湿的年份和季节易发病,在中国广东、云南7~9月份多见,可延续到11月份,尤其是大雨过后发病较烈;生产田地势低洼、积水、湿气滞留、栽植过密、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移苗栽植较直播的易发病,在湿度大的夜晚,不足1厘米小病斑可在1夜之内使大部分叶片变软腐烂,有的布满白色菌丝。反季节栽培易流行。
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脲锰锌(克抗灵)或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防治2~3次。
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可选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