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耀君

更新时间:2023-11-17 22:38

葛耀君教授是我国著名桥梁结构专家,973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桥梁风工程方向,曾任同济大学桥梁系主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简称IABSE)副主席,国际风工程协会IAWE执委兼亚太地区召集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简称IABSE)主席(首位当选国际桥协主席的中国学者),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风工程委员会主任。曾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各一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六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金奖一项,并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以及2018年ICARO奖、2016年国际T.Y. Lin奖章(第一位中国人)、2008年IABSE杰出结构奖(第一座获奖中国桥梁)等奖项,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在特大跨桥梁风振精细化理论与方法、大跨度桥梁抗风设计方法与应用、桥梁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控制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简介

男,1958年6月生于上海。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风工程及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协会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结构风工程委员会秘书长。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混凝土桥梁结构理论和施工控制技术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现主要研究领域是风工程和桥梁结构抗风。先后指导毕业博士16名、硕士18名;主持973计划项目一项(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863项目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一项,主持了日本名古屋市矢田川桥、上海卢浦大桥、上海崇明越江通道工程、上海东海大桥舟山西堠门大桥等重大工程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发表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230多篇,其中SCI检索73篇,EI检索166篇,学术会议论文110多篇,包括19次系列国际学术大会特邀报告(IABSE、IABMAS、IAWE、BBAA、W&S、ICE、ISE等)。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3项,国际桥梁大会杰出桥梁设计Eugene C. Figg Jr. 奖和国际桥协杰出结构奖,国际T.Y. Lin奖章(第一位中国人);曾经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建设功臣、全国优秀教师宝钢教育奖、中国公路科技兴路青年奖、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作出重大贡献。提出了桥梁颤振和抖振可靠性分析方法,开拓了桥梁抗风可靠性研究领域。著名国际风工程专家A.G. Davenport评价是“非常必要”和“模型可靠”,并将可靠性分析确定为未来风工程迫切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之一。建立了三维桥梁颤振全模态数值分析模型,为大跨度桥梁提供了一种精细化的分析方法。被时任国际风工程协会主席P. Krishna评价为“可以考虑全部或需要的所有结构模态对颤振的影响”,并被公认为桥梁颤振的精确分析方法。揭示了桥梁颤振演化规律、驱动机理和控制原理,实现了特大跨桥梁抗风研究的突破。

从业30余年来,他在特大跨桥梁风振精细化理论与方法、大跨度桥梁抗风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桥梁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控制技术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他系统地揭示了桥梁颤振演化规律、驱动机理和控制原理,取得了特大跨桥梁抗风研究的突破;攻克了特大跨悬索桥成桥状态和施工阶段的结构和行车抗风安全难题;研发了多项桥梁颤振控制技术,科学支撑了国内外大跨度斜拉桥和梁式桥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探索了大跨度拱桥综合抗风性能,解决了世界上多座最大跨度拱桥的抗风关键技术问题。

葛耀君担任主席职务的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ridge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成立于1929年,其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由100多个成员国组成,在全球范围内有51个国家组织,现有3200名会员,是目前历史最悠久、会员国最多、规模最大、行业影响力最广的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专业协会。协会宗旨是增进工程和研究人员之间,特别是科技界、工业界和公共团体代表之间的国际合作;提升会员对社会需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促进学术交流;出版有关科研成果和经验的刊物。

工作经历

出版图书

成就荣誉

施工阶段荷载

2005年“上海卢浦大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人:林元培、丁 浩、王莲玲、葛耀君、章曾焕、蔡忠明、马 骉、秦宝华、胡世德、任大德

2007年《悬索桥跨径的空气动力极限》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9年担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BridgeandStructuralEngineering,简称IABSE)副主席。

2010年“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完成人:葛耀君(同济大学),朱乐东(同济大学),项海帆(同济大学)。

2010年度科学中国人“土木、水利与建筑”类候选人名单。

2011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大跨桥梁抗风设计数值化技术与控制措施(主要完成单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刘高、葛耀君、孟凡超、朱乐东、张喜刚、刘天成、杨咏昕、吴宏波、赵林、王秀伟

2011年7月15日,葛耀君教授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应邀出席第十三届国际风工程大会,并作了题目为“Recent Aerodynamic Concerns of Cable Supported Bridges with Super Long Span: Flutter instability, torsional divergence and wind-rain induced vibration”的大会报告。报告针对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所面对的空气动力问题,重点介绍了围绕颤振失稳、静力扭转发散和斜拉索风雨激振所开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国际风工程界的著名学者A. Larsen、G. Diana、M. Matsumoto、G. Larose等均针对报告中感兴趣的话题发表了评论或现场交流。

2012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计划”项目“特大跨桥梁全寿命灾变控制与性能设计的基础研究”,资助总经费3200万。

2012年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建筑与桥梁强/台风在变的集成研究,资助总经费2400万。

2013年当选为国际风工程协会亚太地区召集人(任期:2013年~2017年),负责本地区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推动本地区风工程领域的研究并促进本地区内以及与其他地区(美洲地区和欧非地区)的合作交流。

2014年主持完成的“特大跨悬索桥结构与行车的抗风安全及控制”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主持完成的“大跨度桥梁结构和行车抗风安全的气动控制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跨度桥梁的结构和行车的抗风安全是其工程建设和运营的核心问题,主要涉及颤振失稳、涡激共振和侧向大风。该项目基于我国近10年55座400m以上大跨度桥梁抗风安全的系统研究,成功研发“检修轨道结构、分体箱梁结构和稳定板结构”3项桥梁颤振气动控制技术,以及“竖直风障结构、建筑膜结构和导流板结构”3项桥梁涡振气动控制技术,发明了桥面侧向大风控制措施——竖直和水平姿态可变的活动风障技术。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舟山西堠门大桥、东海大桥、上海卢浦大桥、润杨长江大桥和肇庆西江特大桥等,为我国安全、优质、高效建成大跨度桥梁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助推了现代桥梁技术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17年05月,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8年9月18日,在法国南特市举行的第40届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年会上,来自20多个国家团组的63位常务委员就国际桥梁协会主席(任期为2019年至2022年)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葛耀君从三位竞选人中脱颖而出,仅经过第一轮投票即顺利当选,成为该协会近90年历史上首位担任主席职务的中国学者。

论文著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