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07 08:54
葡萄根癌病是由癌肿野杆菌引起的、发生在葡萄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部位为根茎部和靠近地面的老蔓上,初发时稍带绿色和乳白色,质地柔软;幼嫩瘤淡褐色,粗糙不平;随着瘤体的长大,瘤的外层细胞死亡,颜色逐渐变为深褐色,内部组织木质化,质地变硬,表面粗糙。
葡萄根癌病病原为一种细菌,即癌肿野杆菌(学名:Agrobacterium tumelariens (Smith et Towns.) Conn.),无芽孢,短杆状,大小(0.6~1.0)微米×(1.5~3.0)微米,以1~6根周生或侧生鞭毛运动,好气性,代谢为呼吸型,菌落通常为圆形、隆起、光滑、白色至灰白色,半透明。
细菌生长温度0~37℃,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致死温度51℃(10分钟),细菌耐酸碱范围的pH值为5.7~9.2,发育最适酸碱度(pH值)为7.3。
葡萄根癌病一般发生在根茎部和靠近地面的老蔓上,由于根部受损伤,皮层及输导组织被破坏,树势衰弱、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小而呈现红色,果穗小而散,果粒不整齐,成熟也不一致,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细菌侵入后,刺激周围细胞加速分裂,发病部位形成愈伤组织状的肿瘤,先从根的皮孔处突起,初发时稍带绿色和乳白色,质地柔软,瘤的大小不一,直径0.5~1厘米,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幼嫩瘤淡褐色,表面旋卷,粗糙不平;有的数十个瘤簇生成大瘤。随着瘤体的长大,瘤的外层细胞死亡,颜色逐渐变为深褐色,内部组织木质化,质地变硬,表面粗糙。老熟病瘤表面龟裂,在阴雨潮湿天气易腐烂脱落,并有腥臭味。
由于病菌的寄主范围广,因此土壤带菌是葡萄根癌病的主要来源,病菌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通过剪口、机械伤口、虫伤、雹伤以及冻伤等各种伤口侵入植株,雨水和灌溉水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此外,地下害虫如蝼蛄和线虫等也可以传播,苗木带菌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当肿瘤组织腐烂破裂时,病菌混土中,土壤中的病菌亦能存活1年以上。
葡萄根癌病一般于5月下旬开始发病,6月下旬至8月为发病的高峰期,9月以后很少形成新瘤。
葡萄根癌病的品种间抗性有所差异,红地球、玫瑰香、巨峰等品种高度感病,龙眼、康太等品种抗病性较强。