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木

更新时间:2024-07-25 14:49

葛木(?—1535),字仁甫,号卮山,上虞丰惠人,明代正德丁丑年(1517)进士嘉靖八年至十一年(1529~1532)葛木任江苏淮安知府,一履任即创办了龙溪书院,并每月定时到书院亲自授课。在当时招收的生员之中,有一位就是后来写出传世佳作《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人物生平

葛木,葛浩长子。明正德丁丑进士,嘉靖初年曾任淮安知府,有惠政,且折节下士光绪淮安府志》卷二十七说葛木毁淫祠创建龙溪书院,“以训士子”,“文教蔚兴”。

嘉靖十一年(1532年),葛木“迁山东按察司副使,离淮”。

嘉靖十三年(1534年)六月,葛木“升山西布政使司右参议。秋,解镇南归省亲,麾旌渡淮。未几,葛木北上赴任。”

嘉靖十四年(1535年),葛木“病痞卒于山西任所。”

主要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葛木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良师益友,对吴影响非常深远。吴承恩自幼性敏多慧,酷爱稗言野史,博览群书,名闻乡里。嘉靖八年(1529),就读于时任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受到葛木的赏识。吴为人正直,性格迂疏浪漫,轻世傲世,颇有骨鲠之气。受葛木开明的思想影响,不满当时腐败政治,主张任用贤能。在葛木的耳濡目染下,产生了贤相清官的理想追求。

为激励这位学生,葛木创造条件发挥吴承恩的特长,以增进其自信。这年冬,葛木特意请他代写《告先师庙文》,镌于学宫大成殿之侧。时隔多年,这位小说大家写诗回忆了温暖的从学经历,“忆昔龙溪鸣鼓钟,后有王公(接任葛木的王凤灵)前葛公……莫笑狂奴仍故态,龙溪我亦法筵人。”(《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狂奴是吴承恩自称,“法筵人”原指佛筵上讲经说法的高僧,这里是说他自己常在龙溪书院发表言论,吴承恩在书院里是有出众的地位的。可以想见,当时葛木坐在一旁,笑容可掬地听吴承恩“夺席谈经”,这是吴承恩引为自豪的回忆情景。

葛木对吴承恩感情很深,影响较大,常劝他进取功名,成为封建社会正统的合格人才,以致吴承恩在三十多岁赴南京应举落第后作《祭卮山先生文》中沉痛而又惭愧地说:“昔人有言:感恩易尔,知己实难。承恩淮海之竖儒也。迂疏漫浪,不比数(相提并论)于时人,而公愿辱知之(降低身份,视我为知己);泥涂困穷,笑骂沓至,而公之信仆,甚于仆之自信也。公今逝矣,谁当念予虚浮无实之文……碌碌人中,尘土如旧,我实负公,其又何言?!自今以往,亦愿努力自饬,以求无忝于我公知人之明,庶他日少有所树立,亦卮山公门下士也,持此以报公而已。”他在自己诗文里称自己是葛木的“门下士”,对于葛木敬仰之情发自肺腑,溢于言表。吴屡挫于科场,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种种弊端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欺伪之术日繁”、“奸诈之风日竞”的社会现实产生强烈不满,从此走上了借神话鬼怪故事发愤懑之情、表达自己理想的道路,创作出绝世名著《西游记》,为后人留下一份不朽的文学遗产。

人物评价

史载其“奉命省刑,务求入中之出,多所平反。所上恤刑奏疏,兰溪唐龙谓其辩诬理枉,得破觚斲雕余意而法未尝溃。太仓王世贞谓前后理江西狱者亡庐百十人,其疏草传至今惟孙忠烈与参政葛木,其见重于世如此。”

葛木任淮安知府仅四年,淮安各色人物杂陈,是出名的难治之地,葛木则“镇以简静,加意抚字(对百姓安抚体恤),节冗弛禁。毁淫祠为书院,进诸生,月课之。淮士民戴如慈父。迁山东副使、山西参政,卒于官。丧还过淮,士民奔拥,停留月余,哭奠不辍。”

江苏《山阳县志》载:葛木,“性明敏,遇事立断,吏不能为奸。时唐龙为督抚,政无巨细,悉采木议(全采纳葛木的意见),郡有大疑大狱皆取决焉。轸(怀)民疾苦,以身任之。重学校,训士子有法度,文教蔚起……”

吴承恩评价葛木“德在淮民,功在朝廷,名声在四方。刚大之气,昭为列星,激为雄风,岂再泯灭!”

个人作品

有《卮山集录》、《卮山遗稿》存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